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个人理性对抗世界的不确定

 咔咔同学 2023-04-08 发布于上海

之前和一个前辈聊天的时候我问他,有什么事情是现阶段回首是觉得后悔的。他说,后悔年轻时没读更多的书。

这个回答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偶有迷茫焦躁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看书吧,学习吧,起码不会后悔。

兴许是矫枉过正,学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这种发现竟然引起了一些焦虑:还有很多书没看过,很知识没学过。打开一篇公众号文章显示78个朋友已阅读,我不能输!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形的压迫感和时间逼仄感。

然而我最近愈发深刻的意识到,看书和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改变,为了内观,自我察觉。

如若我只是为了增长知识去看书学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可能到我即将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手里抱着书,眼角挂着泪,还在好奇宇宙是由什么组成?什么基因成就了独特的人类?庞加莱重现是不是可以让我轮回了?

意识到了这个以后,我把学习输入的过程分解为认知-理解-应用-反馈的步骤,就叫它KUAF吧。闭环的完成,才算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且称之为自我实现。

就是说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还要理解,理解了就要应用,用了以后是否有效还需要反馈,再思考如何迭代升级。

那我看书学习,除了知晓知识以外,还要学什么呢?学思维模型,因为思维模型决定解决途径。简单的说,就像我在海边看人捕鱼,我要学渔而非鱼。况且鱼这么多,我也不能焦躁于渔船捕了很多鱼而我没有。

芒格说:“要想获得普世智慧,80~90个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

思维模型会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

在投资领域,查理芒格将这个学习方法称之为“生态”投资法,完美融合了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和公式,包括:历史、数学、工程、生物、物理、化学等等。

《多样性红利》书中,佩奇通过研究得到了一个反直觉的发现:多样性优于能力。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多样性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东西。进步需要取决于群体内部的多样性。

这种看似巧合的观点,也有可能是必然结果:或许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并研究时,都是殊途同归于一个终点。

所有的巧合都有必然因素,所有的问题都会被解决,所有的事情背后都有其道理。

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也总有一些事情是不变的:比如原则。

眯起眼我又想到之前给自己定位的十六字:

延迟满足,及时止损。

谋定后动,拥抱未知。

如若未能贯彻落实,深入我心,那么这些所谓的原则准则也都是空,失去了坚守的初衷,如何对抗外界的不确定性呢?

何谈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