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学中医啊,我教你啊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4-10 发布于甘肃

很多读者私信笔者,问我如何学中医,笔者笔者因为老被冠名是学院派,只因毕业于某所谓全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其实我也不是啥单纯的学院派,看的用的都很杂,有些学校里只看书不看病的老学究我也看不上,因为接触过很多发现,很多人连书也没看好。

其实,哪有什么学院不学院,哪有什么派不派,都是为人民服务罢了,为不了良相,就当良医呗,都是济世安民的路子,虽然赚不了几个钱,起码无愧于心。其实学院不学院啥的,鲁迅当年也是绍兴先生呢。人的素质是文化修养造成的,你读了苏东坡李白读过的书,消化进去了,也能有那种仙气。

但有的人,一个骡子,你非说他是马,要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见解,那就得有证据。回顾当年的中医界,有芒硝治百病的,还有绿豆治百病的,这里面真的是鱼龙混杂。其实现在也是,网络上有搞文学的,有搞经济学的,摇身一变都变成了中医大神,不管是叔叔还是姐姐,无非都是那几个套路,其实你上你也行。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笔者也不提名字了。毕竟他们也没做啥伤天害理的事情。

其实要真有那么多神医,为啥没见疫情期间有几个出来解决问题的,这可是一个成名的好机会呀。笔者也不是神医,也还年轻,自知自己的悟力,这玩意不能自证,只有靠以后的经历来证明。

所以要学点正经的东西还是。

比如很多人喜欢去看教材,在我这个学院派看来,其实教材不学也罢,主要原因是教材里面的东西混杂太多,一下子不容易让人抓到中医的思维本质。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中医本就不是什么很难的技术,难的是要有那种天分,比如很多人看黄帝内经,看了半辈子都看不懂,这怎么可能学的会呢?如果没有那种天分,还是不要学了。中医和唱歌,跑步一样,都是需要你在某方面有特长,能够学会中国哲学的思维才可以。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医宗金鉴》,另一本是《医林改错》,这两本里面的方子好多我都用过,基本一用一灵,熟读之后,再把《黄帝内经》看个八九不离十,我敢说,你就能超过市面上百分之八十的大夫了。很多那种学艺不精的大夫,就靠着一个方子吃一辈子的,这种人可是大有人在。

不是中医太难学,而是现代这些人太浮躁了,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任应秋任老,一天看十二小时书,老师说以前经常路过他的办公室,晚上十点灯还亮着,那时候任老已经七十多了,而别的老师早就下班回家了,有这种钻研精神,再加上一点天赋,早晚都会成为一个好大夫的。

历代哪个名医不是博览群书?哪个名医不是兼容并蓄?哪个名医不是长期实践?哪个名医不是钻研基础呢?

把那两本书学完,再去好好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把中医的整个哲学体系,贯穿起来,因为《医林改错》和《医宗金鉴》偏实践一点,有了实践的底子,再去回溯中医基本的哲学思维体系,会容易很多,一些人基本上来就看《黄帝内经》,结果看得一头雾水,很多年以后还是一头雾水,这在我们学校专门研究的教授,很多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其实不是因为它有多难,就是很多人没有那种从小的中国哲学的思维习惯。

如果中国的中医教育体系能让所有人像以前的私塾里面那样,那现在的中医会好很多,毕竟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脉相承,从儒道佛里面来的,很多人没有那种功底罢了,所以要静下心好好学习 。

但在浮躁的社会,许多人不愿意下功夫,只想着模仿别人。别人随便说点啥,其实你自己学会了,也不会惊叹别人的表演。但表演终归表演,中医的重音始终落在一个“医””上,看惯了表演,要知道往哪方面走。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绎如青年时写的诗:

度火   

清寒小病一席秋,劫尘双翅借风游

聊有心情归佛火,已无涕泪洒三忧

几回辞章寻落尾,岂料收笔是开头

雾散天高凝眼望,不觉却已上层楼

清明佳节,愿各位道友医友也能,不觉上层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