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不可以改变决定,只是缺少理由而已

 思维观察员 2023-04-10 发布于广东

01.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这自古以来都是我们的文化习俗,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大臣,人人坚守,无一例外。

战国时期的魏国太子(魏嗣),对老爹魏惠王的下葬自然也是极为重视。

已经定好的下葬的日子,因为连日大雪纷飞,积雪没过了人腰,城里的道路难以通行,棺椁挪动起来也定是困难重重。

魏太子为了让老爹如期安葬,准备用木板压着积雪拼出一条路来送葬。

群臣劝说:这么大的雪还要送葬,必然会使百姓痛苦、国家开支增加,请求延期下葬。

魏太子:做儿子的如果因为百姓痛苦和国家开支大,就不如期安葬老爹,这是不符合道义的。

对于魏太子而言,坚持让老爹如期安葬,是他的道义:

只有如期安葬老爹,才符合为人子的道义

(若因为大雪)不能如期安葬老爹

------------

那么,我就是不符合道义的人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的形式,推理有效,结论成立——听着有道理。

对于群臣而言,请求将葬礼延期,则是另一番道理:君王应以百姓和社稷为重,个人尽孝(如期安葬先王)次之。

恶劣的天气下——

要么如期安葬,则百姓遭罪、国家受损

要么延期安葬,尊重百姓、利好于国家

君王不应该使百姓遭罪、国家受损

------------

所以,太子应该延期安葬先王

一个要如期,一个要延期,各有各的道理,听谁的?

02.

按理说,谁是老大就听谁的。现在魏太子就是新老大,得听他的。

但是,他既然做君主,就得为百姓和国家考虑,不能仅凭一己私利(义)而损伤大局。

所以,大臣们坚持劝说。第一次说了,被拒,那就摇人继续劝说。

他们找到了犀首公孙衍,公孙衍听了也没辙,于是他搬救兵,请了惠子。

惠子得知了缘由,就去宫殿拜见太子。寒暄过后,惠子讲起了故事——

过去周王季历埋在终南山脚下,结果地下水渗漏,侵蚀了他的坟墓,连棺材板都露了出来。

作为儿子的周文王得知了此事,按理本该及时葬回去,但他却感叹道:啊!我老爹一定是想再看看群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都露了出来。

于是,就把棺木挖了出来,在上面搭起了灵棚,使百姓都能看到。过了三天之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

惠子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与魏太子互斥的观点:

延期安葬也符合道义 vs 只有如期安葬才符合道义

通过先例说明,“延期”也可以符合道义。以此来冲击魏太子“只有如期”的执念。

接着,惠子拉回主题——

现今,先王的葬礼日期虽然已经定了,但是外面大雪纷飞、积雪深厚,此情形棺椁无法行走。

这是先王想要稍微停留的意愿,他想再来扶持一下他的国家,安抚一下他的百姓。所以,希望太子延期安葬。

惠子在这里将魏太子,“一旦决定延期安葬”可能带来的负面责任做了转移。

只要尊重老爹的意愿,就是符合道义的

老爹“要求”儿子延期安葬自己

------------

则,儿子延期安葬老爹就符合道义

经过惠子这么一讲,感觉就通了,“延期安葬老爹”也不是不可能。

03.

惠子趁热打铁,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讲这样做的利好,以及不这样做的弊端——

如果您同意另择吉日,这就是在践行和文王一样的大义啊!

否则,像这样的困难情况,您还执意如期安葬先王,就会有急于将先王下葬了事的嫌疑,也是把效法文王当做羞耻了吧?

惠子在这里应用的是一个“假两难”推理,看似有选择,实则只有一个:

如果延期安葬,践行文王大义合道义

如果如期安葬,急于了事不效法文王

或者延期,或者如期

------------

或者符合大义,或者不推崇道义

魏太子的目的,就是符合道义,以此树立忠孝道义的人设,日后好管理国家。

最初认为,“如期安葬”符合道义;但是现在这种特殊情形,“如期”成了不道义,反而“延期”成了道义的。

既然如此,那就“延期”吧。

魏太子认同惠子的说法,决定延期,再择吉日。

可见,好的劝说方式,不仅能避免负面影响,而且还能树立正面的形象,让一件事生出更多的积极意义。

#看故事理逻辑|推荐——

千万别动手,人家可能早就下好了套

要么挨打被欺负,要么跟着我当小弟

有能力干架了何必臣服,咱们合作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