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意识形态·1

 书中淘乐 2023-04-07 发布于内蒙古

在本篇短论中,我尝试简单地说明为什么思考最深入的人最终会放弃至少是纯粹的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都无时无刻在进行着思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进行着深入的思考。深入的思考要求反思。深入的思考要求人对自己的活动和社会的活动有一种主动的反思意识。凡是无法进行反思的思考,都是一种原始的朦胧的思考。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进行着这种原始的朦胧的思考,有的人还没有产生出完全的反思的能力,这部分人主要是儿童;有的人拥有反思的能力,但会拒绝进行反思,因为反思会打破他的生活节奏,这种荒谬性正是现代世界的矛盾,但在此我不会进行展开。这部分人主要是成人。青年人最擅长反思,因为他在成长。一旦人开始反思,他一定会产生问题,问题接着产生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链就促进了思考的进一步进行,直到他建立了他自身的思想体系,朴素地说是世界观。

有时我会怀念那些只需要纯粹思考的时光,因为那是最轻松的时刻。

当一个人做到完全地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时,他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狭义的自由。这个意义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时刻,从而即便思想本身也还是被束缚的,但在很短的时间尺度内,他的确能够在自己的思想中做任何事情。而狭义指的是,他无法付出行动;以及,退一步讲,自始至终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属于个人的思想体系。思想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个体与社会进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深入思考的人会拥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但只要他不付出行动,甚至,只要他意识不到这种思想体系的一大部分来自于外界,那么这种思想体系就不足以称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不具备成为意识形态的潜力。

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形态。任何想法能够成为一种意识形态,都必须付诸行动。而行动的要旨在于与社会进行互动。所有仅存活于自身形式的抽象的想法无法称为意识形态。我们是人,我们存活于自然界和人组成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吃,穿,住;我们需要生活,而生活需要劳动,劳动并不必需你拥有什么高尚抽象的想法。因此,任何想法,倘若它无法实际地影响人们的生活,那么自然是属于个人的私有物,它不具备公共性。意识形态之所以称为一种形态,就意味着它具备一定的公共性或社会性:只有足够多的人具备这种相同的想法,它才能成为一种形态。

现在,我们假设一个人进行了足够多的反思,建立了自身的思想体系,明白这思想体系来自于他与他人的交互。那么,他将面临第一个属于他思想体系的问题:他如何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思想体系?唯一的手段是,与他人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很多:谈话,文章,书籍,媒体,行为艺术,等等。但无一不要求周全的细节考量和实际的行动。谈话若为自言自语,不足称为交流;文章若为自娱自乐,不足称为交流;行为艺术若为顾影自怜,不足称为交流。

在于他人的交流中,他收获了两点。一方面,他传播了他的思想体系,从此刻起他的思想体系迈出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体系也在进行着重塑和精炼。后者要求他继续保持它的反思能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没有形成足够成型的思想体系,即没有深入的反思能力的人,他们同样在进行与外界的交流,但他们传播的只是思想,还未真的成为属于他的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必须被它的所有者规范。

接下来,他会面临第二个问题:如何推广自己的思想体系?当所有者进行有意识地思想传播时,他也会意识到,为了让大多数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深刻地记住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必须简化他思想体系外在的形象,将其精炼至简,而这有需要他对自身的反思足够透彻。因此,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要想要自己的思想体系真的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就需要所有者对社会的某一个方面有着透彻认识,并需要所有者动态地明白如何慢慢付诸且实的行动来使其真的成为一种社会形态。这绝非易事,因为来自外界的阻力是那样的大,作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必须学会如何同各式各样的敌人做各式各样的斗争。

面对中国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种行动是如此的艰难。但也正因如此,一旦它成为了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它将切实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为了实现这一点,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弃纯粹的思考,而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