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真事隐》闺阁昭传之第二十五回(下)

 红楼梦真事隐 2023-04-09 发布于河南

作者:孙华天(原创)


《红楼梦真事隐》闺阁昭传之第二十五回(下):宝玉流产了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听见房内有笑声,林黛玉便进入了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都笑道:“这不又来了一个。”林黛玉笑道:“今日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凤姐道:“前日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我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吃着好,把我这个你拿了去吃罢。”

这个情节中的黛玉因宝玉被烫,便时常与宝玉在一起。这便将宝玉象征的李氏过渡到黛玉身上,接下来黛玉便象征弘晈爱妾李氏了。凤姐见黛玉来了,便提起给她送茶叶的事。黛玉、宝玉、宝钗对茶叶说出了自己不同的口感。独黛玉说我吃着好,可见纳喇氏在给李氏下了打胎药的饮品中,配制了合乎李氏口味的调料,这样才能更好实现让李氏流产的图谋。

假故事上说的是茶叶,但真事隐中决不会雷同,应该是类似于茶叶之类的饮品。

接下来凤姐又用“吃茶”戏言了一番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从凤姐善于取笑的特征看,这处的凤姐是弘晈继福晋纳喇氏化身。而宝玉在此则是弘晈化身。

假故事上看,二玉没有成为夫妻。可此际的真事隐中,宝玉象征的弘晈与黛玉象征的李氏早已成婚了。

接下来又表赵姨娘和周姨娘也来看宝玉来了,独凤姐不予理睬,视有如无。其实凤姐与赵姨娘同为纳喇氏化身,所以凤姐才对赵姨娘视而不见。凤姐去时,赵姨娘随之去了,这都是关照之笔。

众人都要去时,宝玉则留黛玉有话要说。凤姐回身将黛玉推回,宝玉拉着黛玉的袖子只是笑,说不出话,在黛玉脸红时,宝玉被魇发病了。我们要想看到真事隐,就要关注很多细节的内在联系。赵姨娘给药王上供、凤姐送茶叶,都暗含着杀机。偏偏凤姐以茶取笑黛玉时,宝玉拉黛玉之际,宝玉便被魇了。这是一条容易被人忽视的真事隐暗线,魇魔法则是掩盖真情的假故事明线。

这个情节中,宝玉拉着黛玉的袖子,黛玉便将自己象征的李氏还给宝玉了,宝玉犯病时又成为弘晈爱妾李氏化身。作者在宝玉被烫时让他象征女性的李氏,在众人议论茶叶口味如何时,黛玉替换宝玉来象征李氏了,宝玉则转为象征弘晈了。而到宝玉被魇时,宝玉又转回来象征李氏了。这种交替转换的象征艺术,对于我们破解隐情难度极大。然而在渐渐摸清作者象征艺术的套路后,则会给我们的探索带来无限乐趣。

不仅这回宝玉象征女性的李氏,后文还有。《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隐寓的正是李氏被迫与弘晈“断痴情”之事。假故事上黛玉被写死了,可黛玉象征的李氏并没有死,而是换了别人继续象征她回嫁曹雪芹了。

那么是谁代替了黛玉,继续象征李氏回嫁曹雪芹呢?恐怕人们大都会认为是薛宝钗。这恰恰是我们以人物性别特征作为判断标准了。二者都是女性,理所当然是由宝钗顶替黛玉了。然而《红楼梦》的真假辩证艺术手法,则不是单线思维模式。假故事上的男性人物即可象征同性男人,也可象征异性女人。反之,女性人物同样可以象征男性人物,在人物年龄大小和辈分上也是可以变通的。我们只要跨过单线思维模式这个坎,敞开想象力,便能领略其中奥妙。

第九十七回,黛玉死后,作者不是用同性别的宝钗代替黛玉来象征李氏,而是用异性的宝玉顶替了黛玉来象征李氏回嫁曹雪芹了。破解的机关在哪里?请看,黛玉死时喊的是谁的名字?喊的是:宝玉、宝玉------。就这么简单,喊谁,谁接班!一句话就用宝玉顶替了黛玉。作者就是用这种奇妙简洁的艺术手法,完成了人物象征身份的转换。而我则用了十多年的努力探索,才多多少少地领略了一些作者象征性艺术手法的真谛。

这种用男性人物象征女性人物的艺术手法,在常理上,是不会让人想到的。人们也不会一下子就能认识和接受作者这种男女性别错综转换的象征艺术手法。人们必须经过自己的认真探索,才能渐渐认清作品真假辩证象征艺术形式的真谛。在九十七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时,宝玉象征了女性人物李氏。而薛宝钗这个女性人物,则象征了男性人物曹雪芹。

宗室成员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的第十八首诗,就是指《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隐情而说的:

伤心一首葬花诗,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其意就是说李氏与曹雪芹重续姻缘。“沉痼”,指的就是李氏与曹雪芹从小订的娃娃亲,没能适龄成婚之事。“续红丝”即指李氏回嫁曹雪芹重续姻缘。“返魂”指的是黛玉躯壳虽死了,但她的魂则没死,而是换了另一个替身宝玉来扮演李氏回嫁曹雪芹。明义是用《红楼梦》之名来题诗的,据吴恩裕先生考证,明义写作这些诗的年代,是乾隆中期稍前。至今研究者对明义题的这首诗和用的是《红楼梦》之名,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如果将其放到真事隐上来探索,这层雾水就散了。而且这首诗恰恰可佐证《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原著。

假故事上看宝玉被魇了,翻解出真事隐则是弘晈爱妾李氏流产了。这不是正常流产,而是被下了打胎药导致的非正常流产。在那个年代,这种流产对人体的伤害极大,甚至影响到以后还能不能正常怀孕。

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吓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贾母王夫人见了吓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起来。于是惊动诸人,连贾赦、邢夫人、贾政、贾珍、贾琏、贾环、贾蓉、贾芸、贾萍、薜姨妈、薛蟠,并家中一干家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众媳妇丫头等,都来园内看视。登时园内乱麻一般。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众人一发慌了。周瑞媳妇忙带着几个有力量的胆壮的婆娘上去抱住,夺下刀来,抬回房去。平儿丰儿等哭的泪天泪地。

宝玉被魇惊动了贾家众人,隐寓李氏流产惊动了与宁郡王弘晈有关的亲戚。单表一笔王子腾夫人也在,既是隐指弘晈大哥弘昌的夫人也在这里。

凤姐持刀砍进园来之情,只是陪衬之笔,不隐寓弘晈三嫂富察氏也被下药发作了。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工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个情节很有趣,好像作者在紧张的环节里,巧用薛蟠来打趣一下。然而这个情节伏下一个重大隐情,关乎到相关人物的未来命运。

薛蟠知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这一交代,便将薛蟠和贾珍捆在一起了。薛蟠看见林黛玉便酥倒在那里。透出薛蟠象征的人物,已被黛玉象征人物的姿容所迷倒。

那么薛蟠在此象征谁呢?应该象征宝亲王弘历。而黛玉象征的应该是弘晈三嫂富察氏,而不是弘晈继妻纳喇氏。弘历看到弘晈三嫂富察的姿容后有想法,是比较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弘晈三嫂富察氏还是个“无主”的女人呢。所以弘历着迷于弘晈三嫂富察氏,是不会有所顾虑的。

这才有了后来贾赦要纳鸳鸯为妾而遭拒之事。而在这之后,作者又给富察氏找了多个分身,其中就有槛外人:妙玉。

堪堪的日落,王子腾夫人告辞去后,次日王子腾也来瞧问。接着小史侯家、邢夫人弟兄辈并各亲戚眷属都来瞧望。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他叔嫂二人越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到夜晚间,那些婆娘媳妇丫头们都不敢上前。因此把他二人都抬到王夫人的上房内,夜晚派了贾芸等带着小子们捱次轮班看守。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寸地不离,只围着干哭。

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人口不安,也都没了主意。贾赦还各处去觅僧寻道。贾政见都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那里见些效验。看看三日光阴,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一发连气都将没了。合家人口无不心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事衣履都治备下了。

宝玉凤姐被魇中邪,众人忙乱之情,隐寓着李氏的流产不是一开始就将胎儿流下来了。而是想保胎,又保不住,流又不能一下子流下来,这时的孕妇最遭罪。

这个情节中,又交代次日王子腾也来了。这是隐寓着弘晈大哥弘昌也来探望李氏了。而贾赦不顾贾政阻劝,四处寻僧觅道,隐寓的正是弘昌为保李氏胎儿而奔波之情。

到了第四日早晨,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赵姨娘在傍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也受罪不安生。”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一面骂,一面哭。贾政在傍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难过,便喝退赵姨娘……

假故事上看,赵姨娘愿宝玉快点死。但真事隐中,则是纳喇氏向婆婆兆佳氏建议别让李氏保胎了,赶紧打下来就不遭罪了。事是这么回事,但从纳喇氏嘴里说出来,让兆佳氏听来就极其反感,这不正随了你的心吗?便骂了纳喇氏几句,弘晈也将纳喇氏喝退。喝退赵姨娘的贾政,在这个情节中象征着弘晈。

正在贾母喝命将做棺材的人拉来打死之际,来了一僧一道。自称“……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贾政问道:“你道友二人在那庙焚修?”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放着希世奇珍,如何倒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诵持诵,只怕就好了。”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

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转眼已过十三载矣……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

假故事上看,宝玉的通灵玉被僧道持诵后便灵验除邪了。而真事隐中,这两个僧道应该是医生化身。其让贾政将通灵玉从宝玉身上取下持诵,隐寓着医生告诉弘晈,你小妾的胎儿保不住了,还是赶紧打下来罢。

宝玉身上的玉被取下来,就隐寓着医生将李氏的胎儿打下来,李氏随之就解除痛苦了,但给李氏的心理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创伤。

那和尚擎玉所念之言,大多为掩盖真情的假语。青埂峰一别,转眼已过十三载矣。这都是配合宝玉这个假人物的假年龄所设计的假话。跟雍正帝执政十三年,一点关系都没有,此际文本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隐情。

倒是下面这句透出了真正隐情: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这番话透出此处的宝玉,应该是个已婚者。

再看和尚说三十三日之后,保管好了。这是隐寓着李氏的流产,给身体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需要三十多天的恢复期。而一般的流产十天半月就恢复好了。纳喇氏给李氏暗下打胎药不仅导致了李氏的流产,还导致李氏后来一直都不怀孕。

和尚最后说:“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这句话透出,来治病的医生对李氏的流产,看出些不正常的迹象。又不能明说,只能叮嘱要防止“阴人”冲犯。

凤姐宝玉都醒来之后,知道要东西吃了,众人才放心。

闻得吃了米汤,省了人事,别人未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笑,众人都不会意。惜春问道:“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日才好些,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林黛玉不觉的红了脸,啐了一口道:“你们这起人不是好人,不知怎么死。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凤姐贫嘴烂舌的学。”一面说,一面摔帘子出去了。

这个情节很有趣,首先,他给我们提示了一个很不正常现象。什么现象?就是宝玉在生死命悬一线时,宝钗、黛玉、王夫人等皆无反应。反而在宝玉挨了父亲几下打时,王夫人、宝钗、黛玉等人的反应都很强烈。从这个现象的对比上看,我们是否能够体会到,宝玉前后象征的人,分明是两个不同的真事隐人物呢?

我们来看宝钗在此象征谁?从她“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凤姐贫嘴烂舌的学”上看,宝钗代替了凤姐象征纳喇氏了,而凤姐则做了宝玉被魇的陪衬。再看黛玉象征谁?此时李氏才流产,纳喇氏决不会这个节骨眼去打趣李氏,所以黛玉此际象征的不会是李氏。那么念佛的黛玉只能是弘晈三嫂富察氏化身了。真事隐中,正是富察氏看到李氏平安了,才感到放心了,因此便念了声佛。

弘晈继福晋纳喇氏对三嫂富察氏关心李氏之举,当然心怀不满,便找话来打趣富察氏。

且看宝钗打趣之言透出了哪些隐情。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日才好些,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宝钗说如来佛“讲经说法”,隐指的就是雍正帝。雍正帝经常在圆明园“讲经说法”,而雍正帝治国安邦,正对应着“普渡众生”。由此可见,这两个医生是雍正帝派来的御医。足见雍正帝对弘晈的天恩,都已经惠及到李氏身上。早在第七回真事隐中就已揭示出,雍正帝是认识李煦孙女李氏的。纳喇氏对李氏得到的这一皇恩,也是深为嫉妒不满,所以变相地打趣如来佛。

纳喇氏又将目标指向了黛玉象征的富察氏,打趣说:“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其意是对富察氏说:皇上说不定哪天让你改嫁呢。

对此宁郡王弘晈三嫂富察氏,并没有给纳喇氏好脸色,将其视为:“你们这起人不是好人,不知怎么死,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凤姐贫嘴烂舌的学。”一面说一面摔帘子出去了。

这一回的真事隐时序,应该是雍正十一年三月下旬。雍正十一年三月中浣李氏被下打胎药,到三月下旬便流产了。

《红楼梦真事隐》闺阁昭传之第二十五回:完

2020-8-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