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明君唐太宗说:“名主之任⼈,如巧匠之制⽊。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曲直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任⼈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智愚勇慎兼⽽⽤之,故良将⽆弃才,名主⽆弃⼠。” 着眼于⼈的优点和长处,就能发现⼈才,⽤好⼈才,留住⼈才。当领导的,若求全责备,对下属总是横挑⿐⼦竖挑眼,在巨⼤的压抑之下,就会⼈⼼离散。⽽只有⽤其所长,各得其所,⼤家才能⼼情舒畅,团队效率⾃然会不断提⾼。 善⽤⼈短,贵在组合。善于⽤⼈之长,很多管理者能够做到,但善于⽤⼈之短,则既需要勇⽓⼜需要智慧。完美的理想⼈才是不存在的,⽤⼈的关键是包容、组合和互补,既会⽤⼈所长,⼜会⽤⼈所短。 所以,⾼明的领导者⽤⼈,总是遵循“贤者居上,能者居中,庸者居下,智者居侧”的原则,让各⾊⼈等互补共赢 毫无疑问,主席是杰出的领导者,其用人堪称艺术,在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成立的华东野战军中,让“贤者”陈毅居上,“能者”粟裕居中,其余各就其位,组建了优秀的华东领导团队。 ![]() 柒 |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在10月15日中央电报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实施合并、集中兵力作战的大方针被确定了下来,华东的前景出现了一缕曙光,于是陈毅和粟裕都开始憋一个大招。 但是由于此时敌人步步紧逼,华中根据地大面积沦陷,致使我军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当时我党在苏北,仅剩下了沭阳、涟水、盐城、阜宁四个县城,加之鲁南告急,而此前粟裕提出的西渡运河攻击宿迁、泗县,吸引敌人来援,在运动中歼敌的方案,暂时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 于是在10月18日,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商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准备集中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宿迁、沭阳两侧,待机歼灭东犯之敌。在上报中央的电报中,他们还表示,“我们已合署办公”,这一部署得到了中央的首肯。然而就在此时,敌情又发生了变化。 ![]() 在此前的10月13日,国军整编83师、65师及荣誉第2师(即后来的整编67师)已经从海安北上,攻击东台,东台保卫战已经打了好几天了。在粟裕部署之下,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采取运动防御,向敌人侧后突击,战斗从10月13日一直打到10月26日,坚持抵抗12个昼夜,歼敌3000余人,在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放弃东台城,主动撤离。这就是东台保卫战。 ![]() 10月19日,也就是陈毅、粟裕向中央报告,决定在宿迁、沭阳一带打一大仗的次日,张灵甫率领74师以及28师的192旅,一共四个旅、3万余人向涟水进犯。粟裕认为涟水非常重要,不容有失,于是和陈毅等人商议后,决定暂时搁置在宿迁、沭阳一带集结待机歼敌的计划,由粟裕亲自华中野战军主力1师(陶勇)、6师(王必成)、9纵(张震)及皮旅(皮定钧)连夜南下支援,保卫涟水城。 此时,守卫涟水的是华中野战军10纵(谢祥军)和淮南军区5旅(成钧),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我军虽然节节阻击,但未能抵挡住敌人,22日,74师渡过废黄河,抵达涟水城下,5旅奋起迎击,在废黄河大堤之上和敌人展开血战,敌人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之下,突破大堤(在苏北平原上,废黄河大堤就是当地的最高点,甚至高于涟水城),占领了我方阵地,并进行改造。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将阵地改造完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74师战术素养确实极高。 23日,敌人向涟水城发动攻击,战斗极为激烈,到黄昏时,部分敌军已经突破城防,进入到城内,和我军展开了巷战。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刻,王必成的6师一部及时赶到,我军士气大振,双方合力反击,将74师赶出了城。 ![]() 24日,我军展开反击,向废黄河大堤上的敌人发动进攻,这时,华中野战军10纵、1师、6师、皮旅全部赶到,从不同的位置同时向敌人发动进攻,当夜夺回大堤。 25日,张灵甫再次向涟水城发动总攻,又一次攻入城内,我军奋力反攻,击退敌人,敌军攻入城内的部队被全部歼灭。30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各部队发起反攻,28师第192旅大部被歼灭,74师亦开始溃退,张灵甫见势不妙,仓皇退回淮阴,涟水保卫战胜利结束。 涟水保卫战,粟裕亲自指挥,从10月19日一直打到11月1日,74师被歼灭6000人,28师192旅被歼灭3000余人,共计歼敌9000人以上,涟水县城得以保全。但我军伤亡也达6000人,而且我10纵司令员谢军祥也在战斗中牺牲。从双方伤亡比例来看,比较接近,粟裕认为这是一个消耗战。 但是,从战略层面来看,这一仗是我军在两淮失守后的第一个较大的胜利,极大的提升了我军士气,在稳定华中战局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华中分局、华中军区的领导机关转移起到了掩护作用,争取了时间。而涟水县城的保全,也给了我军更大的回旋余地,为今后打大仗创造了条件。 ![]() ![]() 这一仗还是粟裕和张灵甫的首次直接交锋,此前张灵甫何等骄狂,而这一仗实实在在的打伤了74师的元气。 张灵甫在给胡琏的信中哀叹:“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吾公以为如何?” 其实,张灵甫还是过于狂妄了,何须“年余”,仅仅6个月后,他和他的74师就在孟良崮灰飞烟灭,死无葬身之地了。 ![]() 捌 | 十一次大胜仗就在涟水保卫战胜利之际,山东继续告急,无奈之下,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等人商议,决定由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第8师(何以祥)回鲁南,留下二纵、7师配合华中野战军作战。于是,从10月18日开始合署办公的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指挥部,再次分离。 在率领8师北上后,陈毅心中仍然有疑虑,担心兵力不足。10月30日,他和张云逸、黎玉致电中央军委,表示“整个华中局势,计胶济线、淮北、鲁南、苏中四个战场,目前不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彻底解决一面,战局难以改变。仍主张全力解决鲁南、鲁中之敌为主。” ![]() 这个电报是啥意思呢?其实还是两淮失守后山东、华中之间争论的那个问题,就是兵力到底应该往哪边集中。此前由于陈毅的左右摇摆不定,而被主席严辞批评,使得他不得不做出了“回鲁南的打算已暂缓”、决心在淮海打仗的表态,但思想认识并未完全转变,在山东张云逸、黎玉等人的劝说之下,又要求放弃苏中、苏北,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所有力量投入到山东进行作战。 陈毅和张云逸、黎玉等人的这个观点,主要错误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在华东地区,当时敌人重兵进攻的区域是苏北,而非山东。如果放弃苏北苏中,全军入鲁,那敌人在占领苏北、苏中后,必然也是跟随进入山东,如此一来,山东的局势未必会有好转。因此在10月14日主席严厉批评陈毅的电报中有“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地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的质问。当时面对中央的批评,陈毅改变了自己的意见,但现在却又一次提了出来。 对陈毅等人的这个态度,当天(10月30日)中央再次回电,谆谆劝告:“你们有十五个团在手,如果歼灭其两个旅,即可停止其进攻。你们主要精神应靠打得好,不要靠兵多。……有十几个团在手,只要打得好,可使深入鲁南之敌彻底被打败。” 发了这份电报后,主席对此仍然不放心,在第二天又发了份电报,给陈毅、张云逸、黎玉、粟裕、谭震林等人,在电报中主席明确指出,敌人的战略目标是“欲调动我苏北主力北援(调虎离山),以便先解决苏北,然后以苏北、苏中主力(十二个旅以上)进攻山东,我们切不可上当”。连“切不可上当”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可见在主席心中,陈毅要求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全军入鲁的做法,根本就是中了敌人调虎离山之计,看了中央的这封电报,陈毅这才熄了要华中野战军入鲁的心思。 ![]() 于是,在涟水保卫战胜利之后,华中野战军进入了休整阶段,而陈毅率8师在鲁南,连续进行作战。 此前,10月27日在鲁南的山东野战军1纵(叶飞)在鲁南军区第10师的协同下,在峄县以东的傅山口包围敌整编第77师,28日,77师在敌整编26师的驰援之下突围溃逃。此战共歼灭敌人2000余人。 ![]() ![]() 在陈毅率8师回到鲁南之后,决定发起台(儿庄)枣(庄)路反击战,11月10日夜,山东野战军1纵、8师、鲁南军区10师向敌整编77师、26师发动攻击,山东野战军10师向敌整编敌51师发动进攻。但是战斗并不是很顺利,8师包围了敌77师的两个团,敌人依靠数个村庄据守,我军一个团包围一个村庄,但兵力不占优势,形成了对峙。 这时敌26师来救援,由1纵叶飞负责阻击,26师配属有第一快速反应纵队,也就是坦克部队,我军既缺乏打坦克的装备,也缺乏打坦克的经验,只能看着敌坦克在战场上纵横驰奔,无法阻挡,我军负责阻击的1纵2旅4团遭受到了极大伤亡。战后敌26师师长马励武到战场查看,他回忆说“新四军叶飞将军所部死伤千余人”,连马励武自己都感到“目击心伤,惨不忍睹”,赶紧叫人掩埋。 ![]() 马励武 当天夜里,陈毅叫叶飞、何以祥等人到指挥部开会,商量对策,何以祥提出,请叶飞支援他一个旅,并指名要1旅,否则8师的兵力不占优势,无法消灭所包围的两个团。但叶飞也很为难,他说在白天的战斗中,2旅阻击敌快速反应纵队,伤亡惨重。这时如果调1旅去支援8师,就没有把握抵挡住26师和快反纵队的冲击。陈毅听着双方的陈述,一根一根地抽着香烟,紧皱眉头,一声不吭,直到深夜1点以后,一甩烟头,说了声“只好不打这一仗了”。于是山东野战军撤围而走。 这一场台枣路反击战,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900余人。 在苏北方面,华中野战军在休整了10余天之后,又找到了新的战机。11月17日,国民党第7军第171、172师沿淮阴至沭阳的淮沭公路向北进犯,粟裕部署华中野战军第6师、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实施反击,战斗至20日,国军溃退,华中野战军占领宋集。与此同时,为配合6师的作战,华中野战军1师向淮安以东的国军发动攻击,至11月24日,收复淮安、马厂以东地区,进逼淮安东郊,国民党军退守两淮。此次淮沭路反击战,共歼灭敌人4000余人。 ![]() 11月27日,敌整编65师、83师向盐城进犯,粟裕再次亲临前线进行指挥,在战役中,守卫盐城的华中野战军7纵顽强阻击,同时1师、13旅(皮旅)、10纵急速驰援,战斗至12月7日,我军全面反击,国军仓皇溃退,盐南反击战胜利结束,本次战役共歼灭敌人6000余人。 盐南反击战胜利之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盐城前线之捷》的评论文章,说“这是五个月来粟裕将军所部的第十一次大胜仗,这十一次大胜仗歼灭蒋军足足有9万人,苏皖军民光荣的自卫战绩,最生动的证明了蒋军的必败。” 这里顺便说一句,解放前的《解放日报》是我党中央的机关报,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日报》,和今天上海的《解放日报》不是一回事。这篇文章中说的“十一次大胜仗”,指的就是七战七捷,加上东台保卫战、涟水保卫战、淮沭路反击战、盐南反击战。 自两淮失陷后,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在苏北地区连续作战,再次连战连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