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诸葛亮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的很到位:他身上有3个缺点

 liuhuirong 2023-04-10 发布于湖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智者名叫诸葛亮,他聪明绝顶,被人们誉为“神机妙算”。

有一天,他受到了刘备主公的招揽,被委以重任,要帮助刘备匡复汉室,重振国家的荣光。诸葛亮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开始了他的漫漫征程。

他设计了“空城计”,以少胜多,战胜了敌军;他用“连环计”,离间了敌人,大获全胜;他巧妙运用“借刀杀人”,成功地解决了一位死对头。

但是,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大志向——匡复汉室。他苦心孤诣,倾尽全力,却总是不能如愿以偿。他设计的“北伐”计划,因为军粮不济而失败;他领导的“火烧连营”计划,因为天降暴雨而无功而返。

人们都在想,这位智者为什么总是不能实现他的目标呢?后来,一些历史学家和毛主席都指出了他的缺点——自负、固执、孤独。他总是独善其身,不愿听从他人的建议,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最后,他的主公刘备也去世了,他孤身一人,背负着失败的遗憾和无尽的悲伤,最终病倒而亡。他留下了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名言,成为历史中的传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天才,也有缺点和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与人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和理想。

人选失误:选人不得当的代价

毛主席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对于古代政治家的事迹也十分关注。其中,诸葛亮的智慧和贡献更是让他深感敬佩。然而,在他看来,《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描述过于理想化,偏离了历史的真实。于是,毛主席决定深入研究史书,为这位传奇人物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评价。

在毛主席的某次军事会议上,大家都在赞扬毛主席的用人眼光。毛主席却摇了摇头,表示自己还远远不如诸葛亮,更何况诸葛亮也会犯错。大家都想知道诸葛亮是如何用错人的,毛主席便讲起了一个故事。

毛主席说,诸葛亮曾驻守荆州,但随着刘备入川,他不得不跟随主公一同前往。诸葛亮原本想把荆州交给自己的得力部将张飞,但又担心张飞脾气暴躁,不宜统领全局,于是他把荆州交给了关羽。

关羽虽然勇猛,但却骄傲自大,不仅无法与东吴结盟,还和盟友孙权发生矛盾。最终,荆州失陷,关羽壮烈牺牲。毛主席认为,这场失败不仅意味着诸葛亮失去了荆州,更是他治理天下的希望化为乌有。

这时,会议室里另一位将领抛出了“马谡失街亭”的例子。毛主席也提到了这个历史事件,并称赞马谡“纸上谈兵”的才华,但他同时也指出,马谡并没有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因此,选人用人的失误也导致了这次失败。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在场的将领们深思,也让人们认识到,诸葛亮并非无懈可击的智者,他也会有选人用人上的疏漏。

“高傲自大”——毛主席评价诸葛亮

传说中的诸葛亮,被誉为三国时期的智者,他的聪明才智不仅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传说。然而,毛主席曾对他提出批评,指出他的一个缺点就是过于自信。

在蜀汉北伐时,诸葛亮为了扩大战事,派很多优秀的将领去了远处的战场,却让自己钟爱的马谡守卫了咽喉之地——街亭。如果当时由经验丰富、为人稳重的赵云或者魏延等人守卫这个位置,恐怕蜀汉就能够避免如此重大的失误。

当然,当时的许多人都知道马谡实力有限,应该换人守街亭。但是,诸葛亮却完全不听取别人的建议。他的刚愎自用,让大部分蜀汉的文臣武将都感到困惑,为他的决定提出过反对意见。

可惜的是,诸葛亮当时根本不肯听取他人的劝告。他的固执导致了咽喉之地的失守,导致了惨重的战败。此后,他更是忙着追究责任,而不是尽力挽回失败局面,这是一种极为分不清主次矛盾的表现。

正如毛主席所说,诸葛亮过于自信,导致他无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即使再聪明的人也需要谦虚和听取他人的建议。

曾经,毛主席在阅读《资治通鉴》时,看到了诸葛亮在北伐中失街亭的故事,也看到了他不亲自带兵的缺点。这让主席意识到,即便再聪明的谋士,也难以在战争中做到万无一失。

为了避免类似的失误再次发生,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军出征。他放弃了后方的掌控,投身于每一次战役之中。他坚信只有亲身体验战争,才能真正理解士兵的需求,才能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诸葛亮率军多次北伐,历经千辛万苦,却仍未能攻破敌方重镇。他身体逐渐疲惫,但坚持着不停地奔走,不停地思考。最终,在五丈原的战场上,他因病倒下,以英年早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重新评估,宜合不宜分:毛主席评价诸葛亮的统战思想

诸葛亮。他有一份远大的未来设想,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蜀国,统一天下。为此,他决定先占领荆州,然后向西进攻益州,最终一起抗击北方的曹魏。

这个计划听起来非常合理,但却犯了一个大错。诸葛亮把兵力分散到了荆州和益州,忽略了这两地之间的距离。结果,当关羽在荆州战败时,益州的援军根本赶不及赶来救援。这个错误不仅导致了蜀国的国力大损,还引发了刘备的复仇之战。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在北伐时,他再次分散兵力,结果让蜀国的兵力七零八落,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这一点引起了当时的领袖毛主席的不满。

毛主席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到了集中兵力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攥紧拳头打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想,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出决定性的一击。他的这种明智决策,让中国革命战争屡屡取得惊人的胜利,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

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智慧和错误的方方面面。在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如果我们能够聚焦于历史的意义,吸取失败的教训,那么我们就能够在未来的路上少走弯路,取得更多的成功。

毛主席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他们都有过成功的战绩,也有过失败的经历。但毛主席总是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不断完善自己的战略构想。而诸葛亮则因为分兵的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决策和选择,他们的后果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如何影响整个历史进程。只有当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认真思考历史的意义,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