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却没有“德”可以“畜之”

 巨蟹座思考者 2023-04-11 发布于北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自组织是事物自动形成某种形态的现象,其所依赖的力量很多,比如重力就是一种,因为它恒星系统才能形成;但绝大多数自组织的原因还并不为我们所知,例如使生命形成的力量。生命产生之后,物种如何变迁,进化理论的解释力值得我们信赖。
万物生于“道”,的确如此,因为自组织的力量都是自然的或者存于自然规律之中。任何生命的演化都不可能不遵守“道”,无论其喜欢还是不喜欢,愿意还是不愿意。物种繁盛是自然恰好提供了其繁荣的环境和条件,而物种灭亡是因自然不满足其生存条件。人、细菌、植物和动物相互依存,协作是所有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然而另一方面,无论是物种之间还是物种内部,斗争和杀戮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人的身体里有千万亿个细菌,是人体细胞数量的十倍,其中许多对人的生命来说必不可少,而细菌也是我们生命的重要威胁。
推动物种变化的不是“德”,而是万物之间的关系。当60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无论庞大的恐龙如何“尊重”“道”,都难逃灭绝。当然,恐龙可能并不具有“尊重”事物的思维能力。
尊道贵德是人类社会才有的需求。这由两个人类特有的原因导致:(1)抽象思维能力使人能跳离自身来认识自己和事物,从而主观能动成为人行为的一个力量;(2)在人类社会中,即使有人不尊道贵德,也可以获得生存,甚至于生活得很令人羡慕。
人类的自利和协作天性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在有机会于远离生存边缘后,尽管人的追求依然衍生于本能,但可能并不直接决定生存和繁衍,于是有些偏离“道”也不至于致命。对于群体和个人来说,不尊重“道”也不会有及时的惩罚。然而偏离的道路往往最终会将群体、家族或个人带向覆灭的灾难,这可能可以解释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冲突的频率减少,但冲突的规模和破坏程度却远超动物时代。
人类的意识显然能够发现第二个因素。当协作规模越来越小,自利成为个人生存的唯一依靠,群体秩序必然会崩坏。可混乱也是群体自我矫正的开始,人们对秩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互信和协作便可能逐渐建立起来。具有反思能力的人类与别的动物不同,有人会思考如何避免那些无谓的伤害,老子自然属于其中之一。
人的天性是“道”赋予的,那么尊重“道”就要尊重人的天性。追求和享有和平是人的天然追求,陪伴是生而具有的心理需求,大群体协作是因应这些需求进化出来的社会模式,它定然也满足了这些需求。众多我们赞美和倡导的道德来自于人的天性,同时像自私和欲望等经常被思想家批评和憎恶的也是人的天性。尊重“道”为什么要禁绝这些天性呢?
实际上,没有思想家可以构建一个完美的人类组织模式的根源正是在于人由众多看上去彼此矛盾的天性组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