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剖析:埃德蒙·胡塞尔的作品《现象学演义》,以及它的影响

 潘海露 2023-04-09 发布于江苏

概述

埃德蒙·胡塞尔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但他始终致力于推进哲学的发展和研究。

胡塞尔出生于1859年,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母亲则是一个天主教徒,他的家庭环境并不宽裕,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勤奋,在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就读于萨尔斯堡大学期间,他开始接触哲学,并受到了弗朗茨·布伦塔诺的影响。

随后,他前往柏林、弗莱堡和维也纳等地,深入研究哲学和逻辑学。

文章图片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胡塞尔因为自己是奥地利国籍,被迫回到维也纳,这一时期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始更加关注人类学和历史哲学,并在这些领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贡献。

此外,他还通过教学和出版物,将现象学的思想传递给了更广泛的观众。

总的来说,胡塞尔的一生可以被描述为充满了哲学和思想的研究和探索,他对现象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哲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文章图片2

胡塞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胡塞尔的哲学体系中,意义论、真理论和存在论三个方面构成了其理论框架,其中,意义论是胡塞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意义是主观经验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纽带,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经验化处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将事物变得可理解,从而获取它们的意义,胡塞尔还将意义分为表达意义和内容意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真理论方面,胡塞尔的真理观具有明显的现象学特色,他认为真理并非是一个客观的实体,而是一个主观的主张,这意味着真理并不是预设于客观世界中的,而是由主体主观地建构出来的。

文章图片3

真理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不同的时代、文化和主体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真理主张。

在存在论方面,胡塞尔主张将存在与客观实在区分开来,他把客观实在看作是人们感知和表达的对象,而将存在视作是一种更加基本的现象,他认为通过对存在的理解和研究可以得到一种更加深刻的哲学洞见。

总体来说,胡塞尔的哲学体系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集中反思了传统哲学的一些先验性、自然性以及客观性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一个关于意义、真理和存在的新型哲学框架,成为现象学运动的代表性哲学家之一。

文章图片4

《现象学演义》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名为“感性知觉”,是《现象学演义》中的开篇之作。在这一卷中,胡塞尔对感性知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部分也是现象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胡塞尔解释了感性知觉的概念,并指出它与其他认识形式的区别,他认为感性知觉是通过感官接收外界刺激而形成的经验,而非由理性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推理得出,感性知觉不受主体意志或意识的支配,因此感觉对象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主体的意愿或信仰。

他提出了“现象”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主体感性知觉所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他强调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其纯粹的主观性和直接性,即现象是无需通过推理和思考即可被理解的。

文章图片5

此外,胡塞尔还指出,现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感官印象,而是包括了各种维度和层面,如形状、颜色、音调、情感等。

胡塞尔探讨了感性知觉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但语言并不能直接揭示真实的意义,因为意义的本质是主观的,只有通过感性知觉才能得到真正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可以被语言所传达的形式。

胡塞尔强调了感性知觉在现象学中的核心作用,并指出现象学的目标就是探讨感性知觉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象学不仅仅是对于感性知觉和现象的描述,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哲学思考方式,旨在挖掘并理解现实世界背后的本质和真相。

文章图片6

第二卷名为“意识”,是《现象学演义》中探讨意识结构的重要篇章。在这一部分中,胡塞尔提出了对意识的新理解,重新定义了意识的本质和结构。

胡塞尔指出意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体,而是一个主体与外界之间互动的过程。他认为意识具有三个基本结构:主题、对象和意向性。

胡塞尔阐述了意识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时间在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意识不仅能够感知空间中的事物,还能够感受时间的流逝,意识通过时间的刻度来记录和认知事件的发生和变化,并且时间也决定了意识结构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文章图片7

第三卷名为“经验学科”,主要探讨了现代自然科学在现象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部分中,胡塞尔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现象学所关注的对象之一,并将其称为“经验学科”。

胡塞尔对于经验学科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经验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这些科学研究所得到的知识是通过感性知觉和实验方法所获得的。

总体来说,第三卷探讨了经验学科在现象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旨在理解自然科学对于现象学的启示和挑战,该部分内容扩展了现象学的研究领域,并将现象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文章图片8

第四卷名为“世界”,是《现象学演义》中探讨世界本体问题的重要篇章。在这一部分中,胡塞尔对于世界的本质和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胡塞尔解释了“世界”的概念,并指出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存在,包括了所有事物和现象。他认为世界不仅是外部客观存在的总和,也包括了人类主观意识和文化的内涵。

他强调了世界的本体问题,并指出现象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世界如何存在”,他认为世界并非是一种已经确定的存在,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地被建构和展开的过程。因此,世界并不存在于任何固定的位置或状态之中,而应该视作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现象。

文章图片9

胡塞尔探讨了世界的多维性和多样性,并指出世界的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研究,他强调了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对于世界的不同理解和刻画,并认为这种多样性是世界的一种本质特征。

他将现象学与宗教进行比较,并探讨了宗教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他认为现象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着类似但又不同的关系,两者都试图理解世界的意义和本质,但宗教更强调对世界的信仰和觉悟。

总体来说,第四卷探讨了世界的本质和结构问题,旨在理解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该部分内容提供了对于世界本体问题的新的哲学洞见,并强调了世界的流动性、多样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重要性。

文章图片10

第五卷名为“自我”,是《现象学演义》中探讨主体问题的重要篇章,在这一部分中,胡塞尔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新理解,并重新定义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胡塞尔指出自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他认为自我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等基本特征,是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内在基础。

其次,胡塞尔探讨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自我认同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自我意识需要建立在对自己身份和存在的认同之上,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文章图片11

接着,胡塞尔阐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二者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存在体,他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意向性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意向性,主体才能够超越自身,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

最后,胡塞尔探讨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人类社会和文化对于自我认同的影响,他认为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受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反过来塑造着社会和文化。

总体来说,第五卷探讨了自我意识和主体问题,旨在理解人类对于自身认知和行为的内在机制,该部分内容提供了对于自我、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新的哲学洞见,并且探讨了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对于自我意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文章图片12

《现象学演义》的批判和争议

胡塞尔的《现象学演义》是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现象学和认识论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一著作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和争议,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观点:

内部逻辑上的问题:《现象学演义》在内部结构上有着复杂的系统逻辑,但由于其抽象性和理论体系的晦涩难懂,使得读者非常难以理解和掌握其核心思想,一些批评者指出,在胡塞尔的理论架构下,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矛盾性。

对于自然科学和实证研究的轻视:《现象学演义》强调了主观意识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但却忽视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让一些科学家和实证研究者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胡塞尔的理论过于抽象和理论化,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研究。

文章图片13

对于“永恒现在”的批评:胡塞尔在《现象学演义》中提出了“永恒现在”的概念,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永恒现在中的现象,而非过去或未来的事件,一些批评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主观和理论化,与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对于文化多元性的忽视:胡塞尔在《现象学演义》中强调了现象学的普遍性和本体论基础,但却忽视了文化多样性对于认识和理解的影响,一些批评者认为,胡塞尔的理论缺乏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难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需求和思维方式。

文章图片14

对于存在主义的争议:胡塞尔的思想被一些人归类为存在主义,并被指责为一种“孤独与绝望的哲学”,其原因在于胡塞尔强调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总体来说,《现象学演义》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著作,但也受到了很多批判和争议。这些批评和争议提醒我们,要在探讨哲学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实证研究和文化多元性等方面的因素,以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文章图片15

作者观点

《现象学演义》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对于现象学和认识论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通过对主体、客体、意识、存在等核心概念的探讨,提供了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思考方式。

尽管《现象学演义》在理论构建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依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为后来的哲学思潮和流派奠定了基础,并成为现象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

同时,《现象学演义》也提醒我们,在探讨哲学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实证研究和文化多元性等因素,以此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胡塞尔,《现象学演义》

杰弗里·爱曼纽,《胡塞尔现象学》

雷纳德·布里奇特,《哲学方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