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伯夷颂(韩愈)/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迁)

 一中大语文 2023-04-07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伯夷颂
(唐)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 ①颂: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材料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列传: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意义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顾人之是非”中“是非”属于古今异义,可以理解为“褒贬”。
B.“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中“耻”属于意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以……为耻”。
C.“盍往归焉”中“盍”属于通假字,通“何”,可以理解为“为什么”。
D.“武王东伐纣”中“东”属于名词作状语,可以理解为“向东”。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①段采用比喻论证阐明自己观点。
B.材料一第③段采用对比论证圣人是万世之标准。
C.材料二第①段以事例论证伯夷叔齐隐居的原因。
D.材料二第②段借助对比论证突出自己观点。
3从句式角度赏析材料二第②段。(3分)
4两则材料写作上均突破文体限制,结合上述材料具体内容及注释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C
2.D
3.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充满气势。以短句形式分列颜回仁德好学而早夭以及盗跖残暴横行而寿终,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同时,本段多采用反问句式,形成连续追问,强烈地表达了对天道不公的批判。
评分说明:短句为主1点、形式作用1点、反问句式1点、表达情感1点,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4.颂这一文体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赞颂其美德。材料一简略描述人物事迹并对其“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颂扬,但文章更多围绕人物展开议论,阐述二子“特立独行”精神的现实意义,借颂扬二子来针砭时弊,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以二子为榜样的志向。材料二作为一篇列传,并不仅仅记录人物事迹,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贤人、恶人命运与善恶的矛盾分析,批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表达出作者对天道报应论的批判。
评分说明:文体特征概括2分;结合文本写作意图分析3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