分享

822王稀稀:中国教育为何需要淡化规训——《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4-07 发布于江苏

      《规训与惩罚》一书回顾了监狱从肉体惩罚到规章训诫的演进,探讨了相关的政治、法律、权力、观念和科技等问题。将这些观点应用于分析中国教育现状,也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训现象,值得警惕过度规训带来的弊端。

精神规训:

惩罚与规训都是不同形式的操纵

      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介绍了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谱系。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规训与惩罚的影子,我们一直以为规训与惩罚是文明的产物,那么它们真的如书中所说,其实是操纵我们的政治产物呢?

      纪律是规训与惩罚的外部表征。古典时代的人以人体为权力的对象和目标,但是这种人体是被操纵、被塑造、被规训的,它通过服从、配合,变得灵巧、强壮。其实这种思想也被称为“人是机器”,体现在解剖学——形而上学领域和技术——政治领域。其中心思想是驯顺性,通过对肉体的灵魂的控制来征服人类,其实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纪律。纪律不像奴役,无需粗暴的手段就可以达成一种全面持久、不可分解的、无限制的支配关系,所以它对人们的影响也是隐藏在人们意识背后的,甚至人们会认为它是文明的产物和代表,虽然纪律的确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纪律”已经充斥着世界的方方面面,纪律比法律更加严格的约束我们,例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官场的“背后规则”,历史上对女性的约束……当前学校教育中显然存在着规训,体现出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操纵。

空间规训:

线上教学质量差反映出规训反噬

      纪律要对人的空间分配入手,要点包括封闭的空间,单元定位与分割原则,创造有益空间,空间单元可流动。纪律不断发展,形成了等级空间体系。这点在教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教室与教师资源的分配。我认为拉萨勒设想的教室与我国的中小学教室是颇为相像的,它使教室成为了一个监督、筛选和奖励机器。用座位对学生的年级、品格、成绩等进行分类,每个学生都有为他指定的位置和学习时间,以此来维持秩序、保证效率。在中国这样的做法的确收获了很大的效果,知识的收获率提升了,但却损害了对知识的探索欲,一旦离开了教室的约束,就难以进行良好的学习。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都在线上学习,老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脱离了座位的束缚,随心所欲地玩游戏、开小差,肆无忌惮地睡懒觉、吃零食……线上学习失去了秩序,我知道我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武断地定义纪律,所以我想发出疑问:这是否是我们强调纪律造成的恶果?我们是否应该调整教学的方式?纪律真的是文明的产物吗?纪律是别人用来操纵我们的工具吗?

时间规训:

时间贫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创新

      纪律是安排时间的机制,使时间可以不断压榨,人们强化了对每个短暂时刻的使用,通过对每个时间的细致安排,使人保持最高速和最大效率,使不同的工作同时被处理,使学生在标准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考试。的确纪律的安排使得工作越做越快,完成度也很好,但是是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在中国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时间被挤压得很严重,恨不得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填鸭式地灌输着知识,的确学生们的学识远超其他国家的孩子,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却受到了一定的伤害,以至于可能对于我国学术或科技的成就产生影响。

      在学术plus中,计宏亮对“THE GLOBAL INNOVATION SWEEPSTAKES:A QUEST TO WIN THE FUTURE”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提到:尽管中国拥有巨大规模和资源的独特优势,在许多方面,中国更多的是技术集成者而非创造者。而且中国的技术领导人才大部分都是由每年在美国学习的大约30万名学生的校友组成。这样的状况也需要警惕纪律的控制和约束作用,防止因过度规训而伤害学创新。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