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沂蒙晚报专版:以坛为墙 见证实用到审美情趣的迁易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3-04-11 发布于山东

《沂蒙晚报》“沂河”专版4月10日刊登,全文如下:

沂水村居民房的墙体,常见的有土打墙、土墼墙、石头墙、砖墙,还有用多种材料混合修建的墙。比如杨庄镇小院村一户居民家的院墙,就是以石头为基础、石头加空心水泥砖抱把,墙体结构的主要材料下半截是土打墙,依次往上是土墼、空心砖掺杂红砖垒砌,可谓是各种建筑材料的“大杂烩”。现在看来,这种院墙很有标本意义。

如此琳琅满目的墙体中,一种主要用坛建成的墙,因其比较小众而不为人所辨识。所以也就有了很强的地域代表性,那就是高桥镇大瓮山村的坛墙。

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记载:“瓮山,县北五十里,东麓抵沭水右岸,西麓即朱龙河左岸。”这座山的表层岩石结构一层压一层,排列较整齐,像犁地的垡头一样,故又名犁山。该山地处沂沭断裂带上,产有丰厚的断层泥,是烧制瓮、坛、罐、盆等窑器的优良材料,故又称瓮山。因靠近此山,有两个村分别名为大瓮山村、小瓮山村。其中小瓮山村已经拆迁改造,建成新标准社区。

随着新农村建设,大瓮山村村貌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许多老宅院被翻修一新,但逡巡在那些小巷窄胡同中,还能不时可见用坛坛罐罐建成的墙。即便墙体不是用坛罐建成的,墙头上往往也顶着一层层瓮片挡风避雨。

用来筑墙的坛罐,都是些烧窑产生的残次品,鼓肚的,凹瘪的,歪嘴的,破口的……应有尽有。本来是没有用处,弃之可惜如“鸡肋”一般的存在,最大的用处多用于填了村中的坑洼,但村民发现用这些残次品作为建筑材料,能省下不少土料及工时。一堵面积不大的墙体,用二三十个坛罐就能垒成。

这种坛墙一般是干碴而成,坛与坛之间透着“人”字形的缝隙,里外透光见人,但当地民风质朴,这种墙多了也就见怪不怪。所以墙外行人脚步,墙里饭菜飘香,行人和住户都能“耳闻目睹”。亲近的庄亲还能隔着墙聊上几句,甚至会真的应下真诚的邀请,推开院门进来盘桓半日。

曾经,烧制陶瓮是大瓮山村的主要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仅此一项的产值就达三十多万元。当时村内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陶烧窑,每窑一次能烧制一千件左右的陶器。成品大多在本地销售,多用于日常生产生活。

另外,两村还烧制大肚小口的坛,主要销往沿海地区。渔民用这样的坛来做浮漂之用,主要用于捕捞黄鲫子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粗笨不便的陶制日用品逐渐被金属、塑料等材质的器物取代,加之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大瓮山村已有二十多年不再以此为业。据小瓮山村的李师傅介绍,这种坛还是自己的本家发明的,说起来满是不舍。年近七十的他还固执地坚持着这门手艺,他会根据顾客的需求,烧一些描纹刻花的窑货。专攻花缶陶艺的高女士也业此良久,专程找李师傅学习传统制陶技艺,用于制作朴拙、乡土气息浓郁的茶具,让人爱不释手。

小瓮山旧村形貌业已无迹可寻,当地制陶也已成为历史;大瓮山村沿着交通要道发展了板材、机修、制造等产业。原本废物利用中体现节俭理念的歪坛斜罐等没正形的器物,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反倒成了一处新奇的“景观”,让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得以一睹这些可铭记村史的鲜活见证,兴起探幽怀古之意,抚思绪万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