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教学|真题解析•李王辉•一题一研|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选择题24题研究心得

 青年读书说 2023-04-12 发布于陕西
一题一研
3.10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1.【教材原文】

金文中的“封 ”写作或 ,“邦”写作,“国”写作。从字形上看,分封的具体行动就是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 的特权。 

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

——岳麓版必修I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3-4页

教材链接分析:题干中西周分封制周天子及诸侯国君将采邑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这体现了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贵族所获采邑数量越来越多。在分封制下,贵族采邑数量的增多,通过周王或诸侯分封所得,但周初基本已经完成分封。原文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贵族采邑数量的增多更为准确的反映出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稳定,社会进一步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春秋后期的牛耕出现,生产力持续发展,势力范围和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新的采邑不断增多,所以到春秋时期,贵族拥有采邑数量增多。

2.【试题分析】
①考点分析: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以西周至春秋时期分封制下的贵族拥有采邑数量的增多为情境。
②题目形式: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涉及西周至春秋时期,历史情境或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
③能力要求: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知识迁移)的能力,概念辨析能力、教材熟悉掌握的能力等。
④学科素养:材料通过西周至春秋时期分封制下的贵族拥有采邑数量的增多的相关知识,考察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持续发展,进而考察学生时空观念。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稳定,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贵族所拥有的的采邑数量有所增多,反映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在社会领域的反映,物质生活的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考察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能力。材料中的历史现象,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现象中寻找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解释,客观评判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考察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能力。
⑤题目解析:
A项,土地国有制度指井田制,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被废除,典型的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合法。而题干信息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分封制下贵族封邑数量的不断增多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土地国有制度并未废除。A项史实错误。
B项,春秋时期的“春秋五霸”,反映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遭到削弱和破坏,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C项,题干信中,卿、大夫所获采邑数量越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从而能够体现增强诸侯国君经济权力得以巩固,但到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卿、大夫实力增强造反,不利于诸侯国君权力的巩固,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现象,C项“牵强”说对了一半,不能符合整个材料主旨。再之,诸侯国君权力的巩固通过变法,废除分封制、行县制或郡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官员选拔任免权收归国君等措施。故C项错误。
D项,题干中西周分封制周天子及诸侯国君将采邑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这体现了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贵族所获采邑数量越来越多。在分封制下,贵族采邑数量的增多,通过周王或诸侯分封所得,但周初基本已经完成分封。贵族采邑数量的增多更为准确的反映出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稳定,社会进一步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春秋后期的牛耕出现,生产力持续发展,势力范围和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新的采邑不断增多,所以到春秋时期,贵族拥有采邑数量增多。
⑥基础知识梳理: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制度
1.背景:经济基础:井田制(土地公有制);
     政治基础:周疆域扩大大而控制力弱,巩固统治需要;
2.概念:原始含义——封邦建国;(商人已有分封)
3.概况:第一次:武王灭商
第二次:周公东征;(推行分封起重要作用)
4.目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统治)
5.内容
(1)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等;
(2)分封形式:“授土”(经济基础)“授民、授爵(公、侯、伯子、男)”(政治地位)
(3)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4)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层层分封、设置官员、武装、赋役等。
(5)分封国家:鲁、齐、燕、卫、宋、晋等。
(6)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隶为直接生产者)
6.特点:
(1)周王地位: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
(2)臣属关系明确:诸侯是周王臣属关系,必须服从周王命令;
(3)以血缘为纽带,较大独立性;
(4)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血缘政治
(5)同姓宗族为主体,居于富庶或战略要地。分布地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
7.作用:
积极:(1)稳定统治秩序,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2)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统治。
(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4)打破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使得周政治文化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5)促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华夏族形成奠定基础;
消极:诸侯相对独立,势力逐渐增强,王权衰弱,血缘关系淡化。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割据称霸的局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
8.瓦解原因: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时代,诸侯变法改革,迈入集权封建时代。
(3)思想: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士人阶层崛起,为各国变法革新提供理论依据。
9.瓦解表现:平王东迁、诸侯称王、相王(楚庄王问鼎、彭城相王)、卿大夫夺位(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
10.分封制遗存:
(1)秦末、楚汉之争,项羽分封诸王;
(2)汉初,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
(3)西晋:晋武帝分封宗室,八王之乱;
(4)明代:明太祖分封诸子,靖难之役;
(5)姓氏起源:陈、宋、鲁等;
(6)地名简称:秦、晋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