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学院派背景的中医大夫,他们大都推荐初学中医的学生,先把《中医

 名曲的图书 2023-11-05 发布于山东
很多学院派背景的中医大夫,他们大都推荐初学中医的学生,先把《中医基础理论》学扎实,再去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然后去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各科理论,这个顺序听起来似乎是合情合理,但是学出来柴废的多。我并不反对把基础理论打扎实,我是觉得现在的这些基础理论教材的理论真的不行,为什么呢,因为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说难听一点就是一个和稀泥的理论,他把历代以来所有曾经出现过的理论全部想集中在一本书里,怎么可能呢?他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分清《医经》和《经方》两大体系的区别。

医经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指导的流派,研究人体脏腑经络骨骼等生理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治法,食疗养生法。而经方是以《伤寒论》为指导的方法,采用内服汤液为主的治疗方法,他研究的是人体内部结构与环境的。这两派是完全不同的,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思想的中医体系。自从金元时期的成无已用“经释论”也就是用《黄帝内经》解释经方的《伤寒论》以来,就造成了上千年的混乱,从此以后各代医家在这条路上不断人为地强调《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联系。他们在丰富的临床经验上空想出来一套理论,强行解释。比如说经络学说解释《伤寒论》六经,伤寒六经的经和经络学说的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理论。再到后来就开始各说各话,用无数个理由去证明一个错误的理论,谁都不服谁,谁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衍生出无数个学派,但真理就一个。如果大家都按这样一个混乱的理论去学中医,那就会慢慢培养出靠臆想、猜测的毛病。所以有些开明的医家说:从金元以来中医的水平是下降的。当然后世的时方派也有很多名医,在临床上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可苦了我们这些没有家族传承又想学中医的初学者。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者,按照现在院校教材体系去学中医,会走很多弯路,你去看现在每年这么多读了五六年的中医专业本科生,出来了不会看病,这就是主要问题。

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解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无论是医经派还是经方派,都认同辨证论治的。但两派的辩证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医经派是泛概念所谓的显像思维,因为他们的理念是以《黄帝内经》的脏象理论,五行学说来解释生理、医理的。比如说到肝脏的病,并不是实体的肝脏,而是泛指概念,虚的那个“肝”。其他四脏也是类同的。五行学说就更厉害了,完全脱离具象的实体,解剖的理论逻辑,而是一种抽象有哲学曾面的概念。那么初学者对人体认识认知很少,让他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要花很长时间,并且要有师父手把手扶你一路走来,过来这一段路才能真正理解,靠自学太难了,除非你的智商属于高等人群。这也是为什么师徒派很容易学出来的原因。 但经方的仲景学说完全不一样,《伤寒论》里的所用的病位,都是具体到解剖学位置,比如说心下、少腹、小腹、胸胁、咽中头顶,等等,都是指出具体位置的。所以仲景医学简单直观,直接可以对应,经得起考验的,我觉得,医经的理论是更先进的,是上古时期要结合道家修行作为辅助,但是现代失传了的内观的部分,你一个医家都无法内视了,所讲的道理会让其他人觉得很虚幻。觉得是臆想出来的,没有内视、内观的能力,那不就是臆想么?张仲景的医学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到病位病性病机的理论,是解剖位置的病位医圣所用的概念,都是具象的,根本不是什么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理论,

现代两位中医大家刘渡舟和胡希恕,就是这两派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一辈子研究《伤寒杂病论》但一个是采用医经的理论,说起理论一套一套的,非常适合教学,但在临床上比不了坚决用经方的胡希恕,刘渡舟先生在晚年也意识到这一点,晚年也开始朝方证对应去靠拢,可惜太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