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府城的大路

 西豆 2023-04-08 发布于浙江

上大路和下大路一带是古代绍兴府城西面的乡下人进入绍兴城的必经通道。沿街商号林立,店铺云集。因两路之间有河,而被称为大路上岸和大路下岸,后简化为上大路和下大路。在古代绍兴府城中,以路名街者仅在迎恩门与江桥之间的这段河街区域。即使是最为著名的府河两岸的山阴大街和会稽大街都未曾以路而名。因此这两条街在绍兴府城的地位可见一斑。在明代,大路之名就已见记载,而在清代的绍兴城衢路图中,就清晰标识了位置。

自西北而来的偏斜运河与绍兴古城关系

1.上、下大路历史街区与古城形态:

绍兴府城城池形态整体方正,展现出很强的人工规划痕迹。城内街巷与并行河网多呈横平竖直走向。唯有迎恩门至萧山街一段,连有府城唯一之偏斜长街、长河。于绍兴府城而言,这无异于规矩之中求奇变。它使府城街巷河网在方正中亦有灵动变化的手笔。这种方正网格与斜线的并置很像巴黎。但与那种极度人工秩序的规划不同,这斜置的一笔来源于绍兴府城北面复杂的河湖网络。这其中影响这一形态最大的即是浙东运河。浙东运河自萧山西兴一路向东至绍兴钱清,开始斜拐向东而至绍兴府城迎恩门,然后又从迎恩门入城,继续顺着原有斜率穿“光相桥,越王桥,兴文桥,大江桥,小江桥,进入萧山内河”[1]。由此可见,作为浙东经济文化横向大动脉的浙东运河的走势极大的影响了绍兴府城西北面的河网走向。因此这不仅是因形就势的自然选择,更是古人纳运河入城,最大化运河交通优势的精心规划。在江桥附近这条河流又与府城最重要的具有中轴线意义的南北向府河相连,从而将运河带来的交通经济文化流量散播全城。

绍兴民国地图
图片来源:《绍兴历史地图考释》

2. 一河两街:

上大路和下大路街区是以河流为骨架的绍兴典型的一河两街,河街并行格局。曾经的府河与仓桥直街一带都是这种格局的典型代表。从横断面看,它形成建筑-街道-建筑-河流-建筑-街道-建筑的布置状态。这种一河两街的配置充分利用了河流带来的土地经济价值,创造出最多的临街面。两街往往各有主次。从街道活力,业态分布和路幅宽度上都可见两街功能不同,给城市带来的是不同的意义。

其中南侧的上大路是府城西北最主要的一条商贸街。绍兴城素有锡半城之称,而曾经的上大路正是锡箔店的集中地带。屠剑虹在《绍兴街巷》[2]一书中云:“兴文桥至北海桥段全部为锡箔庄,被称为“西廓帮”。除锡箔店外,酒肆、饭店、银行、医院、报社、邮政局等各种功能的店铺都在街道上占据一角。因为商业经济活动的繁忙,所以它早在1938年就被改造成了两侧各有2米宽人行道的10米多宽的柏油马路。而下大路直到1989年才被改为沥青路面。从《绍兴县县中都地籍一览图》可见,下大路路幅宽度远小于上大路。曾经的下大路在街道功能上也更偏向生活性,多以民居和祠庙为主。其中前店后坊式的多家著名酱园是下大路的独有特色。酱缸是绍兴渊源流传三大缸之一。今天绍兴黄酒博物馆的位置即是曾经著名的谦豫酱园所在。还有鲍顺泰酱园,咸亨酱园都相继在民国年间迁移到下大路上,使下大路成了当时的酱园一条街。在上大路一侧的沿河面完全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缝隙公共空间,这也足可见此地商业价值已经达到寸土寸金的程度。而下大路一侧的临河界面却随着临河地块皮层的厚薄多有开合变化的空间。这些我们都能从现在留下来的老照片中感受到。

今天的下大路

上大路随着时代的变化,功能逐渐转变为以五金店为主,但建筑形貌,街道尺度上至今都未有大变化。而下大路一侧的街道空间却发生了巨变,原本沿河的建筑皮层因为道路拓宽而被拆除,目前下大路已直接临河。在与城市其它道路的交接口处,商业也在不断向下大路渗透。

在街道空间的塑造上,上大路一旁植有法国梧桐,给了街道以浓郁的场所氛围。还有街面上零星的民国石库门和传统的可拆卸的店铺“排门板”都是上大路的一大标识。下大路那厢却是垂柳依依临风的景象。

今天的上大路

3. 水巷

上大路和下大路之间所夹的河在古籍中称为西河,现在通称为上大路河。这条河曾经是府城西北一条主要的通航河道。它是上、下大路历史街区的骨架,借助运河的交通优势,每天往来的货船拥满了河道。往来绍兴城乡之间的客船都通过迎恩门进出,一上岸即可在上、下大路采购。依靠水运的便利,这条以水路为核心的商业街一直延续到城门外几里。前街后河的型制也使两岸居民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建筑夹河曾是这条水巷最主要的特征。驳岸以青石垒砌。建筑与岸贴平,白墙黑瓦中兼施木板护面。水巷中每隔一段距离都有横跨的小桥。

图片来源:《浙江古旧地图集》

各种特色的埠头林立在水巷两岸,完成水陆之间的交接。我们可以从老照片中看到,下大路一侧的水埠上堆满了酱坛,形成绍兴独有的酱坛水埠。更具特色的是两岸每户人家后门延伸出来的以埠头为核心的临水空间。绍兴人称埠头为“踏道”。两岸尤以“一字踏道”、“元宝踏道”和“马鞍形踏道”为典型。这些踏道见证了曾经日常出行与洗刷的水乡生活。

上大路河
上大路河

在这条水道上曾有北海桥,光相桥,兴文桥等数座名桥,但现在除了光相桥,其他桥梁都已改成水泥桥。光相桥因在光相寺前而得名,是目前公认的除八字桥外越城最古的石桥。寺庙早废,其基址也成了今天绍兴黄酒博物馆的一部分。陈从周先生认为“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不对直),似属宋、元代桥梁。”[3]又据《越中金石记》记载此桥始建于东晋。现桥重建于元至正年间,这一点可为桥头拱石上的刻字所证明。明清至今,历代都有重修。2013年,它作为“绍兴古桥群”中的桥梁之一,而被评为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桥两侧置垂带,桥座栏为工字型断面,线条细节丰富。桥望柱柱头为覆莲型,与八字桥的望柱头部做法一致。

元代光相桥

在今日的大江市场斜对面,曾经还出现过一座别致的小铁桥,横跨在水巷间。这座小铁桥据陈祥孝先生回忆是由绍兴县交通局建造。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刚刚结束,物资匮乏,又恰逢台风。当时交通局就买下了漓渚铁矿厂一批废弃钢轨,给各乡镇建造了79座钢轨铁桥。下大路小铁桥即为其中一座。这座小铁桥两端架在两岸的石墩上,钢轨下平上弧,中铺石板,远远看去别致又独特,至今仍然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上大路河老照片,照片中即为小铁桥

4.民居建筑群落

上、下大路历史街区内古建筑遗存蔚为可观,尤其以台门民居为胜。民居建筑群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上大路的商住结合滨水民居。它们相互黏连,组成完整的线形民居集群。另一类是位于下大路,北海桥直街的中小型台门建筑群。这类台门往往呈点状散布于周边混杂的现当代建筑群中,形成古今拼接的局面。

上大路上的民居主要采用的是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型制。这类民居多呈长条形,北侧临河面多有凹入的灰空间或凸出的滨水踏道。由于建筑面积狭小,又寸土寸金,建筑内部天井狭小。有的民居甚至不用天井,仅采用天窗采光,再用楼井将光引入下部空间。楼梯往往放在整个民居最暗的中部或临河一侧。《浙江民居》中收录的下大路陈宅即是这类民居的典型代表。为了多争取面积,二层局部还临河临街出挑。有的民居为了进一步向河道借面积,在石驳岸上挑出丁头,外墙直接推到了丁头边缘。

下大路上的杜家台门规模宏大,是绍兴台门的典型范式。这座台门为清代民居,是金石学家杜熙、杜春生兄弟的故居。台门虽仅一条轴线却有五进,每进前都设有仪门。其中第一进临街为门斗,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为香火堂,第四进为后厅,两层的楼屋在最后一进。中轴两侧设厢房,分别称东弄堂和西弄堂(西弄堂已拆毁),东西弄堂连贯各进。

杜家台门

现存始建于民国的缪家台门在草貌弄一带。草貌弄旁原有河,沟通石家池和上大路河,弄随河而走,斜向与下大路相交,由此导致了缪家台门的地块呈不规则的梯形状。缪家台门就是在这样的基地现状中布置了两路不相互平行的轴线。门斗设在东路轴线第一进,与东路第二进前仪门并不相对,仪门后设楼屋,楼屋前东西两侧各有廊。西廊与西路轴线建筑群相连。这路轴线共有两进,东西各有厢房,四面皆为楼屋。缪家台门因地制宜,巧妙变通的灵活布局显现了绍兴台门在严整礼制之外的变通。

缪家台门
缪家台门

与上大路相接的北海桥直街上还存有一座明代台门。这座台门坐南朝北,前后有三进,自北而南分别为门楼,大厅和楼屋。其中大厅做法高古,梁架雄壮,古意浑厚。

间插在民居之间的尚有几座祠庙可管窥下大路一带原有的文化渊源。如紧临下大路的药王庙和司马温公祠。药王庙供奉的是著名的药王孙思邈。现存门屋,大殿和后楼。司马温公祠供奉的是北宋温国公司马光,曾经在下大路一带颇具规模,现仅存门厅和大厅。它实际上是司马光后代中的一支南渡迁居郡城的实证,现今仍有司马光后人在此居住。不过这两座祠庙香火寥落,都已经变成民众的居住空间。曾经的下大路上临街祠庙林立。如越王祠,关帝庙,王文成公祠,廖公祠,能仁寺,光相寺都曾是街面上人声鼎沸的场所。但这些寺庙至今都已化为灰烬。真正仍然延续至今,维系着民间信仰的仅剩下只有一座大殿的东狱庙。每当菩萨生日等特殊日子,庙中香火鼎盛,佛事不断。

东狱庙

除此以外,在这一历史街区内还有陈家台门和泰来裳当店。前者是由创办了酱园老字号--“鲍顺泰”的陈氏家族建造。这座清末台门采用的也是绍兴一带非常典型的门厅-大厅-楼屋三进格局。后者创始于1922年,整体格局为三进,与民居相仿。这两座古建筑早已经旧貌换新颜,前者改造为城市民宿,后者改造成了一处隐于北海桥的茶室。古建筑内部功能的置换亦是它们焕发新魅力的一种更新方式。

上、下大路历史街区在古代曾是绍兴西北部极为重要的烟柳繁华地,集货贸易场。如何利用古建筑遗存的优势,再现往昔的热闹,重拾过往的历史地位是这个街区发展的目标。在古代,由于运河的勾连,西边的迎恩门外商业街,上、下大路街和东边的萧山街是一个连续的线形商业带。而今天,这条商业带在迎恩门附近,下大路西边和解放北路附近各被阻断了一次。三处商业片区呈现相互隔离的状态。通过多种途径,再次嫁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必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屠剑虹. 绍兴地名典故. 北京:中华书局, 2017.01.P340

[2]屠剑虹著. 绍兴街巷 上[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6.05.P27

[3]陈从周,潘洪萱编著. 绍兴石桥[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04.P21

图片来源:

两张民国地图皆来源于网站截图:https://chmap.mpiwg-berlin./

除注明图片外皆来源于自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