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十二经水,外有源泉,内有禀承,内外相贯,如环无端。 经脉经水,交相呼应,取天为阳,择地为阴,腰上为天,腰下为地。 海之以北,谓之定阴,湖之以北,阴中之阴,漳水以南,归属为阳。 河水以北,至于漳水,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于江水,阳中太阳。 一隅阴阳,人与天地,相参相应,经水经脉,远近浅深,水血各异。 足阳明经,阳明胃经,五脏六腑,汇聚入海,脉大血多,气盛壮热。 针刺有道,不深不散,不留不泻,刺深六分,留针呼吸,十呼之间。 足太阳经,深入五分,留针七呼,足少阳经,深刺四分,留针五呼。 足太阴经,深刺三分,留针四呼,足少阴经,刺深二分,留针三呼。 足厥阴经,针深一分,留针二呼,足部六经,深浅各异,留存有别。 手部阴阳,受气之道,毗邻脏腑,气来迅疾,针刺深度,无过二分。 针留之时,无过一呼,长短大小,合以肥瘦,以心明察,法效天常。 灸法亦然,灸法有过,恶火烧身,骨枯脉涩,刺发有过,内气外脱。 经脉大小,血量多少,皮肤厚薄,肌肉坚脆,腘之大小,可为量度。 不甚脱肉,血气不衰,可为度量,折取中度,中庸之道,适合而止。 形体消瘦,形肉脱相,审切循扪,按压肌肤,视其寒温,盛衰而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