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淝水打垮苻坚百万大军后,大江南北终于形成了稳定的对峙,一方高唱敕勒歌,一方吟颂江南春。 ![]() 陶瓷技术也大发展,出现了釉下彩的开端褐斑点彩,还出现了黑釉瓷,被视为彩瓷根基的白瓷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 瓷质唾壶始烧自东汉,三国、两晋时期颇为流行。 早期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渐成盘口、溜肩、垂腹、饼形实足。 ![]() 唾壶盘口、束颈、溜肩、垂腹、饼形实足。内外满施青釉,外底有较大的支烧痕。 ![]() 瓷槅流行于六朝时期,三国、两晋时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东晋出现圆形槅,中心分三格,外环以七格。南朝以后圆槅减少。 ![]() 槅内外施青釉,圆形、直口、浅腹、平底,外底有红色支烧痕。内分九格,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 ![]() 东晋鸡头壶则肩部一侧置有颈鸡头、另一侧以连在口、肩的曲柄代替鸡尾。 ![]() 壶盘口、束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微内凹。 ![]() 壶为浅灰色胎,胎质致密,内外施青釉,肩部刻两道弦纹,肩的两侧横置桥形系。 ![]() ![]() 肩部暗划弦纹两道,一侧置羊头形流,与之相对的一侧置连于口、肩的曲柄,两侧对称置半环形横系。 ![]() 东晋青釉和黑釉执壶以鸡首壶最为多见,羊首壶较少见,如此造型规整、釉面匀净、釉色美丽的羊头更是罕见。 ![]() ![]() 壶盘口、细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肩部对称置4个横系,并刻划数道弦纹。 ![]() ![]() 肩部对称置4个横系,并刻划弦纹,在壶的盘口、肩部、腹部有规律地涂点褐斑。 ![]() ![]()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上凹。 ![]() ![]() ![]() 壶内、外施黑釉,外底无釉,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平底。 ![]() 公元420年南朝宋建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南朝青釉瓷的胎质、烧结度和釉料均匀进一步提高,不仅通体青莹美观,还做出更复杂和更硕大的器型。 南朝婺州窑青釉塑贴盘龙纹四系盘口瓶。 ![]() 盘口、束颈、溜肩、橄榄形腹、平底内凹,肩部对称置4个环形系。 ![]() 颈部至肩部塑贴两条蟠龙,体形扁平,背、腹部用指甲掐印半圆形鳞片,形象生动,是婺州窑青瓷所饰龙纹独有的风格。 ![]() 此瓶的制作工艺复杂,烧成难度较大,表明婺州窑工匠早在1500年前,已掌握了烧造大件瓷器的技术。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 ![]() 盘口、长束颈、溜肩、橄榄形腹、平底,肩部十字交叉分别对称置单系和双系。 ![]() 南朝青釉双系盘口鸡首执壶。 ![]() 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底部上凹,外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置鸡头形流,相对一侧口、肩之间置曲柄,肩部另外两侧对称置桥形系。 ![]() 此鸡头壶舒展而修长的形体相得益彰,堪称南朝青釉鸡头壶的代表作。 ![]() 南朝青釉刻划弦纹带托三足炉。 下承以3个兽蹄形足,与托盘连烧在一起。盘敞口,浅斜直壁,底平坦。 ![]() 炉胎色灰白,内外和托盘内均施青釉,有聚釉现象。釉面光亮,开细碎片纹,承盘外壁口沿有流釉。 ![]() 内外施青釉,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有垂流现象。 ![]() 南朝青釉刻划忍冬纹双系单柄壶。 ![]() ![]() ![]() 壶通体刻划花装饰,纹饰共分3层,肩部和腹下部分别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忍冬纹,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图案层次清晰,刻划技法娴熟。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