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细读《归去来兮辞》:船要沉了,最要紧的是先救出自己?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精讲精练19:如何做到评分标准中的“符合题意”?(独家放送)
《装在套子里的人》:怎么逃脱套子?
文本细读《祝福》:乡土社会中的女性
解读《滕王阁序》:有“蓄谋”的一次亮相
庄子让我们学会从火星上看自己,《逍遥游》是进入庄子哲学的大门
郑刚:从世俗的爱到超越的爱,我如何教《长恨歌》
一己之力如何孤独地面对永恒、阔大的宇宙?——我教《春江花月夜》
文本细读之《夜归鹿门歌》:徘徊山门之外的孟浩然
郑刚:语文课堂应该同时具备“低度”和“高度”(《劝学》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从孟子的“自反”看国人的“自欺”人格(附板书、学生随笔)
【文本细读】《论语》“侍坐”章最容易被忽略的3个关键点

一、导读:

      有时候,我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

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易卜生

1

原文

    小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正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

解析

    开篇就是常常的慨叹,“归去来兮”,这句话只有“归去”有实意,“来兮”是语气词,读的时候,嘴巴先得张着吸气,同时发出这个音,声音要响亮一些;等到肺里吸足了气,再把嘴唇轻轻合拢,让“兮”声经由舌尖和上颚得挤压,再由双唇之间缓缓挤出。“归”是平声,平稳,高扬;“去”是仄声,短促,下降;“来”字张嘴,响亮;“兮”字合嘴,细长。短短得四个字饱含着陶渊明的求索和彷徨、得意和无奈,也有终于卸下枷锁后舒心和快意。

      接下来,是自己问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第一问,问的是外部原因。“田园将芜”其实是给自己找的借口,到彭泽做官,“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短短八十多天,田园怎么就会荒芜了呢?要知道,春、夏田园容易荒芜,秋、冬收获,田地空旷,荒芜与否并不重要。更何况,家里还有妻儿打理田地。

      回归田园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没有引起他的感叹啊?

      其实,陶渊明心里惦记着田园,渴望在田园中劳累身体、放松精神。更主要的是他精神上的洁癖,在官场,心里已经杂草丛生,必须得来个彻底得清理。因而,“心为形役”“惆怅独悲”才是真正的解绶归家的原因。出来做官,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自己经过权衡后理性的选择,“心为形役”就是必然结果,那么为什么不能好好做官,还会“惆怅独悲”呢?

      答案只能是过去的选择是错误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世道混乱,官场黑暗。身在官场,一,不能实现自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二,时代动荡不安: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社会处在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中,而权力斗争中的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让人难以忍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三,深受老庄哲学影响,崇尚自然,喜爱田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没有离开,就无所谓“归去”。正是当初的离开是错误的,前面已无路可走,无处可去,现在就只能“归去”。“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左非”,是对自己质疑诘问后的回答,是对过去自我和官场生活的彻底决裂。

      因此,在他踏上归途时,他才感觉那么的惬意舒心,“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那轻快的不是小船,而是身体;被风吹动的不仅是衣衫,也是心灵。“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彭泽去家百里”,不过一天的路程,却要天未亮就出发;明知道归家的路,也急着问路人前路还有多远。

        “归去来兮!”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想当初,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向官场时,内心有多么煎熬,现在就有多么惬意。

      整个这一段,表现自己“决意归去➔归途”的过程。句子结构为:四字句1,七字句2,六字句9;所有句子都压“ei”韵,响亮干脆。句子的结构和用韵与内心犹疑之后的毅然决然的心情很契合。

2

原文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

解析

      这一段一开始就是8个四字句,表现“抵家➔进入室内”的过程,自己由远望到自家房子,到走进房子的过程,节奏明快,充满动感;压“en”韵,愉悦而坚定。

      接下来是12个六字句,都压“an”韵,声音有力,但因为都是平声字,又多了内心的安定和沉稳。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远远就看到自家简陋的由屋檐和屋檐下的横木,不由自主的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文解字》注“瞻,临视也”,用词非常准确,既表明了居高远望的状态,也说明自己是主动地搜寻家的方向,搜寻很久终于看到。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荒”与第一段中的“芜”形成照应,“三径”是用典,因为没有自己这个隐士的行走,“三径”也变得荒芜,而表示坚贞与高洁的“松菊”还是老样子。田园怎么样,有没有荒芜,先不去管它,只要松菊还在。

      由“瞻衡宇”到看见“僮仆稚子侯门欢迎”,由走上“三径”到“携幼入室”,脉络清晰,快乐跃于纸面。

      这就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没有直接去抒写内心的情感,而是将情感寄托在外在的事和物上,着重呈现自己的行为。这样读者看到文字,脑海中出现的是真切具体的形象,写景物,写行为,都是在写情感。而景物和行为中的情感比直接抒发,更真切可感,更含蓄蕴藉。 

      陶渊明的田园,跟后来谢灵运的山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风景是次要的,不是主要的观赏对象,它书写的主体是田园的体力劳动和凡俗的家庭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可以说,家是陶渊明田园的中心。

      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家是生活的重心,是在这个陌生世界唯一真正熟悉的地方,是有了风风雨雨后的避风港,是在经历种种后的归处,褪下面具,展现出疲惫或者软弱。在家里,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不会被侮辱与损害,可以卸下各种面具,真正回归自我,面对自我。

     接着,陶渊明写回到家后,在室内和庭院的活动情况。“引”“酌”“眄”“倚”“审”是陶渊明的室内活动,“涉”“策”“流憩”“矫首”“遐观”是陶渊明的室外活动。这一系列的动作,结合“壶觞”“庭柯”“南窗”“容膝”“园”“门”“扶老”的等意象,不疾不徐,鲜明生动的给我们呈现一个归家后自在从容、闲适淡然的隐士形象。

      你是谁,你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会欣赏到什么样的风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陶渊明看来,云是“无心”而自成美景,鸟是“有知”而倦飞。归家后,所见景物何止这两样,但陶渊明只用他的镜头摄取这两样,其中饱含着对自然无为、归还隐居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强化。

      表面虽然平静,但内心依然纠结,依然不安。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就是日光,日光既代表时间,也象征着生命。太阳东升西落,一天时间过去;生命出生死亡,一生时间过去。生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老去,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生命就以这样的方式坚定而执着地走向终点。自己能干什么呢?只有抚着和自己一样有高洁坚贞品格的松树徘徊。

      “归去”不是自己主动的义无反顾的选择吗?为什么还会徘徊呢?

      在《杂诗十二首·其二》中陶渊明看到“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竟然整夜难眠,“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孤独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苦闷让他产生巨大的悲痛和凄凉,直到天亮也不能平静。

      这在另一个层面揭示陶渊明“盘桓”的原因。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指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

      那么,这就意味着,“盘桓”既是陶渊明归家后的徘徊,在他徘徊的时候,还有另一个现在的陶渊明正看着未来的陶渊明,审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叩问着他的心。

      人生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不管在是什么样的境遇,都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同时会 有难以走出的困境。对于陶渊明来说,不归,痛苦;归去,也痛苦。

      既然这样,那么还归不归?

3

原文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

解析

      答案就在心里,就在脚下,就是“归去来兮”!

      这四个字,每一个都有千斤的重量。如果说文章开篇的“归去来兮”,洋溢着摆脱束缚的轻松和惬意。那么此处的“归去来兮”则是深思熟虑后的毅然决然。

      “没有经过省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在现实中,陶渊明想必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辗转反侧,在去、留之间艰难选择,正是这样,这种选择才更加难能可贵。文字的背后是人,人的心里是挣扎,挣扎过后的选择才真正值得敬重。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道如此,一次又一次出仕和归隐,是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难道还不能让自己清醒吗?还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吗?既然这艘船已经撞上冰山,那还幻想让船调转航向干什么?既然这个时代已经不可救药,那总不能让自己跟着病入膏肓吧! 

      救出自己!

      归去,彻底归去,“息交以绝游”。从不切实际的家国天下,回归到亲戚琴书,回到人与人最直接的情感,回到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忧”依然会有,那就让身体也劳累起来,到田园中劳作。

      这里陶渊明用“有事”,刻意把种地说得非常郑重。把去劳动的过程,描绘得比去旅行还惬意,坐着小车,划着小舟,走过幽深曲折的,在崎岖的山丘上慢慢前行。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清新明丽的自然景象,欣欣向荣的树木,涓涓流淌的泉水。陶渊明总是能用摄影师的镜头,呈现那最美的画面。羡慕万事万物都处在最美好的时机,忽然悲从中来,感叹自己的生命就要到尽头。

      这是一个比是否归去更重要的问题,面对死亡,不得不回顾自己一生,我的生命价值在什么方面?我追寻到了多大的生命价值?

      这一段压“ou”韵,悠长柔和,思虑绵长。

4

原文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解析

      “已矣乎!”

      用这三个字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算了吧,就这样了吧,一切就当结束吧!

      紧接着用三个连续的反问,不断逼问,直入骨髓。

      第一个问题,是比较客观的问题,属于事实问题:自己在世间的时间不多了。言下之意是,想改变而不能改变的,已经改变不了了,只能承认现实。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主观问题,属于情感选择的问题。既然事实已然如此,那就从心所欲,随性而为,在时间和命运面前不要做徒劳的挣扎。

      第三个问题,也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对自己惶惶不可终日的苦闷徘徊,从根源上予以否定。对以前还有幻想的自己,迎头痛击。

      陶渊明此时是不是没有选择了呢?

      不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去做官谋求富贵,不是自己想做的;而修道成仙也是虚无飘渺的事。那该怎么办?

      回到田园,孤独,孤独又何妨?我“怀良辰以孤往”,耘耔、舒啸、赋诗,在田园里,在小山上,在清溪旁,身体在它该在的位置,精神在它最舒适的地方,人生属于自己,生命回归自我。

      就这样,陶渊明最终回答了生命的终极问题,达成了与自我的和解,从沉船中救出了自己。

      所以,“归去来兮”不仅仅是从官场回归田园,更是生命回归自我。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整个这一段用“i”韵,发音微弱,情感低沉,但陶渊明用这展现了自己的彷徨求索过程中执着和坚定。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文学创作就是内容的形式化过程,将思想情感整个渗透在形式中。而文学欣赏,需要关注内容,更需要关注承载内容的形式。并且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能得到升华,从而产生新的审美特质。

      在《归去来兮辞》前的小序,陶渊明除了交代先做官、而后辞官的过程和内外因。“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公田之利,足以为酒”“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等表述,语言准确,情感真切,富于文学性,跟《世说新语》中的小品文类似。为后文的辞提供具体的全面的背景,让辞能够“轻装上阵”,省去不必要的交代,而只聚焦在对心路历程的表现。

      序所能表现的内容要比辞多,但文学性要弱很多。辞的文学性很强,则会遮蔽真实的现实。这样,序与辞就形成了互补。序随性自由,叙述清晰;辞字字推敲,句句严谨,却没有丝毫斧凿痕迹。

      欧阳修盛赞此文,“晋无文章 ,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文辞华美的文章很多,思想深刻的人也很多,但只有陶渊明能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得整合在一起。到了八百多年后的宋朝,人们用当时的声律去读,依然能感受到完美的音律。“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靖节 休斋论〈归去来辞〉》)声律是为意义服务的,但“好的声音能带来审美的愉悦,好的诗人发出好的声音,最好的诗人发出来最好的声音。”(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因这一篇文章和诗作,陶渊明和他的生活方式为后来无数文人效仿,但他们往往只将这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逃避的方式,而忽视了其积极意义。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弄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经历了对自我的审视后的确认,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否则,就因为对各种人、事的不满,而陷入无休止的抱怨和沮丧。


扫码进入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