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人物和主旨 对小说的主题探讨是重中之重。以《台阶》《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解析。《台阶》:一位农民父亲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来建造一间有9级高台阶的新屋。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整合为一个辩论题目: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来建造了有九级台阶的房子,值得还是不值得?父亲觉得没花太大的力气就背回了每块重约三百斤的三块青石板砌成了我家的三级台阶,来回的山路上还唱的山歌呢。母亲喜欢在门槛上坐,我喜欢在台阶上蹦,父亲喜欢在台阶上坐……过年时,父亲就坐在台阶上用妈妈亲自给他端来的热水耐心地洗那双裂着许多干沟的宽大的脚板,我为父亲倒木盆底积了一层沙的洗脚水……台阶高地位就高,父亲下定决心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边唱山歌边捡砖拾瓦,边乐呵呵抽旱烟边种田砍柴存角票。造屋时,父亲精力旺盛,玉米面颜色的黄泥里泛着他兴奋幸福快乐的阳光,他享受着自己艰辛劳动换来的骄傲与自豪……在父亲的心中,台阶就是他一生的梦想,父亲为此而艰辛执着地追求,过程中,父亲是幸福而充实的,痛并快乐着,所以我方观点是父亲这样做是值得的。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不敢放鞭炮,当同村的人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他的时候,他两手没处放,露出尴尬的笑。新台阶造好了,父亲的腰闪了两次,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父亲最后连一担水也不能挑了。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坐在新台阶上面不舒服,他连吃过饭没有这样的简单问题也会答错。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变得烦躁,不爱说话,常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在父亲的心中,台阶是沉重的青石板,父亲为此而艰辛执着地追求,但是新台阶建成的之后,父亲身体虚弱了,精神失落了,所以我方观点是父亲这样做不值得。复述过程中,正方机智地抓取了文中反映父亲在建房过程中快乐和自豪的相关情节;反方巧妙地抓取了文中反映父亲在建房过程中的艰辛和建房后的苦闷的相关情节。故事中的父亲已然从遥远的大山向我们走来,愈来愈近,愈来愈清晰:让我们看到父亲添了皱纹的眼角,父亲花白的头发,父亲佝偻的背影,父亲苦咸的汗水……“人类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群体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这一理论来看,父亲用建造9级台阶的方式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处于哪一层级?父亲建好了有九级台阶的房子,为什么不快乐呢?有无比自我实现更高级的实现?我以为主角不应以是否是标题人物来判断,而以该人物是否是更好呈现故事主题来判断。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概述这个故事。于勒年轻时荒唐浪费钱财,哥哥嫂子按照惯例将送往美洲——于勒到美洲后感受了人世艰辛开始奋发感念亲情欲报答,成了哥嫂的希望——于勒破产失了音讯不敢回家,不知情的哥嫂仍把他当救星——于勒与菲利普夫妇在轮船上相遇被绕行菲利普一家盼于勒归来——菲利普夫妇将败家子于勒送往了美洲(插叙回忆)——菲利普一家凭于勒的来信终于将二女儿“嫁”出去了——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到游玩与于勒在轮船上不期而遇——菲利普夫妇为了不让于勒再次拖累自己绕着于勒走这是故事的明线,也是主线。于勒在这小说到底起什么作用?于勒就是一面照妖镜,菲利普夫妇才是要照的妖怪,作者是那手持宝镜的人。于勒就一个打酱酒的,但他很重要。试想没有于勒,菲利普夫妇这两个妖怪能现出原形吗?正是随着于勒身世的浮沉,钱财的增减,菲利普夫妇二人的态度不断变化,正是这变化让读者看清他们嫌贫爱富的本性,从而实现揭示批判资本主义冷冰冰而血腥的人际关系的目的的。先弄清楚:为什么不从于勒的顽劣开始写偏要先写菲利普夫妇的生活窘迫?如果他们是有钱人,于勒的浪荡行为是可以被忽略的,最多算是个“花花公子”。但是他们并不富有,也就是刚刚够生活而已。所以肆意胡为的于勒就是坏蛋、流氓、无赖了。因为他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部分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嫂嫂的那一部分。所以,菲利普夫妇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打发到美洲去也没什么可指摘的。后来于勒发财了表示要补偿菲利普夫妇,他们将其视作救星和希望也在情理之中。谁叫他们穷得连女儿也愁嫁呢?十年来,虽然杳无音信,但最后一封信让他们一直充满期待。如果在这十年间他们在别的地方发了财还会那么期待吗?我想不会。想想每周梳洗罢,都去海边栈桥上等,过尽千帆皆不是,只有斜晖脉脉水悠悠,他们的肠是不是也要断呢?不知那海边是否有白蘋洲呢?菲利普夫妇最受人诟病的就是与于勒在游船上相见却不相认,唯恐避之而不及,将亲情做了最绝情的切割。究其原因是怕再次被牵连,尽管于勒的想法已经借船长之口做了表达,他们不敢冒险:最最要紧的这个好不容易上钩的女婿恐怕要飞。菲利普夫妇是不讨喜的,但也都是当时社会的可怜人,他的艰辛与恣睢也是社会制度所致。(提示:可从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以及评价角度来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