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把手举过头顶,翩翩起舞,似乎在寻找什么,这就是伟大的饥饿:盘点2018年看过的那些电影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这是杨德昌在电影《一一》中借胖子之口,说出了电影之于人的意义:当影院暗下来,幕布被一束光照亮,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被打开,由此进入了另一个时空,感受另一种可能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老病死……

虽然人的物理时间没有变长,但生命的内容却丰盈了不止三倍。

我喜欢到影院看电影,几十元钱就能让人从现实中暂时脱离,在黑暗中任心灵袒露,卸下厚重的包裹,在端坐中休憩放松,欢笑和哭泣都可以那么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也喜欢在深夜打开电脑,看一部部经典的影片,更像是一种和伟大的心灵对话:和所有其他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伟大的电影一定充满着哲学的深邃的思考,以及对人性深彻的洞察。

在这里,我将2018年看过的电影进行梳理,将其中值得推荐的整理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启示》,导演:梅尔吉布森

玛雅文明的末期,干旱、瘟疫,生灵涂炭。帝国为了延续统治、改变现状,修筑了高高的金字塔型的祭台,而祭品就是活生生的人,是猎人从偏远部落抓来的。国王和妃嫔、王子在高高的金字塔上注视着这一切,祭司在祭台上面挖出祭品的心脏,然后砍下他们的头颅,头和尸身从高高的祭台上滚下,边上是歇斯底里地民众……

这样的祭祀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太阳神似乎没有任何怜悯,金字塔下的的尸体堆积地越来越高,人群越来越癫狂。

当一个叫虎牙的祭品在要被祭祀给太阳神时,突然而来的日食,幸运地活着从祭台上走下。心里怀着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念,因为躲在洞里的妻儿还等着他回去解救,之后又幸运机智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最终完成反杀。

了这个电影才真切理解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含义。文明之间的征服伴随着血腥的杀戮,虎牙的部落被玛雅帝国吞噬,而最后大海上出现拿着圣经和火枪的白人殖民者的船队,又要将这些蛮荒的文明彻底消灭……

《芳华》,导演:冯小刚

在我的记忆里有你最美的芳华。纵然人性复杂、多变、冷酷、残忍,但最美的芳华里不能没有善。那些不曾被善待过的人,最能分辨出善。只有看破人性的人,才能多一些悲悯。

人生一世,不过几十载,谁都不容易。如果能善待他人,就尽量善待吧。深夜看完电影,又连夜读完严歌苓小说《芳华》,不知早已泪湿衣襟了。

原创影评链接:《芳华》影评:谁保存着你撕碎的芳华?(深度解读)

《赵先生》,导演:吕乐

电影讲述八九十年代的上海,一个被称作赵先生的知识分子的暗黑情史:在经济日益繁荣的背景下,赵先生的生活也像崛起的城市,滋长着过剩的欲望,吃着碗里瞧着锅里,还惦记着没下锅的。

赵先生在这之间游走,当终于难以招架之时,他也有他的办法。在快感成了最高标准的时代里,两性关系变成了一种互相的消费。

《不成问题的问题》,导演:梅峰

这个电影根据老舍的剧作改编,背景是在民国,但完全可以看成是中国官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隐喻:做任何事情,最要紧的不是做事,而是处理关系、笼络人心。

事情最终会不会好,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对我要好,对我有好处。

事情最后坏下去,关我屁事!

农场主任丁务源慈眉善目,对谁都满脸堆笑,但肚子里全是阴谋诡计:阳奉阴违、把别人当枪使、挖墙脚、掺沙子、甩石头等等手段用起来驾轻就熟,并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只不过,这个农场早晚会有破产的一天吧!

《无双》,导演:庄文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却总想活成他人的样子。

发哥真帅,郭富城的演技也很到位。

原创影评链接:《无双》影评:每个人都无双,却总想活成他人

《头号玩家》,导演:斯皮尔伯格

屌丝在游戏中成为英雄,战胜坏蛋大BOSS,最终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故事是好莱坞的经典英雄故事的套路,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得相当好看,浓缩着他的梦想、思考、情怀和爱,故事、画面、音乐都非常精彩。尽管电影是讲述未来故事的,但充满着怀旧气息。

《燃烧》,导演:李沧东

她把手举过头顶,朝向天空,翩翩起舞,似乎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伟大饥饿。

电影根据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改编,讲述的主题是人精神上的“饿”,不同阶级“饿”的满足是不同的,越到上层“饿”感越指向虚空,越难以满足。

对于穷人来说,“饿”需要赚钱,维持温饱,宗秀和海美就是这样,他们是老同学,偶然重逢,产生爱情的火花;对于富人来说,“饿”就是需要寻求存在的意义,英俊帅气、开着豪车的本通过用物质诱惑底层女孩,和她们恋爱,然后再杀掉她们,以获得上帝般的掌握生杀予夺的掌控一切的快感。

“烧仓房”是他杀人的一种隐喻。

事情的真相就在你面前,你忘记手上的橘子,闭上眼睛用全身心去体会,就能在心中感受到橘子的味道;当你不去寻找猫,猫反而就出现了;当你不试图去追寻真相,而只是再现事实,真相就出现了。

穷人的饿小,容易满足,一顿饭一份真情就满足了;富人的饿是大饿,难以满足,性、酒精和毒品带来的快感过后是枯井般幽深黑暗的虚空。直到这种虚空将自己吞噬。

《小偷家族》,导演:是枝裕和

作为家联结纽带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而不仅仅是血缘。

电影讲述的是底层的无家可归的老人、和被家庭遗弃和忽视的小孩,和以偷窃为生的中年男人和洗衣房打工的女人共同组建了一个温暖“家庭”,随着老人的去世,“家”也分崩离析的故事。

原创影评链接:什么是家的本质?不是血缘,是爱!

《狗13》,导演:曹保平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对家庭的展现其实就是对社会的剖析。

中在中国这样的熟人社会里,为了面子、人情而过于重视交际圈,称兄道弟,有太多的饭局应酬。极力把他人的亲属也纳入自己的亲属范围,孩子得向一群并不熟悉的人,叫伯伯、叔叔。每个人都那么真诚地掩饰着内心的虚假。

长大不是一个褒义词,懂事的背后有多少泪水自己吞下。

可以把电影看作编剧叶华静自传式的青春物语。

原创影评链接:《狗13》影评: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孤独的宇宙

《嗝嗝老师》,导演:西达夫·马贺拉

印度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一个有身体缺陷(不受控制地打嗝)却执着于教育的女教师缔造的教育传奇。

让我感动的还是影片直面现实的勇气,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同阶级间的成见、社会体制的弊病、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等,都在影片中有所涉及。

影片也展现了印度人一贯的乐观和积极,嗝嗝老师在面对“顽劣”的9F班学生时,尽管多次被捉弄,但她始终能勇敢面对这一切,直面问题,极力寻找解决办法。

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的问题,孩子教育的问题根源还在家庭教育。教师所能做的其实很有限,但依然要直面自身的局限和不断地挫败感,满怀信心,因为教育毕竟是指向未来的职业。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方向,不是面对孩子,而是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朝着孩子们应该走向的方向,将自己变成他们成长路上的协助者。

《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胡波

这是一部很灰暗的电影。电影中,冬天的满洲里,寒冷灰暗,每个人都愁着眉苦着脸,徒劳地反抗着绝望。

玛蒂达问里昂,“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童年这样?”里昂特别肯定的回答了一句,“总是这样!”

每个人都要活好自己绝无仅有的这一生。

任何时候,只要有选择,那就不是绝境,既然不是绝境就没有必要绝望。

鲁迅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只是一种修辞,人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就会看到那么多欢乐和斑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