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刻文[刘凤君发现命名的文字]

 weimiao 2023-04-07 发布于安徽
骨刻文
骨刻文
刘凤君发现命名的文字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骨刻文
出现时间
距今约3600-4600年
外文名
Bone carving paper
发现地点
山东
所属文化
龙山文化
发现地区
8484573604801175325
发现命名
刘凤君
早期文字
发展过程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山东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及淮河流域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还有刻字的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头为多。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
2005年,刘凤君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认定这些刻划应是中国早期文字。2007年,刘凤君又鉴定了一批有刻划的骨头,进一步确认这些刻划也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2008年和2009年,刘凤君又相继在关中地区和赤峰地区发现,并于2009年将这种早期文字定名为“骨刻文”。
主要根据
刘凤君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根据:
1.这些刻划的字符很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2.这些刻划多数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图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3.这些刻划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寻,有些偏旁多次出现;4.许多骨刻文成行刻几个字,有的十几个字甚至达到几十个字,辞章已经出现;5.近些年在山东、江苏、西安等地都已发现过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文字,只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章法布局
刻骨文
骨刻文多数一块骨头上刻1—5个字,刻10个字左右的也占一定数量,刻20个字以上的骨头为数较少,但也有刻100多字的。其章法布局应是一种顺其自然又初步形成共识的自由舒适型,约有三种:第一种是在一块骨头上只刻一个较大的字,或有的虽在一块骨头上发现数个字,但其中有的字单独刻在一个空位上,与周围其他字缺少密切联系,这是一字一局;第二种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间刻一至几个字符,周围再刻一些字符,这是一种组合字群的布局,可称为散落组合型;第三种是自上而下或横向成行的布局,有的五六个字一行,有的几十个字分列成数行,这种布局发展成书法艺术的主要布局形式。这种成行布局的出现,更能说明骨刻文已经是具有辞章意义的文字了。
字体造型分类及其解读法探讨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隶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区1000多块骨刻文和属于骨刻文时期的8 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约计3000个字符。
其字体造型大体可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三大类。
第一类,写实物象型。骨刻文的字体造型大多属于写实型,主要有人物和动物造型。可能主要是记录人们和各种动物的行动,也可能延伸到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的各种关系。第二类,主干分枝型。这种造型很特殊,主要由一根粗长主线为基础,然后在粗线的左右两侧分刻出一些短细线,类似于树枝形。可能主要与记录数字和植物有关。第三类,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其基本造型有三种:一种是中间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的中心,周围向外辐射几根弯曲的线;另一种是中间有一个较大的近似于圆形或方形的中心,周围向外刻有很多较密集的线,有的线上还刻细线;再一种是中间刻划类似眼睛一样的椭圆形,两头尖长较粗,椭圆形的左右两侧仅刻划几根细短线。这种骨刻文多出现在晚期,如果和甲骨文混放在一起,很难分辨。
笔者总结前人的解读经验,初步认为解读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五种:考古类比直读图像解型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破译法、与甲骨文金文比较顺读法和彝文比较解读法。以上五种方法很少单独运用,经常是以某一种方法为主,配合其他一种或几种共同解释一个字或一个词组,这是科学的解读法。
科学确定的年代
2008年以后,笔者在重点调查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三种情况值得重视:一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代遗址才有这种骨刻文;二是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三是并不是全部遗址都有骨刻文,而是只在生活区边长100米或200米范围内才发现。这说明骨刻文虽主要流行于龙山文化时期,但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开始产生并使用,一直延续到岳石文化和商代
2010年,笔者将在寿光市城东北角圣城古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骨刻文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检测结果为3363±24BP,树轮校正年代为1690BC(68.2%)1625BC。根据各方面分析,笔者认为骨刻文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
对骨刻文年代的科学认识,可以确立骨刻文是继承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发展起来的,而它又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甲骨文主要是继承了骨刻文的造字规律和物质媒介以及雕刻技法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象形和指事两书对甲骨文的影响更大。这就确立了陶器符号和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远古符号与文字发展脉络。
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把人们对中国文字的认识提前到商代。但又有疑问: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早期文字在哪里?骨刻文的发现,为这一历史问题找到了答案。骨刻文的发现将我国文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骨刻文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东夷西夏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作了实实在在的诠释,并把远古的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国文字自骨刻文起,甲骨文、金文……楷书,一脉相承,是研究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唯一一份历史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发现研究
纳入丛书
刘教授经过一年多的进一步野外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并与许多师友同仁进行过多次讨论,认为这种早期文字直接称“骨刻文”更科学。这样可以把2008年12月出版的《昌乐骨刻文》和今后即将出版的有关发现和研究成果,都纳入“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中。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早期象形文字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潍坊至济南一带的章丘、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 和昌乐等地的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它们是中国早期文字,距今4000—4500年左右。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文物爱好者就从当地群众手里搜集这些资料,骨刻文和甲骨文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区别:其一、两者年代不一样,骨刻文主要是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流行的文字,也可能延用到岳石文化前期,主要有指事和象形的图画象形文字。甲骨文是商周时期流行的文字,是六书具备的成熟文字;其二、两者所用骨头也有区别:骨刻文主要用牛肩胛骨、肋骨和肢骨,也有少数鹿骨和象骨等。甲骨文主要用牛肩胛骨和龟底甲板;其三、骨刻文是远古居民的记事文字,而甲骨文有钻灼的痕迹,是占卜文字。
日前,刘凤君教授认为有一个较困惑的问题,就是骨刻文和安阳甲骨文在时间上相距较远。按山东龙山文化测定的下限算,距今3900年。骨刻文有的地方一直沿用到岳石文化前期。既然是这样,骨刻文与甲骨文之间相隔仍有300--400年左右。这中间虽有桓台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坑出土的刻字骨头和首阳山岩书二期文字相连,但也有商代早中期近200年左右的空白期。
再说,桓台史家岳石文化祭祀坑刻字和首阳山二期文字与骨刻文差距较大,它们是一种什么关系有待今后研究。所以,骨刻文和甲骨文之间还缺乏内在的直接联系。但细分析两者的艺术风格,仍能看出骨刻文对甲骨文有着明显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刘凤君教授认为可能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发现的有关早期文字资料还不全面,还有待继续做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考古工作;二是对骨刻文和首阳山岩书以及相关早期文字资料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这些资料的系统分析和年代推断还应该进一步深入;三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文化自然传承现象。所以,骨刻文应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等都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文字,它们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了中国文字的辉煌历史。日前骨刻文发现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地点也越来越多。除山东和关中地区外,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其它地区也会发现这种骨刻文,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可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相互映辉。
文字标志
今后丛书中的每本书名“骨刻文”前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标志,如《昌乐骨刻文》、《寿光骨刻文》等。这样可以使读者知道出土地点,进行分区研究,探讨各地区之间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如果是其它地区出土的骨刻文,再冠以“昌乐”出版,就容易造成混乱。正如学界朋友们给刘凤君教授来信所说:“这样与已成惯例的商周甲骨文、金文所对应,以便顺利地被纳入国内古文字研究体系。”
发现定名
2005年春天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在济南见到一片刻字的骨头,他肯定的说:“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上面刻划的应该是早期文字。”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人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2007年7月刘凤君教授见到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他首先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是甲骨文的源头。并初步认为距今约4000年至4500年。自2007年7月30日起,许多新闻媒体都及时报道刘凤君教授的发现与研究以及相关信息。
刘凤君教授又根据考古工作者田野调查和发掘出土的资料,同时对许多古文化遗址进行反复调查,对全国的许多收藏爱好者所藏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和综合研究,更确定了他自己的发现。在2008年7月30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邀请北京和山东的5位专家对昌乐收藏的骨刻文进行观察座谈,入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的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原始文字”。并一致同意叫“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刘凤君教授编著的《昌乐骨刻文》。
《昌乐骨刻文》一书出版后,刘凤君教授除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外,继续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经常在野外进行考古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实物资料和相关科学信息,进一步证实了骨刻文的真实性和它的年代问题;第二、开始解读骨刻文,配合各家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第三、研究和编著寿光出土的骨刻文;第四、认识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些收藏界朋友,掌握了更多地方的骨刻文实物资料和相关信息,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发现了“关中骨刻文”和“赤峰骨刻文”。并进一步认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约3500年—4600年。
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教授经过进一步野外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并与许多师友同仁进行过多次讨论,刘凤君教授将这种早期文字定名为“骨刻文”,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上的认可。
出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隶
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教授开始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丛书中的每本 书名“骨刻文”前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标志。《昌乐骨刻文》出版后,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再版时继续把它放在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中保持书名不变。这样做不但对今后骨刻文的研究不会造成混乱和麻烦,而且其研究结果会更接近中国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进程。
2009年12月刘凤君教授再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2010年5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刘凤君教授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学术界评价:“两部专著,已初步奠定了骨刻文学的理论框架基础。”
“寿骨60”的科学年代测定,为骨刻文的断代提供了科学根据
2010年1月7日,刘凤君教授将山东寿光圣城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见刘凤君编著《骨刻文发现与 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寿骨60)送交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2010年11月8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出具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经树轮校正年代为1690BC(68.2%)1625BC,距今近3700年。随着调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刘凤君教授认为骨刻文的年代 应为距今3300年—4600年,“寿骨60”检测结果虽然不能全面证明骨刻文的历史,但它已处在推断年代的中间位置,为骨刻文年代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这件“寿骨60”出自龙山文化晚期灰坑中,它的年代应该是处在山东龙山文化年代的下限,对研究龙山文化的年代也提供了直接依据。
刘凤君教授认为骨刻文年代下限的确定,可以更加证明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骨刻文、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在商代中晚期骨刻文和甲骨文交替使用了一段时间,慢慢地甲骨文取代骨刻文。但有个别地区,如在胶东半岛骨刻文一直延续使用到西周时期。
骨刻文发展到后期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根据近几年对山东地区和甘肃、陕西、河南以及内蒙古等地的骨刻文调查研究,刘凤君确定骨刻文发展到后期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刘凤君教授称,在骨刻文存在的1000多年的时间内,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约距今3700年--4600年。对山东远古文化而言,这时期的骨刻文处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
前期骨刻文的特点是,骨片上的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绘画。如果按照文字六书划分,应该仅有指事字象形字,处于文字产生的初始时期。
后期骨刻文大约距今3300年--3700年,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后期骨刻文逐渐增多,一片骨头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形成一篇篇文章。这时期可能出现了会意字。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证明后期骨刻文已发展成较成熟的文字。
出版物
《昌乐骨刻文》一书出版后,刘凤君教授除了向有关政府机关汇报外,继续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和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思考相关问题;第二、经常在野外进行田野考古调查;第三、认识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些收藏界朋友,掌握了更多地方的骨刻文实物资料和相关信息;第四、开始解读骨刻文,配合各家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第五、研究和编著寿光出土的骨刻文。即将出版刘凤君教授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一书所用骨刻文,是于文水先生自2002年以来在寿光市古文化遗址采集的。
意义
美丽中国、好客山东
2010年2月25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山东省的有关专家围绕骨刻文进行座谈讨论,入会专家都一直同意刘凤君的发现和研究。专家们都认为:“骨刻文的发现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发现与研究。”
骨刻文的发现是古文字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著名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评价:“关于甲骨文的发现,一般认为是一百多年前的王懿荣老先生,但也有一些争议,因为在王懿荣发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甲骨文的记载了。笔者认为,几百年前就有农民在殷墟遗址上挖出甲骨到药铺卖钱的,也有拿到京城去卖钱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发现甲骨文的真正价值,因而他们都不是甲骨文的真正发现者。就如同人人都知道苹果熟了就要落地,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却只能归功于牛顿一样。骨刻文也有类似的经历,但它的真正发现者是刘凤君教授,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因此说,刘凤君教授对于东夷骨刻文的发现,是继100多年前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是古文字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刘凤君教授可称得上当代王懿荣了。”(丁再献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第十九章第一节第662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骨刻文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骨刻文的发现将我国文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实证明了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其次,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时间,正是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时期。骨刻文的发现,把这段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再就是,骨刻文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但前两种文字早在公元三世纪前就消失了。而中国文字自骨刻文演变起,与甲骨文、金文……楷书,一脉相承,是研究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唯一的一份历史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相关
好客山东
2005年春天 刘凤君教授在济南收藏家手里发现一片有刻划的骨头,他认定上面的刻 划是“中国早期文字”;2007年7月刘教授又发现昌乐县收藏的一批骨头,他也认定上面的刻划是“中国早期文字”,开始称“东夷文字”,后来称“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出版刘教授编著的第一本骨刻文书《昌乐骨刻文》。2009年春天以后刘凤君教授又相继发现寿光骨刻文、龙山骨刻文,以及关中骨刻文和赤峰骨刻文等,并将其定名为“骨刻文”,开始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
刘凤君纠正西安铁一中试题中昌乐骨刻文内容
日前,西安铁一中给骨刻文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发来公函,称已在学校网站上对于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昌乐骨刻文”相关不准确内容进行了删除。
刘凤君教授给西安铁一中详细介绍了骨刻文的有关情况。
中国梦(朱砂书)
2005年春天,刘凤君在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当时他认定: “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2007年7月他又发现和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划的骨头,当时刘凤君也认定是早期文字,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 2007年7月30日《潍坊日报·昌乐新闻》和2008年7月13日《齐鲁晚报》等都及时报道了刘凤君的发现和认定。
经过一年的努力,刘凤君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发现和认定结论。2008年7月30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在昌乐县政协的协助下,邀请北京和山东的5位专家对昌乐收藏的部分骨刻文进行考察座谈,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的认定意见。《大众日报》《光明日报》等许多媒体对这一具体过程做过详细报道。2008年9月5日《大众日报 》发表记者卞文超长文《刘凤君:解码昌乐骨刻文》,文中说:“这场专家研讨会的发起者刘凤君,是这批刻字骨头的发现者和鉴定者。他认为,骨片上的文字是比安阳甲骨文更早的一种原始文字。研讨会上,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和深入讨论,这个鉴定意见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这意味着,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历史可能从此改写。”2008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发表记者赵秋丽长文《昌乐骨刻文被破译出哪些信息》,文中说:“作为昌乐骨刻文的发现者和鉴定者,刘凤君正全力进行着对这批文物的解码和破译工作。”“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大大向前推进,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2008年12月刘凤君编著出版《昌乐骨刻文》,同年12月9日新华网山东频道发出《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乐骨刻文>》一文,称:“昌乐骨刻文的发现者和鉴定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编著的《昌乐骨刻文》……是一部融文字学、考古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力作,是一部昌乐骨刻文学的奠基之作。”
通过更广泛的考古调查和综合研究,刘凤君进一步推断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间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在“昌乐骨刻文”基础上将这种早期文字定名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国文物报》发表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出版的前生与后世”一文,文中对此做过详细说明。“骨刻文”这一名称在使用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科学。
鸣谢西安铁一中校网站删除试题昌乐骨刻文
近两年网上出现了较多的高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该试题有些内容不属实。为了深入研究和正确宣传骨刻文,2012年8月我们首先和较早使用这一试题的西安铁一中取得联系。刘凤君所长在给贵校校长信中详细说明了其内容不属实之处,并“请在网上删除这一内容(试题'昌乐骨刻文’),或作修改,请用'骨刻文’这一名称。”今年元月9日刘凤君所长接到西安铁一中公函,函中说:“接到您的来信,有关教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骨刻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尊重您的意见,我校网站已将相关内容(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昌乐骨刻文’)删除。”我们甚为感动,特致鸣谢!
我们请西安铁一中“在网上删除这一内容(试题'昌乐骨刻文’),或作修改,请用'骨刻文’这一名称。”其理由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中国旅游(朱砂书)
一、2005年春天刘凤君在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 2007年他又发现和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字骨头,当时刘凤君也认定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 ” 2007年7月30日《潍坊日报·昌乐新闻》和2008年7月13日《齐鲁晚报》等都及时报道了刘凤君的认定与发现。试题“昌乐骨刻文”对2008年7月30日以前刘凤君对骨刻文认定与发现的过程一字不提,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
2008年7月30日,我们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在昌乐县政协的协助下,邀请北京和山东的5位专家对昌乐收藏的部分骨刻文进行观察座谈,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的认定意见。2008年9月5日《大众日报》“刘凤君:解码昌乐骨刻文”一文和许多媒体对这一具体过程做过详细报道。2008年刘凤君出版《昌乐骨刻文》,许多媒体又进一步公开报道了刘凤君的发现和认定结论。所以,高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中说是中国社科院王宇信研究员“认定: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为人工刻画。”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是刘凤君早在2005年就认定是早期文字。
2009年夏天以后,王宇信又公开反对刘凤君对骨刻文的认定。2010年10月28日在《中新网》说:昌乐骨刻文“是骨头上刻一些花,那绝对不是文字!”(见《古文字专家:山东昌乐骨刻文并非文字》)
二、通过更广泛的考古调查和综合研究,刘凤君进一步推断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间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它充分证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质疑。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将这种早期文字在“昌乐骨刻文”基础上定名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国文物报》发表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出版的前生与后世”,文中对此做过详细说明。所以,今后希望用“骨刻文”这一更科学的名字。
三、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其内容主要来源自2008年10月24日新华社的报道:《昌乐骨刻文早于甲骨文,山东出土重大考古发现》,其报道有些内容不属实。该报道发表后,有关不属实的内容刘凤君曾向新华社山东分社提出过意见,他们诚心认识到有些内容不属实。在2008年12月9日新华社发稿:《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乐骨刻文>》,2012年2月4日新华社记者刘宝森发表《新华社专访刘凤君教授: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对骨刻文的发现和研究给于科学的评述。高度评价刘凤君“他不但发现了骨刻文,而且把骨刻文的一些相关理论研究已阐释清楚,为今后骨刻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思想。”
(原题目:鸣谢西安铁一中校网站删除高三摸底试题“昌乐骨刻文” )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
2013年3月18日
2011年05月28日新华社报道
东夷文化学者初解骨刻文“密码”
骨刻文
东夷文化学者初解骨刻文“密码”中国考古人员几年前在山东省东部发现的130多块兽骨上所刻的数百个神秘图文一部分已获得“破解”。山东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通过研究比对,找出了其中110多个图文所对应的现代汉字。
丁再献根据汉字演变规律,并结合史料对兽骨上的所有图案进行解析已解出包括“炎”“黄”“蚩”“颉”“昊”“禹”等在内的110多个汉字,并依照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的顺序书写出不同时期文字的演变过程。
山东昌乐县民间收藏爱好者在昌乐县袁家庄古遗址上采集陶器标本时,看到当地正在施工挖掘的农民丢弃了许多亚化石状远古兽骨。经过清理,可见骨腔内、骨臼头上有许多刻划痕迹明显的图案符号。此前类似兽骨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曾被发现。
2008年,来自北京和山东的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专门研讨,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发现并定名的“骨刻文”应为中国早期文字的认定。
这些图文符号属于阴线刻,笔画婉转曲折,多为弧笔和曲笔。曾任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的薛群基院士认为,“骨刻图案的形成,应是人工所为。”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刘凤君教授最早认定骨刻文为一种早期文字。他说,骨刻文在山东昌乐、寿光、桓台、章丘、邹平、淄博、青州和诸城等地比较集中,内蒙古赤峰、关中等地也有不少发现。
为确定兽骨的年代,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不久前对在寿光圣城遗址龙山文化晚期(属于骨刻文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检测。报告显示,“寿骨60”的年代距今有3700年历史。
“目前全国已经有一些感兴趣的专家,开始对这一神秘的图形文字进行解读,但解读方法各异,主流的解读方式是直译,即看图解字。”刘凤君说。
有着东夷文化基础的丁再献研究骨刻文发现,汉字不仅依据动物、飞禽及物体形象而创造了象形文字,就连炎、黄、蚩、颉、昊、颛、尧、舜、彭翦和大禹等东夷人文始祖的形象也成为汉字的原型,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半象形、半会意字。
根据史料记载,生活在山东以及附近土地上的古人类,最早被称作东夷人。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丁再献以“寿骨2”的骨臼照片为例说,他在上面相继发现了“炎黄结盟”图、“颛顼师昊”图、“颛顼诲喾”图和“仓颉待沮”图等,多位人文始祖同镌一块骨臼上。在其余的骨头上,他还解读出以凤为首的群鸟图、欢庆图、彭翦拜祖图、东夷盛世图、黄帝耕作图、占卜记事图、战场图、人兽奔驰图、狩猎图、春游图等。
他认为,“书画同源”,中国绘画和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中国汉字很可能是由图画演变而成。
丁再献说,这些研究成果都将收录到其所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举要》一书中。《举要》表述通俗易懂,以文字解读配图的方式,自右向左依次为骨刻原图、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展示文字的演变过程。
但对于研究成果的鉴定,丁再献认为,首先应接受群众评价,“文字人们普遍常用,如果连一般读者都看不懂,即便与会专家们都签字给予肯定,也没有太大意义。”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的殷墟甲骨文,这一发现使中国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
21世纪10年代,中国各地先后发现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刻画或彩绘符号,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其中骨刻文相比较,应为当时最成熟、最规范的文字。
刘凤君对丁再献等学者对骨刻文的破译持肯定和鼓励态度,但他表示,由于是新发现的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当年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也有着类似经历。
2012.03.05 人民网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东省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发行仪式暨座谈会在济南举行
记者:盖双
人民网济南3月5日电 2012年3月3日,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新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发行仪式暨座谈会在济南舜耕山庄会见厅成功举行。山东省原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长王宗廉,考古学家、骨刻文发现者、骨刻文学科创始人、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等领导和学者5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领导、学者对丁再献取得的东夷文化研究和骨刻文破译成果给与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和国际摩擦学领域最高奖获得者、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薛群基院士,著名史前文化学者、考古学家、民族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向丁再献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源头的力作,对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追溯中华文化文明发展脉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被专家称为东夷文研究和骨刻文破译“不可缺少的引领者和导航仪”。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体系规模宏巨,共分19章,93节,约90万字。作者依据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遗存、考古的成果和史籍的记载,涵盖了文明起点、文化史祖、文化融合、和谐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军事兵学、文学艺术、教育传承、医学科技、礼仪旅游、经史宗教、文字释读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东夷文化的重要遗存----骨刻文的系统破译和读解方面独具创新,史无前例,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证,堪称一部划时代的文化巨著和东夷文化的百科全书。
丁再献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工作之余勤耕不辍,著作颇丰,著有《山水平仄》《旅游礼仪》《旅游小百科》,为我国旅游研究做出了贡献。他独家创立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自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夷民族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领先地位,因此被称为“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
以下为丁再献破译出的部分骨刻文字,题为汉字演变(骨刻文演变)过程。自右向左为:骨刻文原图-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隶书写五体。
2013年7月23日第一旅游网
山东省旅游局通报东夷骨刻文字研发立项情况
中国第一旅游网 2013年7月23日 中国文化传媒网2013年7月30日
记者从山东省旅游局获悉,山东省旅游局举行记者会,省旅游局市场处处长王春生主持记者会并就《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重点课题正式立项情况进行了通报,该项课题负责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接受媒体采访,随后挥毫书写了“中国梦”骨刻文书法,表达了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中国梦。
。此项重点课题组成员已于2012年2月完成了90多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科研论证任务,这部专著的主要观点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东夷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
据丁再献介绍,东夷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会意、指事皆有,在山东集中发现。据东夷骨刻文的发现和命名者、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考证,骨刻文距今4600~3300年,比距今3300~3100年的甲骨文早1300年。丁再献首先破译出100多字之后,又与其兄丁再斌一起进行了系统的破译并解读,到目前为止已经破译出300多字。
丁再献成功临摹之后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文,为使读者更加直观,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为让人们更容易辨认和欣赏这一古老的书法艺术,自2012年初开始,丁再献在对骨刻文字临摹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创作,其创立的骨刻文书法艺术独成一派。
丁再献通过对骨刻文字破译研究和临摹,再现了这一古老的艺术风貌。凭其四十多年的书法艺术功底,再次创作的骨刻文书法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有力的推动了开发和运用,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就临摹和运用骨刻文进行书法及艺术创作来说,丁再献是最早的成功实践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