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祖望老中医对耳鸣的临证思辨

 新用户25537849 2023-04-07 发布于山东

干祖望老中医对耳鸣的临证思辨

南京中医药大学 黄俭仪

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的听觉紊乱现象, 可以分为两大类, 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 主观性耳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内容, 也是耳鼻喉科的疑难病种。 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临证七十年, 在耳鸣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选其医案四则, 以飨同道。

1 标本同治法

迟某, 男, 50 岁。 1991 年 7 月 17 日初诊。 本院。右耳 10 天来出现“笃”“笃” 的鸣响, 听力正常, 为间歇性鸣响, 有时可与心律同步,但不同步的时间多。检查: 按压右颈动脉, 鸣声可以减弱一些。 舌薄苔, 脉细。医案: 铜山东崩, 洛钟西应。 鸣出耳窍, 病在顶椎。 其所以发现于近日者, 良以泽国半月, 阴霆笼罩之诱耳。 本取化瘀活血。 标参理湿化浊。 如此则五窍还其空清, 更有利于息鸣。藿香 10g 佩兰 10g 泽泻 6g 防己 6车前子 10 红花 6g 桃仁 10g 当归尾 l0g赤芍 6g 菖蒲 3g 7 刘煎服

按: 对于以耳鸣耳聋为主诉的患者, 首先要分辨其疾病之性质, 然后才作审证求因, 辨证施治。耳鸣者, 常可见客观性耳鸣, 其表现耳鸣声为断续性, 大多与心跳、 脉搏有同步的节奏,此类病者不可与神经性耳鸣及其他耳疾之耳鸣等同视之, 否则用药将徒劳。 多见者主观性耳鸣, 其鸣声虽有多种表现, 或如蝉鸣蚊噪, 或似风雨潮汐, 但多呈连续声音, 治疗此类耳鸣,虽不能立竿见影, 然只要辨证无误, 总有疗效可待。

本案患者全身症状并不明显, 给中医的辨证论治带来一定难度, 但是有颈椎病史, 所以干老认为“铜山东崩, 洛钟西应”, 耳鸣之本源在于颈椎病, 瘀血阻塞, 耳窍闭塞故耳中鸣响,抓住血瘀为把手, 主张活血化瘀以治本。 而发病季节是长夏, 长夏多湿邪, 该次耳鸣当由气候诱发, 湿邪困阻, 清阳不升, 主张理湿化浊以治标。方中藿香、 佩兰芳香化湿, 泽泻、 防己、 车前子利水祛湿, 桃仁、 红花、 当归尾、 赤芍活血化瘀, 菖蒲化浊开窍, 为引经之药。 全方辩证清晰, 标本同治, 立法得当, 方义鲜明。干老治本以活血, 治标以祛湿, 结合时令遣方用药, 也体现了中医治病“因人因时因地” 的正确思想。 干老强调, 五官都是清窍, 不能容有邪气留滞, 有则发病, 所以治疗上要以还其空清为要, 本案的治疗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2 攻邪扶正法

郝某, 女, 44 岁。 右耳轰轰鸣响二年。初诊: 1999-04-18 从前年开始, 右耳轰轰鸣响。 虽经治疗而一无成效, 故而一直不加处理。 听力正常。 失眠由于轰鸣骚扰而致, 有时吃安定, 也可得入睡。 月事凌乱不准。检查: 耳道(-) , 由自己手按胸前, 可以听到有节奏的鸣声与心搏同步, 历两分钟确认无讹。 颈侧未扪到淋巴结肿及结实硬块。 舌薄苔, 脉细劲。医案: 耳鸣有声, 有节奏之轰声与心搏同步。 脉舌主诉虽难作准, 但凭此一象足够确证矣, 乃《素问玄机原病式》 所谓“耳鸣有声, 非妄闻也” 之流。 病出耳中, 源在血脉。 宗《医林改错》“耳孔内有小管, 管外有痰血靠挤管闭” 说法裁方, 取通窍活血汤。红花 6g 桃仁 10g 归尾 10g 赤芍 6g泽兰 6g 丹参 10g 菖蒲 3g 路路通 10g桔梗 6g 核桃隔 3 片 7 剂煎服。二诊: 1999-05-10 药进三周, 鸣声明显减轻。 脉舌如前。医案: 攻顽破瘀, 乃马上得天下之术。 今后处理, 亟须案上治天下之策矣。 当从养血活血一途是尚矣。制首乌 10g 当归 10g 白芍 6g 熟地 10g川芎 3g 丹参 10g 红花 6g 黑芝麻 10g路路通 10g 7 剂煎服

按: 耳鸣即耳中鸣响, 《外科证治全书》 卷二说: “耳鸣者, 耳中有声, 或若蝉鸣, 或若钟鸣, 或若火焅焅然, 或若流水声, 或若籏米声, 或睡着如打战鼓, 如风入耳。” 极其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耳鸣患者的诸般感受。

此案为典型的振动性耳鸣, 中医文献里除刘河间的“耳鸣有声, 非妄闻也” 一言道及之外, 少有记载。 一般认为是耳周围血管病变, 或为有迫血管因素, 干老认可王清任“耳孔内有小管, 管外有痰血靠挤管闭” 的说法, 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案, 取效明显。患者从前年开始患病, 经历二年有余, 须知久病多瘀、 久病多虚, 但初诊时症状切切,万不可此时补虚, 必犯补虚恋邪之忌。 权衡利弊, 综合取舍, 先予通窍活血。 红花、 桃仁、归尾、 丹参、 赤芍、 泽兰、 核桃隔活血祛瘀, 菖蒲开窍醒神, 路路通祛风除湿, 桔梗化痰祛瘀。 大剂量的活血药掺和理气化痰之品, 更添祛瘀之效, 诸药如文章天成, 信手拈来。二诊鸣声明显减轻, 已收速效。 干老将攻顽破瘀比喻为马上得天下之术, 是说此法猛则猛矣, 但峻而不可久, “兵者, 凶器也,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既药已中病, 须得立止, 久必伤正。 宜用案上治天下之策, 由武功转向文治, 用药趋于平和, 以养血活血为要。 当归养血和血, 制首乌、 白芍、 熟地、 黑芝麻养阴生血,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中开郁结、 旁通脉络, 用在这里, 很是适宜, 丹参、 红花活血祛瘀, 路路通祛风除湿。 以本方收尾, 从调气和血方面着手, 颇有战后安抚之意。

3 化痰祛浊法

聂某, 女, 50 岁。 1991 年 12 月 24 日初诊。 南京建邺区法院。初诊: 双耳哄鸣, 已 1 个月, 鸣前唯患过带状疱疹。 哄鸣为持续性, 一遇噪音则更响。夜卧躺平后即不响, 伴有胀感。 听力各丧失 30 分贝左右。 近来口腔、 咽喉有干燥感, 经常思饮以润, 喜温。 舌白腻苔, 脉细。医案: 鸣声量大而调不高, 脉来细小, 虚证也; 纳噪音而更响, 伴以胀感, 实证也。 听力丧失 30 分贝, 可能病前早已如此, 未可强加于者番之病。 虚之所在. 当然责之于气; 实在何处? 似可考虑为痰, 从来由痰证而鸣, 比比皆是。 试取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去莱菔。党参 10g 黄芪 10g 白术 6g 茯苓 10g陈皮 6g 半夏 6g 苏子 l0g 白芥子 6g枳壳 6g 甘草 3g 5 剂煎服二诊: 1992 年 1 月 3 日诊。药后鸣声明显减轻, 耳中也感到轻松, 外来噪音也稍能接受。 4 天前跌了一跤, 伤在髓骨, 虽未经医治, 但现在痛势有所减轻。 口腔仍然干燥, 人夜更甚。 舌薄苔 , 脉细。医案: 证之实者, 已悄然而去, 盖痰浊得化。 证之虚者, 亦默然而增, 盖势所必然也。者番裁方, 逐渐倾向扶正, 不过跌跤而轻伤, 也不能视而不睹, 可以酌参活血化瘀, 好在无损于方旨。党参 10g 白术 6g 茯苓 10g 陈皮 6g半夏 6g 丹参 10g 红花 6g 黄芪 10g甘草 3g 益母草 10g 7 剂煎服三诊: 1992 年 1 月 l0 日诊。上药进到第 5 剂, 发现胸闷, 两颊灼热, 故而不敢续进。 耳鸣则裹足不前, 今天胸闷已减轻, 但自感有些气促, 口干未润, 骶骨伤痛接近消失。 舌薄白腻苔, 脉细。医案: 初诊之方, 明显有效, 复诊之方反添胸闷。 良以痰浊之邪肃而未清, 扶正之品又束而困之, 再拟化痰宽胸。枳壳 6g 陈皮 6g 法半夏 6g 茯苓 10g菖蒲 3g 苏子 10g 路路通 l0g 丹参 10g天竺黄 6g 7 剂煎服

按: 痰证耳鸣临床也较为常见, 这类患者由于痰浊蒙蔽清窍, 气道不通而致耳内鸣声,有时呼呼声, 有时哄哄声, 痰邪作祟可致多种表现。 上犯头目则头痛昏蒙, 痰气郁结则胸脘满闷, 痰浊犯胃则恶心欲呕, 郁于中焦, 脾失升清, 则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而干渴。

本案患者是耳鸣和耳聋合并发病, 既有耳内轰鸣, 又有客观指标的听力下降, 从其“拒绝外来噪音” 和“夜卧躺平后即不响” 来看, 应该是实证居多, 结合舌脉, 可辨为痰湿之邪内盛。 干老曾云: “王隐君治耳以消痰, 王清任治耳以祛瘀”, 并称自己有时私淑二王。 初诊时干老处以六君子加三子养亲汤, 半夏、 陈皮燥湿理气化痰,党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健脾益气化痰, 苏子降气化痰, 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 佐以黄芪益气, 全方紧扣化痰, 用药得当, 并考虑到“脾为生痰之源”, 健脾化痰以治本。二诊时可知初诊疗效是满意的, 患者除口渴甚外, 耳鸣已得到明显改善, 舌苔也不再厚腻, 由于补诉外伤, 又考虑到久攻伤正, 故干老在前方基础上酌情减去化痰之品, 以六君子汤稍加活血之丹参、 红花、 益母草。可三诊时发现疗效并不满意, 耳鸣没有改善, 反添胸闷, 干老在此处不遵常规“先祛邪后扶正” 之经验, 果断认为这是扶正之品束困的结果, 处方不再补虚恋邪, 而是肃清余邪,除恶务尽, 减去扶正之品, 拟理气化痰, 宽胸散结, 选用枳壳、 菖蒲、 路路通等, 从而收功。

4 清心养营法

徐某, 女, 46 岁。 1991 年 7 月 5 日初诊。 南京环卫。右耳鸣响一年多, 为持续性, 音调高音量小。 对外来噪音拒绝, 闻到后心烦。 疲乏后及情绪波动时加重。 耳鸣为右重左轻。 近来头痛, 伴有脑鸣, 心慌手颤。 舌薄苔, 舌质有红意,脉平。医案: 心火旺盛, 上犯于耳, 盖心寄窍于耳。 取清心养营。生地 10g 竹叶 10g 白茅根 10g 朱灯心 3g当归 10g 丹参 10g 菊花 10g 柏子仁 10g益母草 10g 7 剂煎服

二诊: 1991 年 7 月此 12 日诊。已进 7 剂鸣声仍无息意。 但囊昔之以鸣声扰而致不能安眠者已改善, 闻噪声而心烦者仍然。 手颤可以自主一些, 其余无变化。 自觉舌底都冒火。 两掌焦灼, 得食作胀, 舌苔薄, 脉平。医案: 方已稍有良好反应. 可能(药) 量之未及而难以明显。 前方似乎仅在离火, 而未及坎水欤? 当今调整一二。生地 10g 川黄柏 3g 知母 10g 朱灯心 3g丹皮 6g 丹参 10g 柏子仁 l0g 益母草 l0g地骨皮 10g 桑椹子 10g 5 剂煎服

三诊: 1991 年 8 月 9 日诊。上月处方进服未辍, 耳鸣改善而轻, 同时休息较佳。 头脑麻木也接近消失。 掌灼也随鸣响的宁静而不热。 近米上班, 鸣声再度加重, 掌心又有灼热, 两眼也有些视物模糊。 食后作胀已轻。 左耳憋气, 多汁(凉的)。 舌薄苔, 脉细。医案: 进清心益肾之剂, 确有佳兆得来。 理应踵进, 虽然昨天跌伤, 但此方绝无碍事之处。生地 10g 川黄柏 3g 知母 10g 柏子仁 10g丹参 10g 料豆衣 10g 益母草 10g 地骨皮 10g菟丝子 10g 黑芝麻 10g 7 剂煎服

四诊: 1992 年 1 月 31 日诊。右耳胀鸣, 一年来药后有所减轻, 近来有再度严重起来, 左耳似乎也有一些鸣响。 对外来噪音很反感, 耳内呼应之鸣也倍形厉害, 听. 力下降。 近来两月舌体有缩短感, 言语亦现木讷。 舌尖有轻度烧灼感, 或轻或重俱由脑鸣之轻重而左右之。 口干求饮, 水温不苛求。 以上诸症在疲乏、 情绪差时加重。 本已消失的两掌焦灼感, 刻下再起。检查: 耳、 舌(-) 。 舌薄苔, 脉细弦。医案: 君主之官。 开窍于舌, 寄窍于耳。 同时亦为生血之所, 一旦心阴内怯, 血为之而枯, 则耳鸣、 脑鸣, 舌体僵木也随之而来。 同时血虚则燥, 燥生风, 风生热, 各处灼热之感,当然形影而作。 四物汤主之, 其拒抗噪音, 稍佐柔肝。熟地 10g 当归 10g 川芎 3g 柏子仁 10g白芍 6g 芡实 10g 丹皮 6g 地骨皮 10g菊花 10g 白蒺藜 10g 7 剂煎服

五诊: 1992 年 3 月 27 日诊。头皮发麻为游走性。 脑鸣、 耳鸣相互伴作, 鸣如蚊阵, 对外来噪音很厌恶。 睡眠不甜,视物模糊, 心慌, 疲劳后加重。 大便偏干。 舌薄苔, 边有齿痕, 脉细。医案: 诸症反复发作, 淹缠多年。 良以营血暗亏, 难养肢体孔窍, 当然睡眠亦难一酣。 四物汤证。熟地 10g 当归 10g 丹参 10g 制首乌 10g川芎 3g 白芍 6g 山药 10g 五味子 10g柏子仁 10g 料豆衣 10g 7 剂煎服

按: 本例患者病势缠绵九个月之久, 虽最终疗效不明, 但还是正常发展。 五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 认为耳鸣耳聋的临床分型有“风热侵袭、 肝火上扰、 痰火郁结、 肾精亏损、脾胃虚弱” 五种, 然而本案患者初诊时不对应其中任何一种证侯, 反而有心烦、 情绪波动、头痛、 心慌手颤等心火亢盛的表现, 察之舌脉, 可为佐证。 干老认为: 心火亢盛, 耗伤营血,也是临床常见的耳聋耳鸣证机, 早在《素问・ 缪刺论》 中就指出“手少阴之脉络于耳中”,《医贯》 中也说“心为耳窍之客”, 由此可见, 耳与心在中医理论上存在极大的联系, 临床可从心论治。 对于病机虚实的判断, 干老教了我们一招, 询问患者对于外来噪音是否拒绝, 如拒绝,为实, 反之为虚。

患者初诊时所有资料显示, 为心火亢盛的实证, 干老处以清心调营之法, 方中竹叶、 灯心草清心泻火, 生地、 白茅根清热凉血以制心火, 生地配竹叶, 隐隐有导赤之意, 柏子仁宁心安神, 丹参、 益母草活血通窍, 当归调和营血, 菊花是平肝之药, 此处用来防止子病及母,火旺燃木, 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诊时患者因鸣声燥扰不能入睡的症状已改善, 手颤也有好转, 然而耳鸣及心烦依旧,干老考虑前方重在清心火, 而忽略滋肾阴, 心肾不交则水火不济, 故在前方基础上稍有出入,仍用生地、 灯心草、 柏子仁清心火宁心神, 丹参、 丹皮、 益母草化瘀血通耳窍, 加以黄柏、知母、 地骨皮清透水中之火, 由离火涉及坎水, 又用桑椹子填补肾阴, 诸药水火共济, 同奏熄鸣之功。

三诊时疗效十分满意, 耳鸣减轻, 休息质量提高, 头脑麻木消失, 掌心也不发热, 但近来由于疲劳而有反复之势, 且多汗出, 左耳憋气。 干老认为理应原法继进, 考虑其视力模糊,酌加黑芝麻、 菟丝子填精益肾。

四诊已是五个月之后, 本已好转之顽疾近来有反复之势, 除耳鸣、 拒绝噪音、 听力下降、掌心烧灼感等症状外, 又有言语木讷、 舌尖烧灼疼痛。 诸多症状, 极为复杂, 给辩证带来不易, 处方造成困难。 寻常医者可能束手, 也有可能拟出一张大方。 干老抽丝剥茧, 条分缕析,考虑心开窍于舌, 寄窍于耳, 耳舌部皆可从心火论治, 心火炎上, 耗伤阴血, 血虚则生风化燥。 处以养血、 宁心、 柔肝,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为四物汤, 专事养血, 柏子仁、 芡实宁心安神, 丹皮凉血散瘀, 地骨皮清透邪热, 菊花、 白蒺藜伐木柔肝。

五诊似乎药后无进退, 仍有耳鸣、 失眠、 视物模糊、 心慌等, 此病实属顽疴, 营血已耗,难养肢体孔窍, 非短期药石所能奏效, 干老亦叹黔驴技穷, 青囊乏药, 然而不忍坐视, 给予滋养营血, 仍用四物汤加味。

本案虽最终未见明确效果, 但是告诉我们, 中医治病一定要根据就诊的情况, 病情的进退来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 切不可凭经验办事而忽略客观情况, 譬如一见耳鸣耳聋立马处以六味地黄丸。 此处同一患者, 同一病种, 干老遣方时思路就有清心、 养血、 宁心、 滋阴、 活血、 柔肝、 健脾等多法, 很值得我们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