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超越孙子兵法4-军形篇

 专家视点 2023-04-11 发布于浙江

军形篇,讲胜利的直接因素——自己的不可胜、敌人之必败。因为自己的不可胜,故敌人失却信心,而敌人的必败,又使其失去意志和士气,当三者皆失,故自己才显得无坚不摧,于是胜负已分。

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善战者不打势均力敌的硬战,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就必须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可以被击败的时候再出手。之所以是善战者,实际上是避开了要败的仗,而并不是什么仗都能打赢。这一点与李德胜是一致的。

孙子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在这句话上,大致是正确的,但不全面,李德胜更进取一步,李德胜要求造出敌人的过错、过失,来打败敌人。也就是说李德胜认为对手的可胜,有一半在自己,另一半则在对手本身。

故此,李德胜开发了蘑菇战术,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核心在于:

1)选择战场。

2)布置战场。

3)调动敌人。

最后歼灭敌人,用现代概率论的解释是用基础概率的此消彼长,再加上适当的减小敌人的自身概率,在基础概率和自身概率两个概率综合作用下,使自己胜利、使对手完败。

李德胜如何造自己的不可胜呢?通过进攻自由、退却自由,即“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来造自己的不可胜,当然这些都是尽量在创造战场引发基础概率的此消彼长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没有创造战场的支撑,这个策略执行起来难度是不小的。

创造战场的核心在于——配合自己的策略,在战场上,取消己方的矛盾、缓解己方的矛盾;而引发敌方的矛盾、加深敌方的矛盾。记住,这里的矛盾是多组的,比如多与少、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军民一致与不一致、消耗与补充……等等。

孙子说“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这句话基本上是对的,但也就时机而言的,在战役临近结局时,善战者如果是突然接手,则虽败亦不能挽回。

孙子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这句话比较消极,与李德胜不一致,李德胜认为胜是为出来的,因为敌人犯错无可避免、矛盾总是有存在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走向低落,而是经过游击战争,大规模地打过去。

李德胜的战略是从小歼灭战的阶段、逐渐进到中歼灭战的阶段、再到大歼灭战的阶段,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的提升自身概率、消减敌军的自身概率,以形成双方自身概率的此消彼长。

由于李德胜的战争基点是落在发展自己的这个目标上,故当自己发展到一定程度,胜当然可以为了、毕竟最终一切都是以绝对的优劣分胜负的。无非是策略问题。

孙子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这个和李德胜的就完全不一样了,李德胜的可以认为是“不可胜者,走也——即敌人打我不着;可胜者,敌人内部瓦解也——我打得着敌人”。

李德胜的胜负决定因素在于——把敌人置于矛盾的这一面、把自己置于矛盾的另一面,比如自己为强、敌军为弱;自己为多、敌军为少;自己士气高和意志坚强、敌军志气低和意志薄弱;自己补充快于消耗、敌军消耗快于补充;……等等诸如矛盾关系。这一切通过分散敌人、分割敌人、削弱敌人以及集中自己来实现。

孙子说“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这是至理,和李德胜观点一致。处处守,则处处薄弱,故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因为是专门找敌人的弱点攻,故攻有可能有余,但有个临界值——力量对比太悬殊,还是要“走”。

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什么九天九地,其实就是有备无备,强调突然性——奇袭。所以,这一点孙武和李德胜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敌人不能取消我们的胜利,也不能避免他们的损失,因为何时何地我们这样做,他们不晓得。这一点我们是保守秘密的。红军的作战一般是奇袭。

孙子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这里和李德胜不一样,李德胜是“生存第一、胜利第一”,胜利是极其重要的。老蒋则是“军事第一、胜利第一”。

李德胜认为能三战有二胜,这个指挥员就不错了,因为可以继续不断提高——因为李德胜把战胜归结为策略对、条件具备,剩下后续只是仍然策略对、条件具备,而这些是可以普及的、带有必然性的——核心原因在于李德胜抓的是矛盾和可能性。

李德胜并不特别强调人的能力的因素——因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在于人执行策略的因素、策略是根本原因——策略是操作矛盾的。

中国革命亘三十年而成效甚少,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所谓策略错,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孙子说“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这里和李德胜的看法大不一样,李德胜认为,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看见大的东西。那些大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或者自己陷于主观主义,而看不见、而忽视。这是最大风险——因为小的看不见,不过是些挫折、可以纠正过来,而大的东西看不见,却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直接是覆灭。

孙子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是当然的,因为本就打必胜之仗,先立于不败之地,待敌可胜。这与李德胜一致,故李德胜要求“把羊当老虎打,不犯轻敌的错误。”又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为的是以有备对无备、从而取消敌人的优势。

孙子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因为李德胜要求打歼灭战,所以不存在这种情况,但原理是一样的——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这是在战略上营造出来的。

第二年的胜利是战略的胜利,因此有很多战役的胜利。反过来了解是不对的。

所以,孙子说的善战者之胜,是其战略不显,一般人看不出其战略的作用,所以战胜不忒。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这句至理,和李德胜完全一致。

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胜兵先让能自己能胜,然后才求战;败兵要先战斗、在战斗中然后求胜。这是和李德胜基本一致的。

李德胜要求的是勇敢、敢战,通过小歼灭战到大歼灭战的过渡,可以从消灭敌人的一个连开始、甚至一个排、一个班开始,通过这样积累经验,提升自身概率。

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

这就是先战然后求胜,在战斗中学习。

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能使上下一致,能执行命令和纪律,所以能提升自己胜的可能性、降低自己败的可能性。这是李德胜的子集。李德胜认为胜败取决于自己力量的增长、策略的执行、敌人困难增加和内部瓦解。

孙子说“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这段我认为仍然是知己知彼的意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各个方面,然后胜败可知,待能胜时再战。

孙子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这个和李德胜观点一致,

一般是以绝对的优劣而分胜负居多数。所有这些,都是战争或者战役的结局,而非战争或者战役的开头。”

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会引发战斗意志和士气的大面积崩溃,于是战争因为失去对手而结束。

孙子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是指战争临近终局的时候 ,一边以绝对压倒优势对另一边绝对劣势。这里孙武没有直接点出意志、信心和士气的决定因素。

而李德胜认为主要是信心、意志和士气上的差别、不是指武器装备,就会形成无坚不摧之形,因为另一边已经从内部瓦解崩溃了。有句话叫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内部已经破败,故外力就显得无坚不摧。

所以,李德胜要的是打击敌人的信心、士气和意志。比如,

日本的经济将在旷日持久而昂贵的对华占领的重担下出现裂痕,在无数非决定性的战斗的冲击下,日军的士气将发生崩溃。

又如,

每个美英师,都再有三四整营被干净歼灭,则其士气非降低不可,其信心非动摇不可。

因为如果不打掉敌人的士气、信心和意志,它总是能找些物资和武器继续战斗的——无非是这些物资和武器较它之前所用降级了而已。而如果一旦士气、信心和意志被打掉,战争也就完结了——这就是小米步枪能战胜飞机大炮的最直接原因。

也就是说士气、信心和意志是一切其他矛盾都要导致到这三者上去的,李德胜的,这是一种征服!是一种以战争消灭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