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享丨以顶层设计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

 高校信息化 2023-04-11 发布于北京

南京大学(图源学校官网)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还深入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生态的转变,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然而,伴随信息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教育信息化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体制、机制、人才等方面的挑战。

为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高质量信息化,南京大学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曾将智慧校园建设列入党政十大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信息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按照“一年转变、两年改观、三年见成效”的建设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建立了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服务引领”为核心的具有南大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系统解决了制约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经过三年的综合改革与发展,南大特色“智慧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走上了快车道,成为促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01

新时代,新挑战

回望历史,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1]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催生信息化迈向第三个阶段,以“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关键应用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2]

教育信息化1.0阶段发展虽然满足了高等院校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建设需求,但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对标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依旧面临如下四个挑战: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定位不清晰。

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一方面,长期以来,信息化部门被定位为技术支撑部门,信息化的发展没有被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来考虑,缺乏统筹和总体规划;

另一方面,受传统管理理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学校的决策者、职能部门、信息化部门以及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尚未意识到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将信息化列入学校治理的重要部分,严重制约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二是缺乏统筹,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高校信息化以管理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决定了高校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以部门为建设主体,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建设,信息化部门参与程度较低,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统筹,导致“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部门之间协同困难,“重复填报”“办事多跑腿”成为老大难问题。

随着“放管服”相关要求的陆续出台,以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变革正在快速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也由以管理为中心向以师生为中心转变,建设理念和模式都需要相应的改革。

三是重建设轻运营、重技术轻服务,信息化服务体验不佳。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以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同时,高校师生群体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类远程教学、办公、会议、直播、协同、交流等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而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理念、管理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的技术定位导致服务意识薄弱,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不足,以“能用”为目标的高校信息化已经难以满足师生对高质量信息化的需求。

四是信息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创新动力不足。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倡导多元化人才培养和自由探索科研,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化成果难以复制推广,在经费投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队伍。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高校以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思路来建设信息化队伍,忽视了信息化工作与传统行政管理工作的差异。信息化工作需要创新和持续迭代的特点,要求信息化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同时,信息化人才相对稀缺以及市场待遇与高校待遇之间的差距等因素,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活力难以激发,优秀信息化人才的“引进、稳定、发展”问题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02

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当前,高校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难题,而这些难题显然已不是传统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所能解决,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突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要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没有数据寸步难行。数据治理做不好,数字化转型就无从谈起。数据如同人体血液,因为血栓(数据壁垒),导致血液流动不畅(数据共享困难),血液流动不起来,将会严重影响人体机能。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靠手术去除被发现的血栓是无法根治的,医治形成血栓的病根才是正道。

同样,要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仅通过有限的数据清洗是不够的,治标不治本,从源头解决形成“数据孤岛”的体制机制问题,才是长远之计。通过信息化顶层设计,推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建设模式,创新队伍建设机制,从根源上解决“数据孤岛”和数据质量问题,是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南京大学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服务引领”,从深层次上解决了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学校在管理体制、建设模式和服务理念上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转观念、转方式、转管理,提效率、提绩效、提层次,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的成效。

高效的信息化体制是基础

推进教育数字化,须摆脱以技术应用为本位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教育创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创新,虽然是基于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机制、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中展现出变革教育的力量[3]

纵观以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部门多被定义为技术支撑部门,调动资源能力较弱,难以深入参与到全校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同时,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统筹和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分散建设”是较为常见的形态,“小散乱”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道“风景”,“信息烟囱”“数据孤岛”成为高校信息化领域的常见现象,数据交换与共享困难重重,严重影响高校管理与服务效能的提升。

重构信息化组织架构,转变机构职能,重新定位信息化部门的角色任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保障。信息化部门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领头羊”“创新者”的角色推动教育信息化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下,南京大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信息化部门进行机构重组,将信息化技术部门与信息化管理部门职能合并,成立新的信息化职能部门,兼顾业务属性与管理职能,有利于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管理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转变职能定位,由技术支撑转变为管理与服务,统筹全校信息化工作,实现信息化部门统筹,各部门参与的全校“一盘棋”局面;改革信息化建设模式,由业务部门主导、公司开发、信息化部门技术支撑转变为业务部门提供业务需求、信息化部门负责规划与建设、公司负责开发的建设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数据,从机制上解决了长期困扰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小散乱”“低质量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顽疾。

上述改革措施从制度设计上全面提升信息化部门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及服务能力,让信息化部门名实相符,彻底改变“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状态。同时“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等现象随着改革与建设的深入推进,逐渐成为历史。伴随核心业务系统的陆续落地,“一数一源”成为常态,数据质量稳步提升,跨部门业务流程陆续连通,数据壁垒全面消除,管理效率、部门协同能力、服务质量得以大幅提升。

良性的建设机制是关键

推进教育数字化,要将信息化内化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源动力,将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效率与效益作为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价值目标。如果说明确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能与岗位职责是搭建了坚实的“骨架”,那么运行机制则是决定流程运转、项目建设成效的关键“血液”。但传统的学校组织架构主要以垂直体系为主,横向协同机制欠缺,导致内部缺少沟通、部门协同困难、信息化项目推进效率较低等问题,信息化工作机制运行不畅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效率和建设质量。

南京大学着力改革信息化建设模式,破解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过程中长期困扰的难点、堵点问题。在信息化项目管理方面,创新“项目双负责人”机制,即围绕重点业务部门信息化项目建设,从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各聘任一名骨干作为项目共同负责人,“一对一”负责业务部门项目的调研、规划、设计、建设与验收。该制度要求信息化部门的项目负责人全面深入到各业务部门一线,与业务部门的项目负责人共同梳理、设计、优化各项业务流程。

同时,进一步规范信息化部门项目负责人对第三方公司日常工作的监管,建立“三方协作运行机制”(“三方”指信息化部门、业务部门、第三方公司),畅通了与第三方公司的业务沟通、工作推进、日常监督,以及项目验收把关,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制度。以“项目双负责人”机制为依托,推动信息化项目高效联动,及时解决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流程互通的难题,“信息烟囱”和“数据孤岛”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并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高水平的队伍是首要条件

进入教育信息化2.0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队伍的综合水平本质上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高度。由于学历门槛较高、发展通道不畅、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高校难以吸引到高水平信息化人才,导致信息化管理服务能力薄弱、后劲不足。

南京大学针对有经验的高水平信息化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现状,打破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传统模式,以灵活的市场化方式,设立合理门槛,不唯学历,注重业界从业经历和工作能力,吸引高水平信息化人才,充实信息化部门的关键岗位,初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队伍。同时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规划适合信息化人才的发展通道,充分激发队伍活力,构建“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为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03

结语

党的二十大为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推进教育数字化,推动数字化转型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推动教育生态变革与重构,是今后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破解长期困扰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痛点、堵点,南京大学从顶层设计出发,以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探索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组织形式,转变信息化部门的职能定位,着力推进建设模式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充分激发信息化队伍活力,从根本上提升了信息化综合治理能力,逐渐形成了系统性、全局性的信息化综合治理体系。

经过三年的改革与发展,南京大学由信息化部门统筹,以“项目双负责人”机制为依托,密切协同各业务部门,全面重构了支撑学校信息化运行的“四梁八柱”,即人事、科研、研究生、本科教务、本科学工、干部、党建、外事等核心业务系统,“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现象正逐渐成为历史。同时以制度规范的方式,建立起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南京大学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在高校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信息化建设“南大模式”,为高校实现“以信息化支撑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重要目标,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任友群.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打callJ].半月谈,2017(24):62-63.

[2]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07):5-8.

[3]雷朝滋.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刻不容缓[J].中国教育网络,2020(01):7-9.

供稿:南京大学

责编:陈永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