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南农合作的十年

 昵称37581541 2023-04-09 发布于江苏
Alexandre Jousset,2009年获得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博士学位。2009-2013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后、讲师。2013-2021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助理教授。2014-至今,南京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教授、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群落生态和进化、植物-微生物互作等。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Climate Change、Science Advances、Ecology Letters和The ISME Journal等国际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高水平论文。
图片
图片
获奖链接:
https://govt.chinadaily.com.cn/chinasamazingdecade/workcollections
http://news./2023/0116/c160a122152/page.htm

2012年11月Alex受邀来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沈其荣教授团队交流,随后双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十年来在科学研究、才人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202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国际合作处和资环学院的推荐下,Alex参加了中国日报和中国银行主办的《China's Amazing Decade:My Story》活动,他以《The best of ten years working hand in hand with NJAU scientists》为题,回顾了十年的合作历程、成效,荣获二等奖。 


图片




图片
2023年3月20日,Alex和法国里昂第一大学Thomas Pommier博士再次来到南农进行学术交流。4月3日,学校举行仪式聘任两位为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其荣教授对两位长期以来与南农的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双方不仅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还联合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校人力资源部部长邹建文教授为Alexandre Jousset和Thomas Pommier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他肯定了我院人才引进的举措和成效,期待两位专家对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陈杰处长颁发了Alexandre Jousset博士在《中国日报》“我·中国和'这十年’”主题征文活动的获奖证书。陈杰指出,双方的合作不仅促进了科学研究,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还增进了中欧青年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下是基于Alex英文获奖文章的改写:

我在南京的科研之路始于2012年的一场秋雨,当时我还是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青年教师,来到南京参加学术会议,那是我学术生涯与个人生活中一次难以忘怀的转折点。在会议交流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并就此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我并未意识到,这次意外的结识将开启我与他们长达十年的牢固友谊与学术研究。尤其是与刚刚毕业的韦中博士的相遇,那时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我们,迫切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投身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的浪潮中。我们的故事也自此开启。
图片

2012年首次会面:与做完特邀演讲后的沈其荣教授的第一次合影,此时正值南京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梅新兰 摄)

十年间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味的瞬间,我想,这十年,是我与南农同发展的十年,是我与沈其荣教授团队在情感和研究双线提升的十年,是关于仁爱善良、热情好客与深情厚谊的十年,是爱岗敬业、坚持不懈、心怀农业、心怀世界的十年。
在南农尤其是国际合作处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与沈其荣教授团队达成合作研究。我们一起着手设计新的研究领域,即通过利用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来保障植物健康成长且无需杀虫剂的参与。我们共同指导了七个博士项目,其中包含四名学生在荷兰开展研究的博士生。这也进一步促成了乌特勒支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交流,为后续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衍生处后续的高效联合项目。从最初的相遇,到专业知识的交流,再到科研想法的碰撞,促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学出版作品与专利申请。在过去的十年期间,我们在众多顶级期刊中发表了50多篇SCI论文,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cology Letters,ISME J和Microbiome。我们所共同培养的学生大多任职于中国或国外的顶尖研究机构。可以说这样的科研成果突破无疑是空前绝后的。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沈其荣教授、韦中教授和团队每一位老师同学的辛勤付出。
事实证明,共同努力是实现欧亚大陆更好一体化的坚强道路。中国公司和研究机构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了荷兰和欧洲的资助,反之亦然,这也为彼此间的长期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2014年生物信息学培训

图片

2015年土壤微生物组研讨会

图片

2017年根际微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双方的合作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的同时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实现了在农业领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凭借对微生物生态和进化的共同开发见解,我们能够开发出新的自然技术来控制具有强大破坏性的植物病害,扭转目前只能依靠剧毒农药来抑制这些病害的严峻形势。目前这些技术正在中国开展推广,同时也在筹备技术转让,以帮助各国改进农业生产。
这十年,南农带给我的不仅是在科学研究上的火花碰撞,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予的热情与温暖,给我宾至如归的感觉,也唤醒了我想要挖掘更多丰富的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想法;他们不断奋进的毅力与纪律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激励,让我记忆犹新;他们对群体成功而不是短期个人利益提升的重视,改变了我对一些研究团队的刻板印象;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科研的决心,建立起我们牢固的友谊和伙伴关系。这些美好以及与最初所设想的差距,对于有机会瞥见大陆另一端文化的访问学者来说亦是如此。
图片

2019年最后一次访问:Alexandre Jousset博士与 Samiran Banerjee博士应邀参加博士于南京农业大学举办的研讨会

图片

受疫情影响,2019年后我都没有到访过中国。在过去的三年里,尽管我们身处欧亚大陆的两端,但我们的合作和友谊一如既往地牢固,我们的联合指导和教学任务在网络空间中始终保持着推进。我也一直履行着作为教授的职责,指导博士生学习,并和我的南农同事组织研讨会。尽管存在各种限制,我们还是将南京定位为根际微生物组创新研究基地之一。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由跨越多个大洲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网络,共同致力于根际微生物组科学的改善与应用,以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化的世界。

图片

2022年与韦中博士的远程交流:探讨植物病原菌青枯菌在复杂根际微生物组中的进化(韦中 摄)


图片





在MicroPe 2022会议上代表韦中教授介绍研究进展(杨可铭 摄)
最后,回望我与南农的十年故事,希望这也是一份增进国际交流的热忱期盼,科学没有国界,希望我们能用科学成为架起传递不同国家文化和友谊的桥梁。在世界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下,我想,努力消除认知上或者实际上的分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应不断提高互敬互谅的能力,在彼此真诚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而我个人认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达成人类携手并进,无疑是当下最好的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肥料团队

微生态与根际健康实验室

Lab of rhizosphere Micro-ecology

立足国家需求,探索学科交叉,引领国际前沿

开展微生态研究、致力于根际健康提升、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竞争求发展,合作谋共赢Competition & Cooperation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