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电影?

 嘟嘟7284 2023-04-10 发布于北京

亚罗米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Valerie a týden divu),1970年

如果将电影视作现实生活的出口,放映着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漆黑影院则是令人们沉睡入梦之所。荧幕中的幻境也许是让你不能自拔的美梦,抑或是擭住心神、使你恨不能下一秒就逃离的梦魇。作为“第一个与电影密切相关的文学和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与电影有什么关系?

似是而非

我相信人们将来一定能把梦和现实这两种状态分解成某种绝对的现实,或某种超现实……尽管这两种状态表面看起来是如此矛盾。”1924年,超现实主义运动伴随着一篇掷地有声的宣言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超现实主义者寻求不同对象与现实之间的秘密联系,即人类潜意识和有意识生活之间的“导线”。由此,超现实主义电影也随即应运而生。

路易斯·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An Andalusian Dog),1929年

被冠以相同名称的电影流派在艺术理念上大抵与绘画同出一源。“印象派”在电影中呈现为柔焦摄影和斑驳光;“表现主义”是由奇异的摄影机位与黑暗阴影构成的噩梦世界;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电影则充斥着荒谬的震撼图像与令人眼花缭乱的蒙太奇。

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机械芭蕾》(Ballet Mécanique),1923年

其中,由达达主义衍生而来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似乎与之难以区分。二者共享具有破坏性的批判精神,并反对美学上的形式主义。然而在似是而非的表象下,它们的内核实则大相径庭。

达达主义者高举反战、反政府、反理性以及反艺术的大旗,砸毁一切规则,以荒诞和幽默故意制造震惊、消灭意义的存在。对他们来说,“艺术”本身就值得商榷,不可能有规范的审美体验。与这份愤世嫉俗的消极相反,超现实主义者更在乎“重建”。他们专注于对潜意识与非理性的探索,将梦境作为现实的真实形式再现于创作中,并试图创造新的意义。

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间奏曲》(Entr'acte),1924年

此外,达达尤其强调媒介的存在,忽视美学及其对情感的诉诸,否定观众可能在电影中汲取的乐趣与享受,以便艺术家直观粗暴地输出自己的理念。由曼·雷执导的实验短片《别烦我》充斥着令人费解的怪异图像,流体机械运动的元素毫无章法地被罗列其中,使观众很难将其当成一场可以沉浸其中的幻梦。据传,当这部电影首次放映,现场的一名男子站起来抱怨影片让他头疼并伤害了他的眼睛,随即引发一场骚乱。

曼·雷《别烦我》(Emak-Bakia),1926年

而超现实主义者则希望隐藏媒介,引诱甚至操纵观众的感官体验,用“可视化的梦境”连接现实和想象。电影具有他们所珍视的一种诗意的传递特性,让观众沉浸在一个黑暗的、梦幻般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如同入睡后在大脑中一窜而过的阵阵图像流。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La coquille et le clergyman),1928年

由法国导演谢尔曼·杜拉克(Germain Dulac)执导的《贝壳与僧侣》被普遍视为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尽管诸多影评人对此标签仍犹豫不决。酒窖中被打碎的玻璃球等非现实意象体现出对性压抑的隐喻,影片不再是如达达主义电影般一堆无形且混乱的图像堆砌,反而具有自己的逻辑、情感和象征。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8年

另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一条安达鲁狗》由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与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创作。影片叙事在短短的17分钟里持续流动、变化,每个叙事片段如同梦的碎片,被男女主角之间令人不安的气氛串联起来。蚂蚁从手上的洞里钻出来等意象则充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隐喻,与前卫的剪辑方式相结合,使观众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而神秘。

路易斯·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1929年

而布努埃尔的长片处女作《黄金时代》则是二人的第二次合作成果。在保持强烈的超现实主义情绪的同时,这部电影较前作而言“更正视现实世界”,一个被彼时的教会与上流阶级体制反对、压制的爱情故事以完整的叙事呈现,被压抑的爱欲与从中滋长的暴力也皆隐于极具暗示性的怪诞图像片段之下。

路易斯·布努埃尔《黄金时代》(L'Age d’Or),1930年

视觉冲击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遇见电影,如同发现新大陆般喜不自禁。绘画难以将梦的飘渺与虚幻呈现得淋漓尽致,因其缺乏表现梦和无意识所特有的空间和时间特性。而柔焦、溶解、叠加、扭曲、图像的双重化以及慢动作等运镜与剪辑手法的出现,则使电影成为了最好的表达媒介。

亚米罗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1970年

其图像具有四个显而易见的特性:想象的、概念的、启示的和主观的。电影所呈现的是虚无、无意义的事实,角色通常不受道德或逻辑约束,并表现出人类在实际梦中所经历的被动和无能。

亚罗米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1970年

由捷克导演亚罗米尔·伊雷什(Jaromil Jires)执导的《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呈现了主角的奇幻梦境冒险。在影片中,日常生活转变为一个普通物体,变得陌生且不协调的世界,荒诞滑稽的情感叙事也模糊了现实与梦的边界。

亚罗米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1970年

除此之外,元素的夸张与混乱同样构成超现实主义电影对眼球的感官冲击,以图像引起强烈的物理/视觉恐怖,颠倒观众的感官知觉。因此,超现实主义者推崇恐怖电影,在荧屏上不自觉地释放充满梦幻力量和陌生感的元素。评论家JH Matthews曾写道:“超现实主义者将恐怖视为一种受欢迎和有益的情感,相信电影应该令人不安,而不是让人安心。

奥德里奇·利普斯基《快乐的结局》(Stastny konec),1967年

当代超现实主义电影推荐

随着超现实主义运动逐渐于历史舞台偃旗息鼓,电影却将其精神沿袭下来,并幻化于或浪漫,或诡谲,或严肃的各式题材中。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曾这样形容:“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1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费德里科·费里尼《8 1/2》,1963年

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曾在自传中表明自己对“意象”和“非理性”元素的钟爱,要么从图像中抽离出来,要么穿透、改造它们,“让一切都像变形虫一样”。《8 1/2》讲述了一名导演追寻电影梦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角超然漂浮在意大利的云层中,直到一根绳子缠住他的腿,把他拉回地球。“困惑吗?”费里尼似乎在问人们。

#2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群鸟》(The Birds),1963年

作为“荒诞主义”的虔诚信徒,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作品在气质上与路易斯·布努埃尔不乏相似之处。他将非理性作为幽默视觉效果的来源,并遵循梦的逻辑使用蒙太奇,营造出混乱的框架风格。电影《群鸟》讲述了一个小镇被鸟群攻击的故事,以“稀疏”的画面元素分布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呈现,鸟儿在毫无预警的情境下发动攻击,是影片非理性情节的精髓。

#3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让-吕克·戈达尔《狂人皮埃罗》(Pierrot le fou),1965年

“一个故事应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一定按这个顺序。”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与超现实主义者一样,认为商业电影一贯的叙事结构将电影束缚于陈词滥调中,蒙太奇则是他打破这一束缚的关键手段。

于1965年上映的《狂人皮埃罗》曾获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讲述了一对恋人的感情危机酿成的灾难。尽管影片由画外音提示章节编号,但随着章节的数字顺序在整部电影中变得越来越混乱,这种文学结构最终被颠覆了。这段疯狂旅程兼具公路电影、动作惊悚片、间谍片甚至音乐剧元素,被戈达尔称为“第一部彩色黑色电影”。

#4

英格玛·伯格曼

(Ernst Ingmar Bergman)

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

受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精神分析常常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探索的主题,并将生活中复杂且具深度的概念提炼成简单而优雅的意象。在第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影片《野草莓》中,一段心灵救赎之旅沿着记忆的小路于梦境碎片中展开。在由幻觉构成的场景中,他让故事主角对自己的潜意识进行审判,将观众带入噩梦世界。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Persona),1966年

电影《假面》则讲述了两名女主角的自我不断拉扯、挣扎以致最终易位的过程。遭受心理崩溃的著名舞台女演员伊丽莎白与其精神科护士阿尔玛在相处中逐渐交换人格,影片充斥着大量令人不安的蒙太奇,并在结尾呈现出巨大的怪异特写镜头——阿尔玛的半张脸与伊丽莎白的一半相结合。两个漂亮女人看起来极为相似,正是这种相似使由此产生的人面如此可怕,就像一场噩梦。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1966年

电影是梦的替代品,而电影院则是梦的殿堂。它从想象出发,通过错位现实的方式对想象说话。平凡的现实并不是全部,甚至稍显无聊与枯燥,而正是超现实的想象力为人们提供了其他东西——如超现实主义创始人之一、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所说的“疯狂的爱、自由和诗意”,使观众得以在荒谬中回味真实,在奇观中感受浪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