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领导观

 专家视点 2023-04-07 发布于浙江

时间:2022-09-11 03:33:29 版权声明 举报文章

《孙子兵法》领导观

《孙子兵法》内含着辩证的领导观、主动的领导观、权变的领导观和智慧的领导观,正由于此,所以对决策者有所启迪。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古典军事名著,产生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代表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孙武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用当时比较进步的观点和方法,创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学说。本文对《孙子兵法》中的领导决策思想进行探讨。

预测的思想

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决策的失误是领导者最大的失误。孙子对决策十分重视。而决策时必先进行预测,没有预测也就没有决策。

《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其意是说,凡是没有开战之前,就应在庙堂中进行策划,策划得好的,是因为预见的因素准确,这样就可以打胜仗;策划得不好的,是因为不能很好进行预见,就不能打胜仗;对于那些根本就不进行预见而匆匆交战的,失败更是必然的了。

事实说明,历史上有名的决策者都是预测能力很强的人,诸葛亮为什么敢对司马懿摆下空城计?这是因为他对司马懿的心理进行了预测:司马懿此人生性多疑,见我如此,肯定怀疑其中有诈,不敢进城。大军必然退去。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不也是与预测紧密相关吗?

我们过去在工作中的失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违背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造成的。

所以,中央近年来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加强工作的预见性,也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加强预见性,必须去把握事物现实的状况,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决策的系统思想

孙子在《计篇》中还论述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与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这就是,一是道,即指政治,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不能违抗君主的命令;二是天,天时,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等气候季节的变化情况;三是地,地利,指高低、远近、宽窄、水陆、死地、生地等各种地形;四是将,将帅应具备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主观条件;五是法,法制,指军队的组织编制,职权责的确定及各种奖罚制度等。在决策的时候,如果能考虑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创造胜利的条件。

孙子兵法这段话,关系到决策的系统性问题。所谓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决策必须从系统出发,有了系统思想,就会事半功倍,没有系统思想,就可能事倍功半。而领导者要能把握系统,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否则,工作中就会出现盲点,而盲点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导致决策的失败。

决策中的比较

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聪明的将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总是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能够看到有利的方面,任务就可以完成,目标就可以实现;能看到有害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决策的本质是一种选择活动,而选择必须进行比较,而要进行科学的比较,就必须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因此,领导者要有辨证的眼光,不能好大喜功,不能急功近利。应当乐于接受负反馈,对负反馈的接受,才能自觉分析决策过程中的不利之处,也才可能制订出正确的决策方案,做到 “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还就搏弈型决策讲了其中的比较,要看哪一方的国君比较开明,哪一方的主将比较精明而有能力,哪一方取得了天时地利等有利于己的客观条件,哪一方能严格执行法令严明纪律,哪一方兵众强大而有战斗力,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比较公正严明而不徇私情。

决策执行中的协调

组织是领导活动的载体,不善于驾驭组织的领导者是难以实现决策目标的。孙子提出了决策实施过程中组织协同的思想。他在《九地篇》中讲,“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其意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就象常山那个地方的蛇一样,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间,头和尾部都来救应。用兵也要这样协同,统帅三军要象一个人一样,这是两军交战不得不如此,否则,组织就要崩溃。

这也正如布赖恩・L・乔伊纳(美)在《第4代管理》中描述的那样:“比赛中的赛船就如一个系统,当每个队员都尽力表现以突出个人时,小船的速度就会减慢,而当每个队员都尽力使自己与其他队员合拍同步时,小船速度就会快得多。正是追求这种同步合拍,才能使小船以最快的速度向同一方面疾驶”。

决策中的主动权

《虚实篇》中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要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能被敌人调动。《形篇》中又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说,要先消灭自己的弱点,立于不败之地,以寻求消灭敌人的机会。《孙子兵法》所说,是决策者的主动权问题。所谓主动权,是由于认识了客观对象的必然性而获得的行动自由权。

主动权对于决策者来讲十分重要,不能在决策中把握主动权,就不可能真正实施领导权。孙子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只要把握了决策中的主动权,才能做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如何把握主动权?孙子在《谋攻篇》中说:要“知己知彼”,只要如此,才能百战不殆,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如讲,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虚心研究和正确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所以,决策者为了把握主动权,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否则,主动权就是一句空话。

汶川大地震,中央领导很快深入灾区,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正确的决策。

决策中的权变

孙子在《虚实篇》中讲,“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是说,用兵的方式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固的地方而攻击其薄弱的地方。所以,军队组织的运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是千变万化的,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决定用兵的方式,这就叫用兵如神。

决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为决策对象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领导者进行随机处理。过去的经验固然有用,但如果不与具体情况结合,不从实际出发,所谓的经验只会变成束缚思想的桎梏,使决策失败。

总之,《孙子兵法》内含着辩证的领导观、主动的领导观、权变的领导观和智慧的领导观,正由于此,所以对决策者有所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