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考】文言文,六个主要兼词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翻译
一己之力如何孤独地面对永恒、阔大的宇宙?——我教《春江花月夜》
《芳华》影评:谁保存着你撕碎的芳华?(深度解读)
《无双》影评:每个人都无双,却总想活成他人
三元思辨作文:“中国·世界·我们”(作文题、例文、素材)

课前演讲精选:逃避自由?拥抱自由!

【文本细读】《论语》“侍坐”章最容易被忽略的3个关键点

作文素材365: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分论点设置攻略

【实用】议论文分论点美化之句式整齐+练习

【实用】议论文分论点美化之妙用修饰词+练习

【实用】高考议论文谋篇布局的写作指导

【实用】议论文分论点美化之巧用修辞+练习

【实用】议论文标准段之因果分析+练习

【实用】议论文标准段之求异分析法+练习

【习作精选】“二元”思辨作文,快与慢、松与紧优秀作文

兼词,是古汉语语法现象中的的一种独特的词。何谓兼词?说穿了,就是一个音节(或称一个字)中包含着两个音节(或称作两个字、两个词)。对于这种语法现象不了解,或者说缺少必要而足够的认识,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文言文阅读的质量,轻则读不顺,给理解带来障碍;重则使我们对句子作出错误的翻译。

古汉语中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叵”“旃”和“耳”。

下面,把几个常用的兼词的具体用法分别介绍一下:

诸:(zhū)

(1)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例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①句中的“诸”字,为“之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土块;“于”为:到或运到。

例②句中的“诸”字,也为“之于”的词,意思是:“之”指代:偷袭郑这件事;“于”为:向。(注:'访’字在此的意思是:咨询)

(2)用在句尾则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例如:

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郁离子·捕猫>)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①句中的“诸”字,为“之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猫;“于”为语气词“呢”。

例②中的“诸”字,为“之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大王喜欢音乐这件事;“于”为语气词“吗”。

焉:(yān)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是介词“于”和代词“之”两个词。即“之”、“于是”、“于彼”。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曹刿论战>)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①句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三人”或“这里”。

例②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那里”。

例③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这里”。

):(hé)

)('’通'’)是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即“何不”。例如:

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郁离子·捕猫>)

②“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③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

②③中的“盍(曷)”字,均为“何不”的合词,意思是:“为什么不”。

叵:(pǒ)

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即:“不可”。例如:

“是儿最叵信者。”(<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②“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尹愔传>)

③居心叵测。

②③中的“叵”字,均为“不可”的合词,意思是:“不能够”或“不可以”。

(zhān)

”这个兼词用得比较少,它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例如: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

②愿勉旃,毋多谈。(杨(<报孙会宗书>)

①句中的“旃”字,为“之焉”的合词,意思是:代词“之”指代“它”(谣言);“焉”是语气词“呀”。

例②中的“旃”字,为“之焉”的合词,意思是:代词“之”为“你”的意思;“焉”是语气词“啊”。

作为兼词,它是“而已”两个词的兼词;用在句末,表示的是限止性语气。可以直接翻译扯“而已”,也可以翻译成“罢了”。

如: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庄暴见孟子》)(而已)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们宴》)(译为“而已”,或者“罢了”)


扫码进入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