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陶瓷馆东晋、南朝陶瓷

 与照耀同行 2023-04-11 发布于北京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纷争,退守淮河、长江以南的东晋保持了相对安定。

在淝水打垮苻坚百万大军后,大江南北终于形成了稳定的对峙,一方高唱敕勒歌,一方吟颂江南春。

东晋和南北朝前后270余年,是陶瓷大发展的时期,器型囊括了所有的日常用具。

陶瓷技术也大发展,出现了釉下彩的开端褐斑点彩,还出现了黑釉瓷,被视为彩瓷根基的白瓷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瓷质唾壶始烧自东汉,三国、两晋时期颇为流行。

早期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渐成盘口、溜肩、垂腹、饼形实足。

东晋青釉盘口唾壶。

唾壶盘口、束颈、溜肩、垂腹、饼形实足。内外满施青釉,外底有较大的支烧痕。

唾壶本是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到元明清时发展成了著名的渣斗。

瓷槅流行于六朝时期,三国、两晋时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东晋出现圆形槅,中心分三格,外环以七格。南朝以后圆槅减少。

东晋青釉圆槅。

槅内外施青釉,圆形、直口、浅腹、平底,外底有红色支烧痕。内分九格,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

瓷质鸡头壶自三国出现,至西晋时壶较矮胖,肩部一侧置无颈鸡头,另一侧象征性地贴鸡尾。

东晋鸡头壶则肩部一侧置有颈鸡头、另一侧以连在口、肩的曲柄代替鸡尾。

东晋青釉双系盘口鸡首壶。

壶盘口、束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微内凹。

肩部一侧置高冠、长颈鸡首流。另一侧口、肩之间置曲柄。

壶为浅灰色胎,胎质致密,内外施青釉,肩部刻两道弦纹,肩的两侧横置桥形系。

两晋是瓷器发展的又一大里程碑时期,西晋晚期出现以涂点褐色斑点装饰的青瓷,至东晋时期广泛流行。
这种装饰打破了瓷器只施青釉的单调局面,使釉面增加色彩变化,在雕塑动物上使用褐斑装饰,成为东晋青瓷的显著特征之一。
东晋青釉褐斑双系盘口羊首壶。
壶盘口、细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平底略上凹。

肩部暗划弦纹两道,一侧置羊头形流,与之相对的一侧置连于口、肩的曲柄,两侧对称置半环形横系。

壶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壶口、羊头和双系上均涂点褐色斑点。

东晋青釉和黑釉执壶以鸡首壶最为多见,羊首壶较少见,如此造型规整、釉面匀净、釉色美丽的羊头更是罕见。

青瓷上的褐斑装饰也称为褐斑点彩,是用富含氧化铁的彩料涂点在胎体上,然后罩上青釉,经高温烧成。
褐斑排列或随意或有一定规律性,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盘口壶。

壶盘口、细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肩部对称置4个横系,并刻划数道弦纹。

壶通体施青釉,盘口、肩部和系上涂点褐斑。
褐斑点彩是工匠在充分掌握釉彩原理和窑火控制后的有意识尝试,成为最早的釉下彩,为后世高温釉下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盘口壶。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

肩部对称置4个横系,并刻划弦纹,在壶的盘口、肩部、腹部有规律地涂点褐斑。

此盘口壶上所涂点褐斑面积较大,在东晋青瓷中颇为罕见,堪称东晋褐斑装饰青瓷的典型作品。

东晋时期还出现了黑釉瓷,浙江德清窑是最早烧造黑瓷的窑场,产品釉色漆黑光亮,在一片青色中独具风格。
东晋德清窑黑釉双系盘口鸡首壶。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上凹。

肩部一侧置鸡首,另一侧口、腹之间置曲柄,肩部另外两侧对称半环形横系。
壶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薄处呈酱黄色,底部无釉,有五个较大的支钉烧痕。
德清窑黑瓷始烧于东晋,终于南朝初期,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含铁量高的紫金土配制釉料,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高温烧成了珍稀的黑釉瓷。
六朝时期,盘口壶肩部常饰以动物头装饰,最常见的是鸡头。随着时代发展,这类盘口壶也逐渐由矮胖向瘦高发展。
东晋德清窑黑釉双系盘口双鸡首龙柄壶。

壶内、外施黑釉,外底无釉,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平底。

肩部一侧置双鸡头形流,相对一侧口肩之间置龙首形柄,龙口紧衔壶口沿。肩部另两侧对称置"桥"形横系。

公元420年南朝宋建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南朝青釉瓷的胎质、烧结度和釉料均匀进一步提高,不仅通体青莹美观,还做出更复杂和更硕大的器型。

南朝婺州窑青釉塑贴盘龙纹四系盘口瓶。

瓶为灰白色胎,内外施青釉,釉色均匀。

盘口、束颈、溜肩、橄榄形腹、平底内凹,肩部对称置4个环形系。

颈部至肩部塑贴两条蟠龙,体形扁平,背、腹部用指甲掐印半圆形鳞片,形象生动,是婺州窑青瓷所饰龙纹独有的风格。

此件青釉徽盘口瓶体型较大,需口、颈、肩、腹分段拉坯成型,再粘接组合成整器,最后再粘贴双耳、塑贴双龙。

此瓶的制作工艺复杂,烧成难度较大,表明婺州窑工匠早在1500年前,已掌握了烧造大件瓷器的技术。

南朝青瓷的形体更趋于修长,盘口瓶的口部加大,颈也增高,腹部变得更修长,让人感觉各部分比例更加协调,充满形体线条柔和的美感。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

瓶胎色灰白,内外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泛黄。

盘口、长束颈、溜肩、橄榄形腹、平底,肩部十字交叉分别对称置单系和双系。

南朝鸡头壶比之前的鸡头壶变得更加瘦高,鸡头的颈部亦加高,鸡冠高耸,曲柄亦加长。

南朝青釉双系盘口鸡首执壶。

壶内、外施青釉,有流釉现象,釉面开细碎纹片。

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底部上凹,外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置鸡头形流,相对一侧口、肩之间置曲柄,肩部另外两侧对称置桥形系。

此鸡头壶舒展而修长的形体相得益彰,堪称南朝青釉鸡头壶的代表作。

南朝青釉刻划弦纹带托三足炉。

炉撇口、圆唇、深腹、下腹内折、平底,炉外壁刻划两道弦纹。

下承以3个兽蹄形足,与托盘连烧在一起。盘敞口,浅斜直壁,底平坦。

炉胎色灰白,内外和托盘内均施青釉,有聚釉现象。釉面光亮,开细碎片纹,承盘外壁口沿有流釉。

南朝青釉六系盖罐。
罐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近底处微外撇。肩部横竖置各4个桥形系,刻划两道弦纹。附直壁拱顶盖,盖顶置方形抓钮。

内外施青釉,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有垂流现象。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时又从南北两路再次传入,从此趋于兴盛。
瓷器装饰上也开始流行莲花、莲瓣、忍冬等佛教文化纹饰,成为南北朝瓷器的鲜明时代特征。

南朝青釉刻划忍冬纹双系单柄壶。

壶形体浑圆、饱满,口部出沿、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底下接饼形实足。
肩部两侧对称置半环形竖系,另两侧一侧置管状短流,相对一侧置弯曲手柄。
壶胎体较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青釉,釉层透明,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开细碎纹片。

壶通体刻划花装饰,纹饰共分3层,肩部和腹下部分别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忍冬纹,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图案层次清晰,刻划技法娴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