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279:邓艾接受蜀汉投降,针对谯周的分析,思考三点

 花言大帅 2023-04-08 发布于上海
学习内容:邓艾大破蜀军,蜀国灭亡
【原文】
邓艾进至阴平,简选精锐,欲与诸葛绪自江油趣成都。
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引军向白水,与锺会合。
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
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
邓艾上言:
“贼已摧折,宜遂乘之。若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出其不意,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
遂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谷高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诸葛瞻督诸军拒艾,至涪,停住不进。尚书郎黄崇,权之子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豫未纳;崇再三言之,至于流涕,瞻不能从。
艾遂长驱而前,击破瞻前锋,瞻退往绵竹。艾以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列阵以待艾。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引还,曰:“贼未可击!”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斩瞻及黄崇。
瞻子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策马冒陈而死。
汉人不意魏兵卒至,不为城守调度;闻艾已入平土,百姓扰扰,皆迸山泽,不可禁制。
汉主使群臣会议,或以蜀之与吴,本为与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光禄大夫谯周以为:
“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若入吴国,亦当臣服。且治政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
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或曰:“今艾已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
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皆从周议。
汉主犹欲入南,狐疑未决。
周上疏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
汉主乃遣侍中张绍等奉玺绶以降于艾。
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汉主不听。
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
张绍等见邓艾于雒,艾大喜,报书褒纳。汉主遣太仆蒋显别敕姜维使降锺会,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艾,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艾至成都城北,汉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持节解缚焚榇,延请相见;
检御将士,无得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汉主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汉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艾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皓赂艾左右,卒以得免。
姜维等闻诸葛瞻败,未知汉主所向,乃引军东入于巴。
锺会进军至涪,遣胡烈等追维。维至郪,得汉主敕命,乃令兵悉放仗,送节传于胡烈,自从东道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同诣会降。
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于是诸郡县围守皆被汉主敕罢兵降。锺会厚待姜维等,皆权还其印绶节盖。
【原文华译】
邓艾进军到阴平,简选精锐,想与诸葛绪经江油进攻成都。
诸葛绪认为,他接到的任务是阻截姜维,没有诏命让他进军成都,于是引军向白水,与钟会会合。
钟会想专揽军事大权,秘密告发说诸葛绪畏敌不前,朝廷下令将诸葛绪用槛车押送回京,钟会得以独揽军权。
姜维列营守险,钟会不能攻克,粮道险远,大军开始缺粮,想撤退。
邓艾上言说:
“敌人已经受到摧折,应该乘胜前进,如果从阴平经小路南下,可以到达德阳亭,然后直扑涪阳,涪阳东距剑阁一百里,南距成都三百余里,以奇兵冲其腹心,出其不意,剑阁守军一定回师援救涪阳,钟会兵团就可大步前进;如果剑阁守军不撤,那能救援涪阳的蜀兵就少了。”
于是邓艾从阴平进入无人区七百余里,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粮食运输即将断绝,濒于危殆,邓艾用毯子把自己裹起来,翻滚而下,将士们攀木沿崖,鱼贯而进。大军突然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
诸葛瞻督诸军抵御邓艾,到了涪县,停止不进。尚书郎黄崇,是黄权之子(黄权是刘璋部下,刘备伐吴失败,黄权隔在江北,于是降魏),屡次劝诸葛瞻应急速行军,占据险要地形,不要让魏军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决,不能采纳,黄崇再三进言,痛哭流涕,诸葛瞻还是不听。
邓艾于是长驱直入,击破诸葛瞻前锋,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写信诱降诸葛瞻说:“如果投降,我一定上表让朝廷封你为琅邪王(琅邪是诸葛氏老家)。”诸葛瞻怒,斩邓艾来使,列阵以待。
邓艾派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其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邓忠、师纂作战不利,一起退回,说:“贼不可击!”
邓艾大怒,说:“存亡之际,在此一举,什么叫不可击!”呵斥邓忠、师纂,要将他们斩首。邓忠、师纂驰还再战,大破蜀军,斩诸葛瞻及黄崇。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叹息说:“父子深受国恩,不早斩黄皓,以至于败国殄民,还活着干什么!”策马冲向敌阵,战死。
蜀人想不到魏兵从天而降,不再听城守调度,听说邓艾已进入平原,百姓惊扰,都逃入山泽,无法禁止。
汉主刘禅与群臣会议,有人说蜀与吴本是盟国,可以投奔吴国;有人说南中七郡,阻险斗绝,容易自守,应该逃往南中。
光禄大夫谯周认为:
“自古以来,没有寄寓他国的天子,如果进入吴国,就是吴国臣子。况且在同样的政治条件下,大国吞并小国,是自然的事。由此来看,魏国有可能吞并吴国,吴国不可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显的了。
同样都是称臣,向小国称臣好,还是向大国称臣好呢?同样都是受辱,是受辱一次好,还是受辱两次好呢?再说前往南中的事,如果要退守南中,就应该早有准备,然后可行。如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恐怕出发之日,变乱莫测,还到得了南中吗?”
有人问:“邓艾已经到了跟前,他还能接受我们投降吗?他如果不接受,又怎么办?”
谯周说:“如今东吴问题还没有解决,他不能不接受,而且不能不给予我们极高的礼遇。如果陛下降魏,魏不能裂土以封陛下,我可以亲自到洛阳,以古义为陛下争取!”
众人都同意谯周的分析,但刘禅还是想去南中,狐疑不决。
谯周又上疏说:“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既不出租税,也不出徭役,还数次反叛,丞相诸葛亮以兵威逼迫,他们穷极无路,才勉强服从。如果我们到南中,对外要抵御敌人,对内要供养日常物资,费用庞大,又没有其他财政收入,全部要从夷人处征收,他们一定会造反!”
刘禅于是派侍中张绍等带着玺绶向邓艾投降。
北地王刘谌怒道:“如果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也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于地下,为何投降!”刘禅不听。
当天,刘谌到昭烈祭庙哀哭,先杀死妻子儿女,然后自杀。
张绍等在雒县见邓艾,邓艾大喜,回信褒扬接纳。刘禅派太仆蒋显带着诏书,命姜维向钟会投降,又派尚书郎李虎送户籍簿给邓艾,计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甲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人。
邓艾抵达成都城北,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双手绑在身后,带着棺材(表示接受诛杀),到邓艾军门投降。邓艾持节,为刘禅松绑,焚毁棺材,请刘禅相见。
又约束将士,不得抢掠,抚慰降附之人,让他们各自恢复旧业。按邓禹承制授隗嚣的先例,拜刘禅为代理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蜀汉各官员依照原来的级别职务各自重新拜官,或者成为邓艾属官。任命师纂兼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兼领蜀中诸郡。
邓艾听说黄皓奸险,将黄皓逮捕,准备诛杀。黄皓贿赂邓艾左右,得以免死。
姜维听说诸葛瞻兵败,不知道刘禅行止,于是带兵进入巴中。
钟会进军到涪县,派胡烈等追击姜维。姜维到了郪县,收到刘禅诏命,于是下令军队放下武器,将符节送给胡烈,自己向东与廖化、张翼、董厥等一起向钟会投降。
蜀军将士都十分愤怒,拔刀砍石头泄愤。于是诸郡县守备都接到刘禅诏书,全部投降。钟会厚待姜维等,将符节、印信、车盖等发还。

【学以致用】
谯周的分析,很精当。
看这一段,联想到了一些思考
01,对人生大事的思考
前文有提到过,人的一生,真正能够称得上“大事”的也就这么几件
天下大事
国家大事
婚姻大事
生死大事
。。。
除了这几个,还有什么算得上大事呢?
回想这一生的经历,尤其是思考的思考,我们是不是经常在小的事情上面进行思考,而在大的事情上面花的时间太少太少了?
前两个,作为普通人,没有那个条件,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也没有出于特别的环境(比如抗战),我们不去讲太多,也讲不了(但其实也可以思考的)
那么,后两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但是
我们却没有认真的重视。
前段时间有个粉丝朋友评论:
“尽管文字组织得一般,但还是很有道理的。(文字后面加个点赞符号)”
我沿着这段话进行深度思考,也沿着脉络“回流过去”思考
首先我认为这位朋友说的很对,尤其是“尽管文字组织一般” 这几个字
我联想到自己最怕语文老师,最怕写作文,现在呢,我对文字的表达好像更差了,就好像知道了那个道理,但是因为读书不多(文学类的少之又少),所以,只有几个字常常在我的脑海中发光(想到了张无忌学太极剑)
比如:形,气,神...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比如《大学》里面的,知止、至诚、正心、静、定、安、滤、得、道、知行合一、 守一、先后、本末、终始......等等
再比如中医里面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五运六气.......
就类似这种....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思考, 有的时候好多天都在思考“大事”是什么,它的演化纹路是什么?哪个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如,生死大事
生, 如何生呢?我们有一部伟大的经典,中华民族的国宝——《黄帝内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要如何“生”的好,这里面有答案
死,哪位老师解答的最好呢? 
是释老师
道家只讲长生,不讲“死”的问题,但是佛家的先贤,把这个“死”的问题回答的极好
比如《楞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
比如,婚姻大事
婚姻的背后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家庭、家族层面的事情
甚至事关“修齐治平”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没有把“婚”“姻”这两个字放在心上,没有重视
于是,男子娶错妻,毁几代?
女子嫁错夫,毁一生,会不会连累长辈啊,不好说了
生死大事,婚姻大事讲了,顺便提一下国家大事
虽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如果人生重来,我处在学生时代,我的知道国家的大方向,缺什么,我就往哪个方向走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把自己与国家的大道,方向,保持一致,那么,自身的能量,资源,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个人嘛,就像一滴水,企业呢,最多大一点,有的是小溪,有的是大江大河,但是呢,不管哪个,唯有与国家的汪洋大海连在一块,还担心枯竭吗?
所以呢,国家大事,是值得关注的。

02,以上写了这么多,再看谯周的分析
这就牵扯到天下大事了, 对蜀汉,对刘禅来讲,就是大事,是国家大事,是天下大事
既不能战,又不能走,降是唯一的出路,失败了就得认,不认不服,就得连累更多的百姓和将士死亡。
魏国有可能吞并吴国,吴国不可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显的
同样都是称臣,向小国称臣好,还是向大国称臣好呢?
同样都是受辱,是受辱一次好,还是受辱两次好呢
如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恐怕出发之日,变乱莫测,还到得了南中吗?
这就是天下大事,也是天下大势
这背后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算账的问题, 平时算小账占用了太多大脑的内存,于是在算大账的时候,智慧就不够用了
思考上面几个大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个“算人生大账”的过程, 大账很清楚,小账有时糊涂点也无所谓,毕竟,人生的经历,何必搞得那么精确呢,察见渊鱼者不祥

03,大势已去的思考
大势已去的时候,该投降投降
创业失败了,该打工打工
接受失败,停止继续损失,净化下身心思想,休息好了,条件也有,如果还有时间,还有精力,再来一次又如何。。。
越折腾,越青春
个人是认可这个观点,所以,写笔记的目的,就是倒逼着自己输入输出,倒逼着自己每天来一点点,思考一点点,免得大脑想法混乱
同时自学中医,就是为了确保身体健康,能够确保生命不息,战斗不息(想想姜子牙,机会来临之前,他只做好两件事情,确保身体健康和学习不断)
那么,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是公司里面有谯周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不提前用好呢?
对刘禅来说,是躲不过去的命吗,还是自己作的啊。
这不好说,得自我脑补,自己想想
如果你有公司,你会怎么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