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不读书、不思考、不写作,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语文课上,我问同学们,你们学习之余会看书吗?一小部分同学说看,更多的同学低下了头。
我问那些低下头的同学,你们空余时间干什么呢?有的说,自己的时间被家长和老师占完了,自己哪有空余时间;有的说,看电视;有的说,空余时间被自己用来玩网游和玩手机了;有的说,自己空余时间和同学一起打球逛街了。
我问那些看书的同学,你们看什么书呢?这些同学七嘴八舌的说,有的说电子书,有的说东野圭吾,有的说《盗墓笔记》,有的说《小时代》……我仔细的听了,居然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名著。
曾经,“读书”是学习的同义词;而现在,学习就等于做题,学生不读书成了教育的常态。
学生从一入学就学习语文,到了高一,已经整整学习语文10年,一个班竟然没有同学看过一本真正的名著。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老师深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过早的接触手机、电脑,并沉迷其中,使他们将自己的空闲时间消耗在毫无意义却又永无止境电子游戏当中;
一方面,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电视披着文化的外衣正侵占着每个家庭的的空闲时间,那些庸俗搞怪的综艺节目、故意折腾的选秀节目、价值错位的相亲节目,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穿越剧、宫廷剧,以娱乐为目的的所谓的国学讲座、名家讲坛等等,也在不知不觉中侵占着学生的空余时间,让学生习惯于观看粗浅的直接的带有听觉视觉刺激的电视,而不能耐心宁静深入地阅读文字材料,有一些广告和影视剧宣扬金钱至上、色情暴力、尔虞我诈的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中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另一方面,工具理性盛行,人的异化更加普遍。信仰没有着落,价值普遍失落,存在感被压抑至极,及时行乐成了普遍追求,时代越来越小,困境越来越大,虚无与癫狂是时代精神的两大关键词。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大都面临着一系列的生存困境,必须辛勤工作才能生存,无暇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没有办法为子女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经济困难的一些家庭,家长能够为自己的子女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就不错了,更何况是精神生活。
现在,应试教育挤占着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空间,我们看到,甚至一年级的小孩都背着与身体极不相称的巨大的沉重的书包;在学校,有很多老师忽视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把学生当着考试的机器,让他们不停地去做大量的习题;家长惧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道孩子精神的发育心智的成熟需要一定自我的阅读的、思考的、交流的空间,他们往往给孩子报许多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侵占了孩子审视自我、思考社会、充实灵魂的时间。
青少年阶段打下的精神文化的底子,给整个一生成长起着奠基的作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习惯,最终也会决定着一个人成长的空间的大小。
显而易见,我们很多学生的文化生活空间逼仄狭窄,精神是贫瘠和荒芜。我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说自己往往感到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孤独寂寞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只知道要好好学习,然后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从物质到精神的需要层次,当生存条件得到满足时,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下的中国人面临的一个主要的精神困境就是信仰缺失,在文化上与传统断裂,在心灵上归属感丧失,在精神上无比贫瘠,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道德滑坡、情绪躁动。很多有钱有权的要不断用物质来使自己获得愉悦和安全感,但金钱和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却带来更大的空虚和落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经给学习下过一个定义,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把学习完全作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会导致学习者对学习本身丧失兴趣。帕克·鲍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我们的社会将愈来愈沉迷于教育的外部价值——包括那无情而又愚蠢的标准化测试——我深感其对教育的冲击。我要寻求一些方法来保护和支持位于真正的教学、学习与生活之核心的心灵旅程。

因而仅仅把语文当做高考要考的学科之一,把语文等同于高考的150分是可怕的。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与人的精神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界定的核心素养有“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早在上个世纪,一批有良知的专家学者语文老师大声疾呼“大语文”“生活即语文”,然而即使到今天,语文仅仅是高考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生活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更丧失了语文的“人文性”。教师应该是学生精神原地的保护者,心灵成长的引领者、将学生引入精神成长的大道,让学拥有自主觅食精神养料的能力。
我想,学生不读书、不爱读书,折射出教育的急功近利。教师索然无味地教,学生茫然无措地学。老师教了什么,不知道;语文学了什么,不清楚。一个不热爱阅读的个体,注定是庸庸碌碌的;一个不热爱阅读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前途的。
“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精神健全和人格成熟光凭年岁增加、经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自身的精神丰富和富庶。著名学者谢冕在《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中说,“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确实,人的生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生活,一个则是精神的生活。物质的生活因为出身、财富、权力等而千差万别,但精神的生活却可以达到一种平等,乃至超越。
没有用阅读的教育是残缺的,背离读书的语文教学是没有出路的。人生在世,物质的追求哪有止境,只沉迷于物质只会让人迷失掉人的本质。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自觉追求思想的深邃和精神满足、愉悦,能让学生在这个世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
语文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为学生的精神富庶提供养料,让他们能在这个始终喧哗的世界里找到灵魂的居所,安身立命,固守一份内心的宁静,收获精神的充盈和满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