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战国时期军事斗争的巨大变化看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梦想童年594 2023-04-09 发布于江西

#show出历史#

导读

从公元前403年三晋分家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不到200年内,战争空前惨烈,武器装备、参战人数、军事设施各方面与春秋阶段比较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方面是各国统治者们强烈的扩张欲望所促使,更重要的是生产力发展成果在军事上的应用所致。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来揭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文章图片1

第一方面: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军事方面的各种变化

一、兵器

1.手持兵器

春秋时期,兵器都是铜制的,主要有戈、矛、戟、剑、弓矢等。战国时期这些兵器仍在应用,但无论从锋利程度和牢固性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别是戈与矛结合在一起的戟,同时起到钩和剌的作用。

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这些武器原材料逐渐由铜制改为铁制。在《荀子-议兵》中讲道:“宛钜铁矛,惨如蜂虿”。意思是宛地生产的铁矛,其锋利程度就象马蜂、蝎子的毒针一样。宛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战国初期隶属于楚国,当时冶铁业非常发达。在《史记-范睢列传》中,秦昭王也说过:“吾闻楚之铁剑利。”其实当时的太阿、莫邪名剑就出在楚国,是经过高温催化冶炼、反复锻打,再经淬火退火等加工处理,最后磨砺而成。在《战国策-韩策》中描述当时铁制兵器: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由于铁器的锋利、硬度、取材广泛都优于铜,得到大面积的应用。

2.远距离进杀伤武器弩

弩生于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吴楚等国。在《孙子兵法》中就有“甲胄、矢弩”的记载。但在中原地区使用较晚,大概到战国中期,弩开始大量应用于战争。《孙膑兵法》中记载:“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当时最厉害的当属连弩之车,仅铜制机郭重达34公斤,箭杆长度大约2.3米,还可以在箭尾栓上绳索,击穿目标后将目标拉回来。这种弩已经应用滑轮、力臂等机械原理,有牙钩住弓弦,有悬刀式拨机开关、有望山描准装置。发射之前先通过摇臂、大直径滑轮带动小直径滑轮,将弓弦后拉,通过望山瞄准目标,然后拉动悬刀开关射出巨型箭矢。一部弩机上装置若干套绷紧装置,在战前将各装置绷紧,开战后连续发射。

3.甲胄类防护用品

战国时期一方面皮质甲胄继续应用,出现有两层皮料合成的“合甲”,牢度很好,另一方面铁甲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975年从河北易县44号墓出土的一件战国后期铁甲,是用89块钝圆角铁片连缀而成的,顶部两块半圆型铁片相对,周围用长方形铁片向下编排,上排压下排,前片压后片,一共七排,制作相当完善。从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陶俑身上的铁甲来看,是由披膊和身甲两部分构成,甲片较大,其编制方法与易县44号墓出土铁甲大致相同。

文章图片2

二、参战人数巨增,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

春秋初期参战人数最多也就二三万人。如城濮之战、楚代郑之战只有600至800乘兵力,以每车38人计算,最多也就3万人。

战国时期各国兵力从30万到200万不等。根据张仪、苏秦在各国游说时,与各国国君讨论兵源部署,秦国100多万;魏国在强盛时期有70多万;赵国有几十万;韩国30万;齐国至少200多万,公元前222年,齐王建欲降秦,即墨大夫劝说齐王,齐国军队数百万,可以给楚国、三晋躲避在齐国境内和周边的遗民们各100万,让他们去攻打秦国所占领土,由此推知,齐国当时组织二三百人兵力是相当容易的;楚国100多万;燕国数十万,赵国和燕国均以30万计的话,总数在570万以上。这些数据看似辩士们顺口胡说,但其实在游说之前,他们也是做过充分调查的,否则各国国君也不会赞同他们的见解。如果存在不实之辞,他们会立马让辩士们滚蛋。

参战人数也是随年代不同还逐渐升级。《孙子兵法》中多次提到十万之师:如“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凡兴师十万”;《吕氏春秋》中记载:“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而到战国中期以后,参战人数和死伤人数开始大幅度增加,公元前293年的秦魏韩伊阙之战,斩杀魏韩联军24万人;公元前273年秦魏华阳之战,斩杀魏军15万人;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人。公元前251年,燕国攻打赵国,两路人马共60万;公元前224年,秦国派60万人由王翦进攻楚国。

文章图片3

三、野战、包围战取代了车阵作战,争战时间也不断延长

春秋时期作战前,双方往往排成整齐的车阵然后交战,比较典型的是公元前550年,齐庄公伐卫国和晋国,曾经排成前锋军、次前军、禁卫军、左翼军、右翼军、臀后军六个编队。作战时间一般一两天见分晓,最多也就十来天决定胜败。在车阵战中,交战双方往往选择国界附近的平原地区作为主战场。如上述晋齐之战,就选在黄河冲积的平阴作为主战场。

战国时期在征战戎翟时,一般戎翟少数民族都居于山林野地,自然不方便用车战,不得不改用步兵;铁制兵器和远射弓弩的使用,杀伤力更强,使得整齐的车阵无法敌御,往往损失严重,而骑兵、弩手、步兵组成的混编战队更能发挥作战优势。

根据史书记载,作战时间也由几天延长到几年之间。如《吕氏春秋》记载,魏惠王围攻赵国邯郸三年都攻不下来;赵武灵王带领20万人进攻中山国,5年时间还得胜归还;长平之战双方在长平对峙3年之久以后,秦国改变策略才取胜。

战国中后期以后,由于主要采用步兵和骑兵作战,反倒是山地、险地成为主战场。如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就是选在“道狭而旁多阻隘”的山区进行的。还有秦赵之间的瘀与之战,赵奢驻军居高临下,大破秦军。

文章图片4

四、关隘、要塞、长城的建筑与管理

春秋时期,各国虽然在过境线上也建立了关隘和要塞,但一般平时不驻军防守,只有战争前才派兵。

各国关隘:楚国有冥关、大隧、直辕、昭关、无假关、厉门关,木关;赵国有无穷之门、句注塞、鸿上塞、高阙塞、挺关、井陉塞;秦国有郑所塞、焉氏塞、函谷关、崤塞、武关,其中函谷关和武关最为重要,是抵御中原六国的主要关口。战国时期,各国在原有关塞基础上不仅又加修多处关隘,并且驻有常备军把守。关门开闭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出入行人要进行检查通行证。

各国不但有关隘,而且还在国界附近广泛修筑长城以御敌。如楚方城、齐长城、魏长城、中山长城、赵南长城、燕南长城等。另有阻挡各游牧民族的赵北长城、燕北长城、秦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这三国原有长城连在一起形成了秦时长城。

文章图片5

�第二方面: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一、冶铁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铁器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1.加入鼓风设备

在冶铜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冶铁技术,开始由于炉温不高,将铁矿石与木炭一层层码到炼炉内烧练,烧炼后只能将矿石熔练成海绵状铁块,再出炉经过反复锻打形成各种器物。战国以后,发明了一种用牛皮制成的囊,将出气口用吹管引到炉底,靠着弹力作用,气囊充满空气,再用手柄压缩,将饱含丰富氧气的空气鼓入炼炉,加剧了木炭燃烧并提高了炼炉温度,炼出纯高更高的铁坯。而且炉堂体积更为庞大,设置了更多吹风口,采用更多的吹气囊进行鼓风。据《吴越春秋》中描述,吴王阖闾在铸造干将、莫邪宝剑时,用300童男童女装炭鼓囊,其规模可见一斑。

2.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

早期生产的白口铸铁,质脆易断不耐用。后来在实践中发明了两种铸铁柔化技术。一是可锻化热处理,经过氧化脱碳并析出部分石墨,成为白心可锻铸铁。战国晚期出现了黑心可锻铸铁,就是经过长时间加热退火形成的,其韧性比白心的要好的多。二是通过加热进行表面脱碳处理,铸件外层为铜,内层还是铸铁,形成外钢内铁的复合组织,满足硬度和韧性双性需求。

3.高硬度的渗碳钢与加磷催化技术

把块炼铁放在炽热的木炭火中长时间加热,使其表面渗碳,再经过反复锻打,将钢片对折后再行锻打,再进行淬火、退火处理,改善钢材性能。战国时期工匠们懂得在炼铁过程中加了毛发、骨粉等富含磷质的物质作为催化剂,以加快提纯和渗碳速度。分析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其表层含磷较多,且刃部中间还加杂着钙磷残渣。

4.星罗棋布的冶铁及铁坊工厂

从各期出土的城郭遗址来看,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燕王的兴隆等地都存在大量的冶铁工厂和铁器加工厂。在出土的《秦律》中已有“左采铁、右采铁”的官职,可见秦国铁业的规模也是非常大的。

5.铁制工具

从南方的吴楚、中原地区三晋以及两周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工具,农具类的有歃、锄、耙、镢、犁、镰等;工匠用銎斧、片斧、刀削、凿等;兵器有剑、戟、矛、镞、铁椎等。

之所以用这么大篇贴介绍铁的相关历史,是因为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砍伐树木、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粗耕细作,从而不仅对农业,还有手工业、商业特别是战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文章图片6

二、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1.各国大规模开凿运河,进行农田灌溉和土壤改良

开山度水仍然离不开铁制工具的进步,锋利且坚硬的铁器大大提高了开凿河道、切割巨石效率。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魏人郑国到秦国修建郑国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经三原、富平,穿过众多纵流小河,从今大荔东南注入洛水。该渠全长300多里,灌溉4在万多顷田地,并且降低了这些土地中盐碱成分,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还有秦昭王时期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不仅治理了岷江附近的水灾,还将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另外楚国、魏国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水渠。

2.农业发展,粮食丰富多样且收成大幅提高

当时的农作物主要有稷、黍、稻、麦、菽、麻等;同样是由于铁制农具应用,不仅使得魏国等中原地区进行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面积进行间种,例如魏国就规定田地的畦背和地边上必须间种瓜类作物,房屋周边须栽上桑树等,而且使得秦国等地广人稀的地区大量进行荒地的开垦,牛耕技术的推广、灌溉应用、新的施肥方法、一年两熟等大大提高的粮食总产量。另外还有橘、枣、栗等各种水果也得以充分发展。

3.手工业与商业发展

当时已形成男耕女织的普遍小农生产结构,为军队、官吏和平民们提供了大量的丝织、麻织衣物;不仅木工、皮工、石工等小作坊式也广泛存在,而且大的建筑业、煮盐业、酿酒业、制陶业也发展迅猛,还有很多官办的大型兵器、冶铁作坊。

丰富的各国特产和各类工具催生了大量交换,道路修筑、水上运也为商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形成象陶邑等大型商业城市。

文章图片7

第三方面:生产力科技发展对军事战争的重要影响

一、丰富的农作物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客观条件

俗语讲,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可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亩产量也大为提高,春秋时期只有贵族大夫们才能吃到肉食,战国时期普通人家也能吃到肉食。这使得不仅人口大量繁衍,而且人口素质特别是体能都有所增加。这就是从参战数量上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二、生产力的发展又促使统治者们改变生产关系和军事制度

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原来一个农夫只能耕一百小亩的工作量提高了2.5倍,为了鼓励农业发展,各国先后开始变法,将原来由贵族控制的土地收回,分配给一家一户的农家耕种,并且收取一定量的税赋作为军费。象前面提到的用法律规定农田必须合理间种、大模兴修水利等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发展。随着土地被充分的利用、新垦土地不断增加、粮食大量增产以后,统治者们不但收取更多的税赋用于军事投入,还且提供了大量的兵源。

三、冶铁和铁艺为军事所做的贡献

冶铁和铁业加工最直接的成果是为攻战提供了硬度高、取材广泛、杀伤力强的兵器;其次是通过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财富和兵源,最后是各类要塞、长城、壁垒的建设离不开使用铁器。比如修建长城,不但应用斜坡、滑轮等机械原理进行巨石搬运,还且开山劈石也离不开铁制凿具等。当然作战过程中粮食供应、车船的使用也肯定离不开木工等技术和技能。

结语:

可以说,以铁器发明和发展为代表的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为各类工作提高了效率,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并让人口得以大量繁衍,对于具有强烈扩展欲望的各国统治者们来说,是绝对不会无视这种资源和变化的,因而又因势利导地进行生产关系改革,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和束缚,然后再利用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进行新一轮的侵略和扩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