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燕南:《大学衍义补》的撰述特点和思想分析|真德秀|儒家

 chapter9 2023-04-11 发布于四川

 《大学衍义补》163卷 ‚明丘濬撰 ‚是 明代重要的著作之一 ‚从其完成奏上之日起至清末 ‚一直是皇廷经筵进讲的必读著作。 丘濬字仲深 ‚号琼台 ‚广东琼州府 (今海 南) 琼 山 县 人 ‚生 于 永 乐 十 八 年 (1420 年) 。丘 幼 孤 贫 ‚ 以 力 学 拔 正 统 九 年 (14年) 乡贡第一 ‚卒业太学。景泰五年 (1454年) 猎取清华 ‚选翰林庶吉士。先后历仕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 ‚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兼太子太保。弘治八年 (1495年) 卒于职 ‚年 75‚特进太傅左柱国 ‚谥文庄。丘濬一生显赫政绩不多 ‚ 对于当时政局和社会的影响 ‚主要来自他的著作。

一、《大学衍义补》 的编纂

原作为《礼记》 中一篇的《大学》‚ 自晚唐韩愈特别引出后 ‚ 日益受到儒家学者的 重视。到了宋代以后 ‚与《中庸》、《论语》、 《孟子》合称“四书”‚被士子奉为“初学入德之门” 的教科书之一。《大学》首章提出 的“《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 止于至善” 的所谓“三纲领”‚及格物、致 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所谓 “ 八条目”‚是理学家讲求伦理、 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对宋代以后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哲学思想等 ‚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是当时 “ 为学、为教、为治之 道” 的基本依据。

由于《大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 宋代以来很多学者都对它进行过义疏和阐释 ‚至南宋末年 ‚真德秀更推广其义撰述了 《大学衍义》‚“皆征引经训 ‚参证史事 ‚旁 采先儒之论 ‚以明法戒 ‚而各以己意发明 之。大 旨在于正君心、肃 宫 闱、抑权幸” 等 ‚受到统治阶级及士大夫的普遍重视。 据《明史·宋濂传》载:初 ‚明太祖朱元璋 “尝问以帝王之学 ‚何书为要。濂举《大学 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之两庑壁。顷之御 西庑 ‚诸大臣皆在 ‚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 ‚命濂讲析”。此后 ‚《大学衍 义》就一直是明代诸帝经筵讲学的主要教材之一。

丘濬撰述《大学衍义补》的起因 ‚是感慨真德秀对《大学》所衍之义的不足:“观 《衍义》之要 ‚尚遗治平之二条”‚所论“止 于格致、诚正、修齐 ‚而阙治国、平天下之 事”。这使丘濬“每当翻阅时 ‚辄起编之 念”‚于是“为酌古道而施之于今政 ‚衍先 儒之余义 ‚补圣治之极功”‚“因其所余而推 广之 ‚补其略以成其全”。可见 ‚在真氏 原书“体” 的基础上补充“用” 的内容 ‚是 丘濬编撰《大学衍义补》 的 目的。真德秀 《大学衍义》原书只有43卷 ‚而经丘增补 的《大学衍义补》‚加上附于卷首的“审几微” 三卷 ‚则全书多达 163卷 ‚远远超过了 真氏之书。

二、《大学衍义补》 的逻辑层次及思想

《大学衍义补》的内容 ‚按丘濬《自序》 的话说 ‚是“窃仿真氏所衍之义 ‚而于齐家 之下 ‚又补以治国、平天下之要 ‚其为目 ‚ 凡十有二个”‚曰:正朝廷、正百官、固邦 本、制国用、明礼乐、秩祭祀、崇教化、备 规制、慎刑宪、严武备、驭夷狄、成功化等 十二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 ‚围绕着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丘濬由内及外 ‚逐层地展现了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及解决之途。

(一) 以人为核心的思想

“正朝廷”、“正百官” 及“ 固邦本”‚是 《大学衍义补》所述“ 治国平天下之要” 的 前三目内容 ‚讨论的分别为君、臣、民三方 面的问题。丘在《大学衍义补序》 中说:

臣惟《大学》一书 ‚儒者全体大用 之学也。原于一人之心 ‚该夫万事之 理 ‚而关系乎亿兆人民之生 ‚其本乎身 也 ‚其则在乎家也 ‚其功用极于天下之 大也。

因此 ‚丘濬将“正朝廷” 立为治国平天下第 一 目 ‚从逻辑上把君主的道德品质、才能素 质视为“关系乎亿兆人民之生”‚影响政治兴衰的第一要素。但是毕竟丘濬论述的是治 国平天下的问题 ‚且有关问题真德秀《大学 衍义》 已有所讨论 ‚这就决定了丘濬在正君 心的前提下 ‚更多的是关注具体的实践问题。在《大学衍义补序》 中 ‚丘濬曾谈到他 的编撰旨趣说:

臣尝读真氏之《序》有曰 ‚为人君 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 以不知《大学》。而继之以为人君不知 《大学》‚无以清出治之原;为 臣不知 《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是盖就其本 题而言尔。 若即其功用而究竟之 ‚君臣 所当知者 ‚则 固有在也 …… 故臣之此 编 ‚始而学之 ‚则为格物致知之方 ‚终 而行之 ‚为治国平天下之要。 宫阙高 深 ‚不出殿廷而得以知夫邑里边鄙之情 状; 草泽幽遐 ‚不履城 ‚而得以知朝廷官府之政务。 非独举其要 ‚资 出治 者 ‚以御世抚民之具 ‚亦所以明其义 ‚ 广正君者 ‚以辅是戒泽民之术……惟其 所用者何? 前书主于理 ‚而此则主于事 …… 臣之此编 ‚较之前书 ‚文虽不类 ‚ 意则 贯通。 第 文 兼 雅、俗 ‚事 兼儒、 吏 ‚其意盖主于众人易晓 ‚而今 日可 行。

所以丘濬在“总论朝廷之政” 下 ‚依次论述 了“正纲纪之常”、“定名分之等”、“公赏罚之施”、“谨号令之颁” 及“ 广陈言之路” 等具体的事务 ‚依次讨论了人君的为治之道和为治之方 ‚来补充真氏《大学衍义》对具体政治实践讨论的缺失 ‚这实际反映了丘濬在 真德秀对历史兴衰、政治治平问题认识上的 进步 ‚即仅仅从道德的角度去正君心是远远 不够的 ‚还必须 “ 得以知朝廷官府、知政务”‚“事兼儒吏”‚才能有效地达到平治天 下的目的。

所谓 “ 正百官”‚包括 “ 总论任官之 道”、“定职官之品”、“颁爵禄之制”、“敬大 臣之礼”、“简侍从之臣”、“重台谏之任”、 “ 清入仕之路”、“公铨选之法”、“严考课之 法”、“崇推荐之道”、“戒滥用之失” 等 ‚主 旨仍不外是为君主论述平治国家天下之道。 但是丘濬认为平治国家天下 ‚“ 在于用人 ‚ 用人之道 ‚在于任官”。即用人问题是任官的核心 ‚其贤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治乱兴 衰。丘濬论道:

臣按:蔡沈调庶官治乱之原 ‚盖以 为治乱皆本于此也。夫人君用人以图 治 ‚惟其贤能而用之 ‚则国家之治原于 此矣。 苟舍其贤能者 ‚惟己之所亲爱者 是用 ‚虽又可恶之德不问也 ‚如此则列 之五等布之庶位者 ‚皆不仁不义之人 ‚ 无礼无智之士 ‚天下岂有不乱者哉。

这样丘濬便从历史兴衰、国家治平的高度 ‚ 对用人任官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重要意义予 以了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衍义补》“固邦本” 一 目及其重民本的政治思想。“本” 者 ‚根 也、基也。丘濬虽将有关“民” 的论述 ‚置 于“正朝廷” 和“正百官” 之后 ‚实际是将 “民” 视为“ 治国平天下” 的根本。丘濬发 挥《易 ·泰 ·象》“天地交 ‚泰。后以财成天 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 的观 点 ‚认为“天地交而阴阳和万物遂”‚高高 在上的君主 ‚必须注意下民之生 ‚“下之情 通乎上 ‚亦犹地之气通乎天 ‚此世道所以为 泰也”。丘濬还发挥《易 ·剥 ·象》“山附于 地 ‚剥。上以厚下安宅” 的经说道:“山高 出于地 ‚而反附著于地 ‚犹君居民之上而反 依附于民者。何也?盖君之所以为君者 ‚以 其有民也。君而无民 ‚则君何所依以为君 哉?” 强调君主对于生民的依赖。丘濬激赏 《尚书 ·五子之歌》“民可近 ‚不可下 ‚民为 邦本 ‚本固邦宁” 的经训 ‚认为:“民惟邦 本 ‚本固邦宁之言 ‚万世人君所当书于座 隅 ‚以铭心刻骨也。”

如何才能安民而固邦本?丘濬认为首先 就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要求 ‚认为君主 “诚能省刑罚薄税敛 ‚不穷兵以黩武 ‚不营 作以劳人 ‚则民咸有乐生之愿 ‚而无轻死之 心。祸乱不作 ‚而君位永安 ‚国祚无穷矣”。 也正是注意到“使天下之民无间 ‚丰凶皆得 饱食 暖衣 以仰事俯育” 等 民 生 问题 的 重 要 ‚ 所以丘濬在 “ 总论固本之道” 之下 ‚ 具体讨论了“蕃民之生”、“制民之产”、“重 民之事”、“宽民之力”‚“愍民之穷”、“恤民 之患”、“除民之害”、“择民之长”、“分民之 牧” 和“ 询民之瘼” 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问 题 ‚详细地讨论它们对固邦本的意义。

可以看出 ‚《大学衍义补》“正朝廷”、 “正百官” 和“ 固邦本” 三目 ‚是分别就君、 臣、民不同社会主体在治理国家中的不同意 义进行的讨论。在丘濬的观念中 ‚三者之中 君主是关键 ‚这不仅是因为君主的个人道德 品质对此具有直接影响 ‚而且一切朝政也都 由此导出。民是邦国的根本 ‚民敝则国衰 ‚ 民安则国治。因此正朝廷也好 ‚正百官也 好 ‚其根本落实之处是安民、富民。这些既 是丘濬所谓“ 治国平天下之要” 的最重要的 内容 ‚也是《大学衍义补》一切论述的逻辑 起点。

(二) 肯定人对财产追求的合理性 ‚强调富民为本的经济思想

《大学衍义补》很重视对国家经济问题 的讨论 ‚全书 163卷中 ‚有多达 2卷的内 容涉及经济问题 ‚不仅列有“制国用” 专目 来谈论国家的经济问题 ‚而且在《固邦本》 一 目中也大量涉及到经济问题。可以说《大 学衍义补》中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述 ‚是该书 中最有思想价值的部分。从《大学衍义补》 节目的设置层次看 ‚丘濬于“正朝廷”、“正 百官” 及“ 固邦本” 即君、臣、民三大问题 之后 ‚首先讨论国家的经济问题 ‚把经济问 题作为治国平天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就充 分反映出“以经济自负” 的丘濬对于社会的 正确认识 ‚反映出其实学思想的特点 ‚以及 《大学衍义补》逻辑层次间经济思想与政治 思想的密切联系。

作为明代实学思潮的思想先驱 ‚丘濬在 《大学衍义补》论述体系的逻辑中 ‚突出地 强调“富国先富民” 的思想。他在《制国用 ·总论理财之道》中论道:

《易》 曰: 何以聚人? 曰财。 财出于地而用于人。 人之所以为人 ‚资财以 生 ‚不可一 日无焉者也。 所谓财者 ‚谷与货而已。 谷所以资民食 ‚货所以资民 用。 有食有用 ‚则民有以为生养之具 ‚ 而聚居托处以相安矣。 《洪范》八政 ‚ 以食与货为首者此也。 大禹所谓“懋迁 有无化居” 此六言者 ‚万世理财之法 ‚ 皆出于此。 然其所以徙有于无 ‚变化其 所居积者 ‚乃为民粒食之故耳。 是其 所以理财者 ‚乃为民而理 ‚理民之财 尔 ‚ 岂后世敛民之食用 ‚以贮于官而为 君用度者哉! 古者藏富于民。 民财既 理 ‚则人君之用度无不足者。 是故 ‚善 于富国者 ‚必先理民之财 ‚而为国理财 者次之。

从丘这段论述可以看出:第一 ‚丘濬是将物质财富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认 为人类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 ‚具有正当性与 合理性 ‚即“人之所以为人 ‚资财以生 ‚不 可一 日无焉者”。对于“ 财者 ‚人之所同欲 也”‚且“人心好利 ‚无有纪极”。这种肯定 自然人性的思想 ‚对于《大学衍义补》思想 体系的形成 ‚具有积极意义。第二 ‚丘濬在 承认人类对于财富追求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基础上 ‚提出 “ 善于富国者 ‚必先理民之 财 ‚而为国理财者次之”‚即将理民之财置 于理国之财之上的思想。这种思想 ‚实际也 是丘濬“ 固邦本” 的论述里所表现的以民为 本的政治思想在经济问题认识中的体现。而 丘濬对“理国财” 和“理民财” 的区分及探 讨 ‚在一定意义上也表明他对国家财政和社 会经济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化 ‚即发展社会经 济是增加国家财富的根本 ‚社会经济发展是 国家富强的前提。

如何理民财发展社会经济呢?丘濬认为 首先是放手让私人进行获得财富的活动 ‚不 要拘泥任何过去的程式、教条和制度 ‚国家 不要做任何束缚或妨碍私人经济活动的事 情 ‚任其自然 ‚实事求是。 如在讨论国家农 业政策时 ‚他一再表示反对一些道学家要求 通过国家的职能 ‚强行恢复井田制的痴想 ‚ 丘濬认为:

所谓生生之具 ‚稼穑、树艺、畜牧 三者而已……是以三代盛时 ‚皆设官以 颁其职事 ‚经其土地 ‚辨其田里 ‚无非 为是三者而已。后世听民自为 ‚而官未 尝一问及焉 ‚能不扰之足矣 ‚况为之经 制如此其详明哉! 明主有志于三代之隆 者 ‚不必泥古以求复井田 ‚但能留意于 斯民而稍为之制 ‚凡有征求营造不至妨 害于斯三者 ‚则不复古制而已得古人之 意矣。

并于多处从历史的发展、人口的增殖及地理形势的局限等方面 ‚论证强行恢复井田制的 不可行性 ‚认为古代的井田制度废除以后 ‚ “田不在官而在民”‚历史的发展早已使土地 的私有制成为了不可更改的事实 ‚因此对于土地制度的问题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听 民自便”‚只要“凡有征求营造不至妨害于” 稼穑、树艺、畜牧等主要社会经济活动 ‚就 能“ 不复古制而已得古人之意矣”。表明丘濬对经济问题认识的现实主义态度。

从社会现实出发 ‚探讨国民经济问题 ‚ 是《大学衍义补》“制国用” 问题的显著特 点。正是在淡化不切实际的道德理想主义 ‚ 注重现实具体的经济问题的思想指导下 ‚ 《大学衍义补》在 “总论理财之道” 之后 ‚ 以“贡赋之常”、“经制之义”、“市籴之令”、 “铜楮之弊”、“山泽之利”、“ 征榷之令”、 “傅算之籍”、“ 鬻算之失”、“ 漕挽之宜”、 “屯营之田” 等目 ‚广泛论述了赋税、商业、 货币、漕运等具体的现实经济问题。

(三) 强调纲常教化的文化思想、注重发挥国家统治职能的政治思想

继突出人、重经济之后 ‚丘濬又从文 教、武备两个方面探讨了“ 治国平天下” 的 问题 ‚将之视为“ 治国平天下” 之要的第三 个方面。其中有关文教方面 ‚厘分了“明礼 乐”、“秩祭祀”、“崇教化”、“备规制” 四 目;武备方面 ‚厘分了“ 慎刑宪”、“严武 备”、“驭夷狄” 三目 ‚分别阐述了其在纲常 教化、刑法、军事防务等有关国家统治职能 的文化、政治思想。

历史地看 ‚注重纲常教化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一直是儒家社会政治的重要思想 ‚ 把它视为社会安定、国家治平的决定因素之 一。事实上 ‚纲常教化也确实是观察历史兴 衰的重要标志:礼备乐和、纲常不紊 ‚历史 的表现则是治 ‚是盛;相反 ‚礼崩乐坏 ‚纲 常僭越不常 ‚历史的表现则是乱 ‚是衰。所 以探讨与总结历史上纲常教化的状况 ‚也一 直是历代政治家、史学家探讨和总结的重要 内容之一。作为深受程朱理学浸润 ‚曾经撰 述有《家礼仪节》 的丘濬 ‚这种思想倾向 ‚ 同样十分突出 ‚将“礼乐” 视为“人君为治 之大本”‚认为“ 自古善观人国者 ‚惟于其 礼乐观之 ‚而于政刑则略焉。此无他 ‚求其 本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⑦ 。也正是在 这样思想认识的指导下 ‚丘濬用了大量的篇 幅讨论礼乐秩序、纲常教化的问题 ‚论述维 护礼乐秩序、纲常教化对于历史兴衰和国家 治平的重要意义。其中虽然未能像前几个问 题那样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但是将社会教化作为关系整个国家兴衰治平体系中逻 辑的一环 ‚置于经济问题之下予以讨论 ‚便 具有了政治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明礼乐”、“秩祭祀”、“崇教化”、“备规制” 四目是封建国家文化教化职能的重要内容 ‚那么“慎刑宪”、“严武备”、 “驭夷狄” 则是封建国家的重要统治职能。

中国古代历来有兵刑一也 ‚大刑用兵的观 念 ‚而事实上 ‚二者在逻辑上也确实具有一 致性 ‚都是保证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工具 ‚ 体现国家对内镇压 ‚对外扩张或维护统治区 域安定的重要职能。

在“慎刑宪” 中 ‚丘濬则比较了秦刑政 之苛和汉刑政之宽对治平兴衰的影响 ‚主张 慎用“刑”。在“严武备” 一 目中 ‚丘濬认 为“ 自古帝王虽以文德为治 ‚而所以济其文 而使之久安长治者 ‚未尝补资于武事焉”‚ 所以国家必须“ 常以武备于文教并行 ‚先事 为之而为之备 ‚无事而为之防”‚才能“遏 祸乱于将萌 ‚卫治安于长久”。再者 ‚从 中国历史上看 ‚一直存在着来自北方民族的 军事压力。因此所谓“严武备”‚很关键的 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北方的民族关系问题。这对于刚刚经历过 “ 土木堡之变” 和 “北京之围” 的丘濬来说 ‚尤其具有切肤之 感 ‚所以《大学衍义补》在 “ 严武备” 之 下 ‚提出“驭夷狄” 一 目。其中虽表现出极 端的大汉族主义 ‚但是在当时特定的情况 下 ‚丘濬的这些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 ‚《大学衍义补》提出的十二个方面 ‚分别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 个层次的问题。其中以政治为国家治平问题 的核心 ‚经济为国家治平的基础 ‚文化和军 事是维护国家治平的手段 ‚不论是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来考察 ‚都形成其自身的完整的逻辑体系。而这个逻辑体系的出发点与归依点 ‚则都是丘濬对历史与现实的观察、分析与理解。

三“审几微”:防范于未然的思想

除上述十二个方面之外 ‚丘濬又针对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所推衍的《大学》正诚修齐等前几目 ‚补撰了“ 审几微” 三卷 ‚置 于全书之首 ‚ 自称全书之“ 大要 ‚则尤在于 审察其几微之先焉”‚阐述了他有关防范于未然的思想。

“ 审几微” 是《大学衍义补》前三卷论述的内容 ‚ 目的是补充真德秀《大学衍义》 中诚意正心之要不足的部分。对此丘濬解释 增补的原因说:

臣按: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于 诚意正心之要 ‚立为二目 ‚曰崇敬畏 ‚ 曰戒逸欲 ‚其于诚意正心之事 ‚盖云备 矣。然臣读朱熹“诚意” 章解 ‚窃有见 于审几微之言。盖天下之理二 ‚善与恶 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 ‚然恶者人欲之 邪秽。所谓崇敬畏者 ‚存天理之谓也; 戒逸欲者 ‚遏人欲之谓也。然用功于事 为之著 ‚不若审察于几微之初 ‚尤易为 力焉。臣不揆愚陋 ‚窃原朱氏之意 ‚补 “ 审几微” 一节于二 目之后 ‚极知僭逾 无所逃罪 ‚然将一得之愚 ‚或有可取 ‚ 谨诸书之言有及于几微者左右。

说明这部分虽然不在所补“ 治国平天下” 的 范围之内 ‚但是这部分在全书的思想体系当 中 ‚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这部分内 容充分反映了丘濬对于事物发展的深刻理解 和忧患意识。

按所谓 “ 几” 是指事物变化的征兆。 《易 ·系辞下》称:“几者 ‚动只微 ‚吉 (凶) 之先见者也。” 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动都会先有微小的征兆显现出来 ‚人们可以依据这些 微小的征兆 ‚来预测事物发展的吉凶变化。 对此 ‚唐代的孔颖达则又作进一步疏解说: “几 者 ‚离 无 入 有 ‚是 有 之 初 微”。认 为 “几” 是事物将变未变的状态。故知 “ 几” 就能“兴行其事”‚“成天下知事物”。即由 “ 知微” 而达到“知彰”;由把握事物发展的 微妙变化 ‚而在历史运动的过程中赢得主 动。所以《易 ·系辞》说:“知几 ‚其神乎!”

入宋 ‚理学兴起 ‚伦理道德问题在思想讨论 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而所谓的 “ 几”‚ 也逐渐从讨论事物发展变化的范畴 ‚被引申 为人的行为动机的伦理范畴。例如大儒周敦 颐说:“诚 ‚无为;几 ‚善恶。” 认为诚是本 性处于无为虚静状态 ‚一念发动 ‚便有了善 恶之萌。从动机是否纯正 ‚说明行为的善恶 之分。《大学衍义补》提出的“ 审几微”‚其 实正是包含了以上两方面的内容 ‚即在推演 “几” 范围之伦理意义于 “谨理欲之初分” 的同时 ‚又将原始意义的“几” 范畴应用于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探讨 ‚论述了“察事几之 萌动”、“防奸萌之渐长” 等问题 ‚表述了更 深层的洞悉。

在“ 审几微” 一节中 ‚丘濬所强调的 ‚ 首先是希望统治者能“谨理欲之初分”。对 此丘濬论道:

臣按:诚意一章乃《大学》一书 自 修之首 ‚而慎独一言 ‚又诚意一章用功 之始。《章句》谓谨指于此 ‚以审其几。 所谓此者 ‚指独而言也。独者 ‚人所不 知而己所独知地也 ……《章句》论慎 独 ‚指出几之一言 ‚示万世学者以诚意 之要。人能于此几微之初 ‚致审察之力 …… 臣谨补入“ 审几微” 一节 ‚以为九 重献伏惟宫闱深之中 ‚心气清明之 际 ‚澄神定虑 ‚反己静观 ‚察天理人欲 之分 ‚致扩克遏绝之力 ‚则敬畏于是乎 崇 ‚逸欲于是乎戒。由是以制事 ‚由是 以用人 ‚由是以临民 ‚尧舜之君复见于 今 ‚泰和之治不在于古矣。

即作为统治者必须要保证对于自己道德行为 惕厉不怠 ‚只要统治者“以慎独之要”‚“谨 理欲之初分”‚“于此几微之初 ‚致审察之 力”‚就能够平治天下 ‚使“尧舜之君复见 于今”‚而达到“ 泰和之治”。强调了统治者的道德行为对其政治行为的巨大影响。

但是作为皇朝的统治者 ‚其审几微并不仅仅在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谨理欲之初分”‚ 还要审时度势 ‚处理万机。所以《大学衍义 补》在此之后 ‚又提出要“察事几之萌动”。他在引《易》“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 几也。惟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 ‚ 故能成天下之务” 下论道:

臣按:《周易》此言 ‚虽惟《易》 书而发 ‚然于人君图治之道 ‚实切要 焉。盖事几之在天下 ‚无处无之 ‚而在 人君者 ‚一 日二 日之间 ‚其多乃盈于 万 ‚是所以研审其几微之兆 ‚以成天下 之务者 ‚ 岂他可比哉! ……事之具也 ‚ 各有其理;事之发也 ‚必有其端。人君 诚能于其方动未形之初 ‚察于有无之 间 ‚审于隐显之际 ‚端倪始露。 豫致其 研究致功 ‚萌芽始生 ‚即加夫审察致 力。 由是以厘天下之务 ‚御天下之人 ‚ 应天下之变。 审察于其先 ‚图谋于其 易 ‚天下之务有难成也哉? !

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各有其理”‚任何事 物都有一个由微到著的发展过程 ‚“人君诚 能于其方动未形之初 ‚察于有无之间 ‚审于 隐显之际 ‚端倪始露”‚就能掌握主动而获 得成功 ‚“祸乱无由而生”。所以“ '几’之 一言”‚“诚万世人君保至治之枢要也”。

丘濬提出的“审几微” 体现着对事物辩证关系的看法 ‚以及注重认识其发展变化、 防微杜渐的思想。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