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甲骨四堂之一的“鼎堂”,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其代表作《卜辞通纂》。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对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等进行研究。随着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甲骨文陆续出土,甲骨学渐被学术界所重视并很快发展为一门显学。其中第三次安阳发掘出来的大龟四版,出土时颇轰动一时,郭沫若那时正在日本研究甲骨文,郭沫若才意识到以傅斯年为首的史语所中人的厉害,同时壮起胆子致信董作宾和李济,特地卑躬厚礼地要大龟四版的拓片,以为自己著述作参考。 ![]() 郭沫若 当时董作宾本着学术公开的原则,将大龟四版和“新获卜辞拓片”寄给了老郭,信中特意说明此拓片尚未发表,仅供参考而已,并把自己刚刚完成的一世英名之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三校稿一并寄往日本。 想不到郭沫若材料到手,置李济和董作宾联名的叮嘱于不顾,立即将“新获卜辞”和大龟四版的拓片编入他的《卜辞通纂》一书,于1933年在日本用最先进的珂罗版精印出版发行 果然,此书由日本传往中国再传到史语所,傅斯年一看,仅史语所考古组发掘的“新获卜辞”墨拓就用了22片,大大抢了史语所中人物的风头,使他们因资料开放而被人捷足先登,劳动成果被窃取。“傅大炮”立即火起,盛怒之下,暴跳如雷,大骂“娘希匹,他凭什么”,并要诉诸法律。李济面对此情,尴尬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尽管最后没有走到对簿公堂的结局,但默认了傅斯年提出的“三令五申,绳为家法,严禁资料早泄”的铁律。这一“铁律”颇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意味,后来遭到了许多圈外学者“封锁资料”、“把持资料”、“不肯让局外人窥视一二”等“恶行”的攻击,但就傅斯年与史语所而言,也着实有情可原。 ![]() 傅斯年 尽管如此,傅斯年对郭沫若的甲骨文、金文研究成果,仍然给予了肯定。1947年中央研究院进行第一届院士选举,事前傅斯年和胡适提出的候选人名单,都有郭沫若的大名。当年10月,中央研究院召开评议会会议,讨论院士候选人名单,时傅斯年赴美就医,史语所由代理所长夏鼐出席,夏据理力争,最后以多数票通过郭沫若列入候选人名单。但是,当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正式选出第一届院士和9月举行院士大会时,郭沫若已由国统区转移到香港,即将于中共阵营中发迹,自是不把这个院士称号放在眼里了。 当然老郭也有血性的时候。1927年蒋介石在发动反共清党运动前夕,郭沫若对国民党与蒋介石的做法颇为不满,公开发表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把蒋视为“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这一“叛逆”行径惹得蒋介石大怒,郭沫若随即遭国民政府明令通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