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做事先做人?

 以仁通志 2023-04-10 发布于陕西
中国人想必都听过一句话“做事先做人”,少年时期我不理解这句话,也不赞成,觉得做人就是圆滑世故、讨好别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坚定的认为只要自己有本事,把事情做好,就不用把心思放在所谓的做人上边。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生活阅历,我发现自己对“做人”这个词存在偏见,也发现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带来的问题,这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做人?为何做事要先做人?

做事与做人的关系

中国人常说“做事先做人”,看起来做事与做人是两个事物,我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做事就是把一个事情完成了,跟人没什么关系。做人就是与人如何相处,跟做事没什么关系。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说“我对事不对人”,以此来证明他的公正客观,在我们的认知中,做事与做人是两码事,是可以分开看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把事和人完全分开看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天底下90%的事情都是在两个及以上的人之间完成的,以生活中的事情为例,你去买个早餐,这件事至少包含你和早餐店老板两个人;你去打车,这件事至少包含你和司机两个人。以工作中的事情为例,你做的大部分工作肯定与另一人相关,这个人可能是客户,可能是领导,可能是同事,可能是一家打印店的店员,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由此可见,只要你做事就会遇到人,只要遇到人你就会面临“如何处理你和他们的关系”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本文的主题,也就是如何做人。
当然了,天底下还有10%的事情可以由一个人独自完成,比如你去一片空地跑步,不用和人接触;你去看一本书,不用和人接触;你是能力很强的人,一个人就能做多个人才能搞定的事情,那样你也不用跟其他人接触。
本文要讨论的是生活中90%的事情,这些事情需要你和其他人共同完成。
做事为何先做人?
上文说到了做事与做人的关系,那么为何要把做人放在做事前边呢?简单来说就是:事情是由人做的,不把人解决好,事情就不会顺利。把人解决好了,事情就会顺利。
举两个名人的例子吧,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毛主席。
曾国藩三十岁前是个耿直青年,做事情只讲黑白对错,他不管参与这件事的人是谁。比如咸丰皇帝登基不久,想对天下人显示自己是个听得进谏言的明君,让大臣提意见,曾国藩心想“你让我提,那我就提呗”,一口气提了很多皇帝的缺点,有一种教皇帝做人的味道,气的皇帝想杀了他,后来虽然没死,心里对他有很大的意见。他与官场同僚相处也是如此,他认为是对的事情就要硬干,不给同僚留面子,他认为同僚们懒惰、不作为,结果人人都讨厌他,处处为难他,最后事情也办不成。后来曾国藩回家进行深刻反思,据说是读了老子的《道德经》,领悟了“知其雄,守其雌”的含义,要以柔克刚,他再次回到官场时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待人接物非常谦和,不再直指别人的缺点,时间长了,同僚们也就愿意和他相处,他想做的事情可以顺利进行了,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聚集了大批人才,成为清朝力挽狂澜的中兴之臣。
毛主席也是一样,他年轻时眼光长远,看问题深刻,想法大胆,属于掌握真理的少数派。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直接行动,给人不听命令的印象。他经常跟人争辩,要说服对方,但不注意方式方法,不知不觉伤了一些人的自尊,同志们虽然欣赏他的才能,但不愿意和他相处,他四十岁了还被排挤在核心权力之外。后来革命形势严峻,大家发现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又把他请回来,这时候他也开始反思,认为自己虽然掌握了真理,但也要学会团结同志,否则就会被排挤。如果同志们不理解他和支持他,他是做不成事情的。从此以后他改变了与人相处的方法,不仅善于团结同志,还善于争取敌人的支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领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这个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和毛主席两人年轻时都以黑白对错的标准去做事,不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正义和真理,又有足够的才能,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事情做好,结果受到周围人的排挤和阻碍,处处碰壁。年轻的他们可能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问题,觉得别人不懂得真理,不分黑白对错,但现实告诉他们要想做大事,依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行,这样就需要他们改变自己做人的方式,让别人愿意和自己相处,这样人们才会有心情听他们的想法,愿意和他们一起做事,最后才能把事情做成。
项羽和刘邦,做事与做人
有两个历史人物也可以说明做人与做事哪个更重要,这两人就是项羽和刘邦。在讲述之前我首先要说人无完人,项羽也好,刘邦也好,必然有他们的缺点,这里只讨论二人在做人和做事上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成败。
我年少时喜欢项羽,觉得他是英雄,出生贵族,做事光明磊落,爱憎分明,他是个军事方面的天才,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去看,他是个做事能力强的人,仗打的很漂亮,迅速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国家,成为了当时的霸主,但他做人方面有所不足,他喜欢猜疑别人,导致谋士范增离他而去。他舍不得给有功的人封赏,小家子气,导致有功之人内心抱怨,不再尽心尽力。
再看刘邦,他是沛县里的亭长,类似现在派出所的所长,说他是亭长,其实更像个游手好闲的无赖,他不种地,经常跟狐朋狗友一起吃喝玩乐,也打架,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去看,他是个做事能力差的人。但他有个特点,他的朋友里既有赶车的夏侯婴、杀猪的樊哙、丧事吹鼓手的周勃,也有县政府的官员,比如萧何和曹参,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去看,他很会做人。
会做事的项羽遇到了会做人的刘邦,结局是什么呢?结局就是项羽输了,刘邦赢了。我年少时看到这个结局很不满意,觉得刘邦这个无赖怎么可以赢了项羽这个英雄呢。后来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自己的阅历也增加了,知道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和重要性,对这个结局就能够接受了。
项羽本人做事能力强,但他没有能力团结其他会做事的人,他喜欢猜疑,又不愿意封赏有功之人,导致身边可用的人越来越少。刘邦做事能力一般,但他胸怀宽广,知人善任,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有功就赏。为了搞定一个人,他可以把金子当白菜一样用,很多人都愿意为他做事。

结语
为何做事先做人?因为90%的事情是由你和多个人共同完成的,你把人做好了,事情就顺利了。所谓做人,不是圆滑世故,也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用合理的方式处理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把关系理顺了,你与别人就会互相配合,事情就会有序进行并且做好。
换句话说,先做人再做事,把人做好是为了把事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