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天干原来是天文学

 渐华 2023-04-08 发布于山东

#历史开讲#

“三十六与七十二这一对耳熟能洋的“成数”不仅在古书里频繁出现,在日常口语中也随处可见。而且这两个成还常常互为依存地成对使用。

《水浒传》中有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

《云笈七签》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那你知道这三十六和七十二是从哪里来的吗?

文章图片1

生存是文明发展的第一要务

天人合一的本源:对宇宙天文的观测,是由此找到自然规律以指导上古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关乎天、地、人三者关系在时空框架内的发展变化的认知与理论解说。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产、日常生活,大到指导一个都邑聚落的功能区划以及城市形态,小到某些器物的造型、纹饰等等。

宇宙观有空间论、时间论、本源论三大板块:

空间论体现在“四维、四极、五方、上下”等观念上

时间论包括“四时、年月日、昼夜”等概念

本源论关系到天、地、人三者的起源、演化以及变化的规律等等

文章图片2

陶寺 最早的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位于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确定时间为4300年前,正是《史记》记载的五帝之首帝尧时代。

它与榆林石峁,杭州良渚共同构成了中华最早期的文明形态.

陶寺城址的功能区划比如宫殿区、居住区等体现出了阴阳八卦,天地山泽火水风雷的方位理念。

陶寺圭尺的大地测量功能,体现了“表里山河”的疆土概念以及四海之内“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政治地理概念,陶寺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

陶寺有多重要?

八大“最”

1、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

3、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4、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

5、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

6、发现了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7、史前中亚最大的城址

8、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比英国巨石阵早500年

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2003年陶寺观象台被发现,印证了《尧典》的记载。陶寺古观象台与圭表共同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测日出方位”、“观正午日影”的天文观测系统。

文章图片3

2009年6月21日,24节气中的夏至日,随着“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记载,也进一步奠定了陶寺作为“帝尧古都”、作为“中国”的地位。

文章图片4

4100年前,陶寺人用这种方法,根据当地的气候节奏变化、农时、宗教节日的需要,将

一个太阳年分为二十个节气

《尚书·尧典》记载了四仲星的天象观测,以定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和推算,这一天象发生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这与陶寺文化的考古学年代是相符的,也证明了陶寺观象台是尧时代的

文章图片5

帝尧时代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

孔子得《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据《礼记·礼运》篇所载,孔子曾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在注中指出,孔子“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云”。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篇也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夏小正》是孔子带领学生到杞国考察“夏道”时所发现的。其记载的星象与物候完全符合陶寺观象台“十月历”系统。

由此可见夏历正是以十天干来表示历法中的十月:

一年360天分十个月(天干纪月),每月36天(每旬12日,地支纪日)

每2月72天为一行(一季),五行为一年。冬至为阳旦,夏至为阴旦。

文章图片6

当我们用十月太阳历思维来重读先秦文化,一条清晰的中华文明脉络就此展开:

以夏历为基础构建的十天干地日运行规律图:

一.阴阳五行

五行是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核,全面影响中国哲学、医学、科学、兵法、算学、建筑、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管子·五行》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了黄帝时代的“五行历”。

五行即五季节,五季命名为金木水火土。

五行72日分阴阳,表示每行中2个月气(物候)的变化

《孔子家语·五帝篇》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王肃有《注》云:“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各主七十二日也。”

正是有了“十月太阳历”,将一年分五季,才能很好地解释“七十二”的由来。

二.中医

鉴于一年十个月360天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所以《内经》中大凡涉及五季,每季72天的原文即可视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素问刺要论》“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的道理对于研读《内经》原文同样也适用

三.时节

《管子·幼官》保存有太公古法,五方(东西南北中)十图(每方正副二图)及

三十时节系统,为后来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起到了先导作用。

三十时节系统,每个节气12天,春秋两季各8节96天,冬夏两季各7节84天

这里正是沿用了夏历12日一旬,一年30旬共360日。

文章图片7

“三十六与七十二这一对耳熟能洋的“成数”不仅在古书里频繁出现,在日常口语中也随处可见。而且这两个成还常常互为依存地成对使用。

《水浒传》中有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

《云笈七签》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这一对“不明其取义之由”的神秘数字,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引起闻一多、孙次舟、余冠英等学者的广泛注意,并认为考证这个问题“意义重大”。闻一多曾以“七十二”为题专门对其来源进行考证

文章写道:“但说到三十六七十二,便难以理解了。如今且撇开三十六不谈,单谈七十二………原来七十二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五等分数,而这个数字乃是由五行思想演化出来的一种术语。"显然他并没有进步探究出“五等分”的真正原因,以及“七十二"与三十六”两者的相互依存关系。

倘若当年他知道远古曾经流行过十月太阳历”,顺着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分五季,每季含两月七十二天这条线索去思考,完全不必“撇开三十六”,不仅“七十二"之谜可迎刃而解,“三十六之问也可一并解决。

参考文献:

陈久金《天干十日考》

何弩《陶寺文化的宇宙观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

张登成 《十月太阳历是理解内经的重要门径》

央视2018《探索发现》纪录片《尧舜之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