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小说

 求是1025 2023-04-08 发布于山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明清两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是小说,故统称“明清小说”。虽以“明清小说”统称,但明清两代的小说实有其不相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从通俗小说的角度说,小说发展到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盛期;从文言小说的角度说,明代的文言小说远不如唐,甚至也不如宋。而清代的小说,则无论通俗还是文言,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是《儒林外史》《红楼梦》;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是《聊斋志异》。再则,明代的通俗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通俗小说之中的市人小说(习称话本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多属于世代累积型著作,他们多是明代作家对前人作品包括“说话”艺术的“编”“纂”——重行加工创作的结果,而非完全的文人独创,就连《金瓶梅》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亦都有“累积”的成分;而清代的思想艺术水准较高的小说作品,基本上都是文人独创的成果。

因为时代和小说作家作品本身的特点不同,明清两代小说发展的轨迹亦大不相同:当历史进入明代——一个由蒙古贵族统治的时代转入由汉族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领导的社会,一些民族感较强的汉族作家自有一种解脱禁锢的兴奋,于是文艺亦很快复兴,故明初就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而入清,满清贵族统治中国,汉族作家有一段适应期,满族作家有一段对汉文化的学习累积期,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要等到康乾盛世方才出现。

清代小说的发展,大约可分四个阶段:

顺治初到康熙中前期:修复期

《平山冷燕》(清初刻本)书影《平山冷燕》(清初刻本)书影

清政府建立初期,汉族人民不甘亡国,反清运动时有发生;清初还出现过“三藩之乱”,时局并未完全稳定。这期间,政府虽未张文网,但统治者于笼络汉族文人的同时,更多采用的是高压政策;而汉族文人又大多是由明入清的遗民,自然有身居牢笼的压抑感。一些作家为逃避现实,有意无意地徜徉于晚明艳情小说的绮靡之中,于是以《灯月缘》《桃花影》等为代表的一批小说不断涌现,就连一些短篇章回小说如《载花船》《一片情》,也充满着色情描写。

《玉娇梨》(清刻本)插图《玉娇梨》(清刻本)插图

而另一批文人,在明世非官非宦,也非名士,对于故明有淡淡的怀念,对于新朝又不无朦胧的幻想;想为官作宦,又碍于民族情感,放不下颜面,且亦进身无门,在极度的矛盾之中,他们躲进一个由自己构筑于荒漠中的栖息地,寻求心灵的解脱与慰藉,以寄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理想,于是一批才子佳人小说如《平山冷燕》《玉娇梨》《宛如约》《定情人》等开始涌现,成为清前期通俗世情小说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极重要的分支;正统的世情小说如成于明清之交的《醒世姻缘传》《续金瓶梅》等,反相形见绌。这种状况的出现,大约与深写世情世态难免触及现实,可能招来祸殃不无关系。这批小说的涌现,也是对末明以来绮靡的艳情小说的反拨。

《定情人序》(清刻本)书影《定情人序》(清刻本)书影

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艺术水平确不甚高,但它们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对世情小说巅峰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就在这个时期,一批对故国败亡深感痛心的小说家则借助小说,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陈忱的《水浒后传》让一批“水浒”英雄立国海岛,延续着故宋忠臣的事业,安抚着明遗民已然绝望的心灵。还有一些作家反思“近时历史”教训,延续明末以近时朝政为题材创作小说的势头,写作了一批所谓的“时事小说”,出现《海角遗编》《新世鸿勋》《樵史演义》等。此时,拟市人小说较有名的有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酌元主人的《照世杯》以及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等。与“二拍”不同,这些作品全是文人独创的成果。这些作品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流露出文人对“多逆而少顺”境遇的激愤,多是心中郁愤的宣泄。比如,艾衲居士对历史事件的翻案,李渔对美妻丑夫、乞丐佳妻等的叙写,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其中自然有时代的因素。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较著名的有张潮的《虞初新志》、王卓的《今世说》、徐芳的《广诺皋志》、东轩主人的《述异记》、徐岳的《见闻录》等,虽无特别优秀的作品,却为文言小说巅峰期的到来营造了氛围,累积了经验。

康熙中后期至乾嘉:巅峰期

虽然顺治年间,多尔衮等就提出了“满汉一家”,但真正实施这一政策,实始于康熙皇帝。康熙间,张廷玉、李光地、于成龙、施琅等一批汉人入阁为官并得到重用,便是所谓“满汉一家”政策的体现。此后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乾隆朝,满汉基本融合。国家经济得到发展,清政权到达了全盛期。而汉族文人对清政权已有颇高的认同感,满族文人对汉文化的累积也更趋丰富,满汉文化高度融合的阶段出现了。文化繁荣起来,小说发展的巅峰期终于出现了。

率先出现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因为《聊斋志异》“自志”署“康熙己未”,即康熙十八年(1679)。但作家常有书未完成而先作序或先请人作序的情况,书中写及康熙四十六年(1707)苏州大雪的事,说康熙十八年即已成书,显然不准确。据王枝忠考证,《聊斋志异》实成于蒲松龄“暮年”,最有可能在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颇有道理。

《聊斋图说》插图:《张鸿渐》之《回家招祸》《聊斋图说》插图:《张鸿渐》之《回家招祸》

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后,一直未有突破其成就的著作,《聊斋志异》实现了对唐传奇的大超越。鲁迅说:《聊斋》一书,“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郭沫若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都是对《聊斋志异》恰如其分的评价。《聊斋志异》影响了此后中国的一大批小说著作,一批仿《聊斋》、续《聊斋》的作品不断涌现。较为有名的有和邦额的《霁园杂记》(即《夜谭随录》)、徐昆的《柳崖外编》、沈起凤的《谐铎》、屠绅的《琐蛣杂记》(即《六合内外所言》)、曾衍东的《小豆棚》、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袁枚的《子不语》虽非仿《聊斋》之作,实也深受着它的影响;纪晓岚抨击过《聊斋志异》,他的《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对《聊斋志异》的一种反动,这“反动”本身,实也说明他对《聊斋》的谙熟。还有一部仿唐人《游仙窟》而作的《燕山外史》。此时,文言小说出现了一个超乎历史上许多时代的繁荣局面。

在通俗小说方面,此时则有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儒林外史》成于乾隆十四年(1749)。它是明清小说第二个高峰期的前峰。这是一部以儒林为题材的世情小说——一部颇为独特的世情小说,其表现手法则是以讽刺为主。此书写儒林中人多人格鄙下,而市井乃有“四大奇人”,吴敬梓确乎换了一副眼光、一套标准。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评价非常高。胡适甚至说:“我们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而是全椒的吴敬梓。”而其讽刺手法,远溯实可达六朝,那部《妒记》便用了这种手法;近看,则晚明的《西游补》,尤其是《鸳鸯针》《钟馗捉鬼传》对其都有很大影响。

《儒林外史》(群玉斋活字印本)书影《儒林外史》(群玉斋活字印本)书影

《红楼梦》是明清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风光无限的巅峰。成于何时,颇有争议。学界认为成于乾隆间的可能最大。书中描述了一个真实家族发生的真实的一切,“并无讳饰”地写出了这个家族中各种各样“真的人物”,所写虽只是一个家族及其中人物的盛衰荣辱,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千变万化,真实、深邃、生动。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便是对中国小说史上巅峰之作的最为准确评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此书一出,读者趋之若鹜,研究它的人比研究任何一部书的人都多,于是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红学”。

说这一时段是清代小说的巅峰期,还因为《儒林外史》《红楼梦》出现的前前后后出现了另外许多有影响的小说。比如,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姑妄言》《林兰香》《野叟曝言》《歧路灯》《蜃楼志》;讲史小说《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斩鬼传》《女仙外史》《绿野仙》《镜花缘》;侠义小说《施公案奇闻》;拟市人小说《雨花香》《通天乐》《五色石》《遍地金》《八洞天》等。迄嘉庆之世,还有一批续红仿红之作。

道光至庚子国变:衰微期

连环画《彭公案》连环画《彭公案》

清政府的国运,自嘉庆以后迅速衰败。盛极而衰,似乎也是清代小说发展的一条轨迹。嘉庆以后,小说亦开始不振。世情小说自《红楼梦》之后,接着出现了一批续红、仿红之作。在嘉庆间,这批小说中还多有可读之书,比如归锄子的《红楼梦补》等;道光以后直至清末,类似的小说大约还有近十种,可读的却少之又少,且逐渐蜕变为狭邪小说如《花月痕》《风月梦》之流。

《品花宝鉴》(清刻本)书影</span>《品花宝鉴》(清刻本)书影

这期间,其他有影响的小说也不多,《彭公案》《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一层楼》《泣红亭》《海天鸿雪记》等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海上花列传》(清光绪刻本)插图《海上花列传》(清光绪刻本)插图

庚子国变至清末:蜕变期

庚子国变可说是有清一朝最大的历史事件,它真正地震醒了一向沉睡的广大中国人。人们努力寻求救国的良药,开始了对未来的艰难求索和抉择。改良小说也是具有进步思想文人开出的一副救国之药。他们意图革新小说,以唤醒蒙昧的民众。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而此前的社会变故、西学的东渐,又为这种“革命”做了铺垫,中国小说开启了近代化。

小说近代化的第一个表征是出现了一批全面否定官场、全面抨击现实的小说,比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出现了一批探索未来社会的小说,比如怀仁的《卢梭魂》、汉国的《雪耻记》、万古恨的《自由结婚》、陈天华的《狮子吼》。阿英把它们称为“爆裂弹”。第三,创作了一批反映女权问题的小说,如颐琐的《黄绣球》、王妙如的《女狱花》、静观子的《六月霜》。第四,出现了一批反迷信、叙科幻的小说,如壮者的《扫迷帚》、嘿生的《玉佛缘》、吴趼人的《瞎骗奇闻》以及《电世界》《月球殖民地》《生生袋》《电冠》等。除却思想内容上出现的本质变化,艺术上也多有与前此小说不同的特点。许多小说采用了西洋小说的倒叙手法,比如吴趼人的《九命奇冤》;还有一些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评述的方式,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又有一些小说出现了强烈的论辩性,《新中国未来记》之外,还有《东欧女豪杰》《黄绣球》等;有些小说则有很强的时事性,如《救劫传》《大马扁》等。

说清代小说的衰微和小说的近代化,都只是就通俗小说而言。文言小说却很难看出这种变化。出于道光间的《女世说》、同治间的《里乘》《埋忧集》,出于光绪间邹弢的《浇愁集》、宣鼎的《秋灯夜语录》、潘纶恩的《道听途说》、王韬的《遁窟谰言》《淞隐漫录》、采蘅子的《虫鸣漫录》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情况到民初依然没有变化,比如,出于民国二年(1913)的《女聊斋》等。

条目图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