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墨妙造皆是情

 泊木沐 2023-04-12 发布于辽宁

“学人清墨”、“学者妙造”,是当今世人对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王伯敏先生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的赞誉。王先生早年拜在黄宾虹门下,是宾翁最有成就的三个弟子之一(另外两人为李可染和林散之)。2009年12月,王先生被授予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我是一个书画篆刻爱好者,也酷爱书画收藏。对于蜚声海内外的王伯敏先生,我早就仰慕不已。记得那是1995年10月,我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有关王先生的介绍文章,文章还附有作品照片,当时我就被那精美绝伦的作品及作品上所用印章深深吸引。出于对篆刻的热爱,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很快给远在杭州的王先生寄去了一封信,并随信寄上自己的篆刻习作印脱数枚及拙作《〈拙翁〉与“蜗斋”——谈郝石林教授的闲章》,希望能得到王先生的指教。没想到,时隔不久,我就收到了王先生的回信。王先生不但欣赏了我的篆刻作品,还挥毫题字道:“妙于方寸之中生神。淑敏治印、兹书八字以题。王伯敏。”并有册页一件相赠,上书王先生的名诗:“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半唐斋”是王先生的斋号。他还在信中写道:“你的文章写的不错,条理清楚。唯'拙’字,不一定完全是笨的意思。拙乃拙朴,'大巧若拙’应包含这层意思才对。不一一。”

从那以后,我便和王先生书信、电话不断,渐成忘年交。

1996年春,王先生寄赠我一幅《墨竹》,上题:“不可一日无此君。淑敏棣正。丙子春、王伯敏”我如获至宝,珍爱有加,时常展卷拜观。一天,我突发奇想——要把这幅《墨竹》裱成手卷。我把这个想法写信告诉了王先生,他很快复信,不但十分赞同我的想法,而且又给我作了一幅《墨竹》。他在此作上跋曰:“不可一日无此君,于丙子之作,距今整整十年矣﹗光阴荏苒,转眼即逝也。刻又画三五笔,邮寄淑敏君。丙戌王伯敏于湖上吴山之麓,年八十又三。”捧着画作我感激不已。随即,我又请著名书法篆刻家刘江先生、著名书法家祝遂之先生、台湾著名书法家张光宾先生分别写了引首和跋语,终于裱成了这件珍贵的长卷。我还特意撰文以记此事。

2004年1月29日,王先生给我寄来邮件,打开后一件精美的新年贺卡先映入眼帘。贺卡背面,王先生写道:“邮山水一幅,请正。此以焦墨、宿墨点染铺以石青,你以为如何?”再看画作,王先生用塑膜层层精心包裹,应是唯恐其在邮寄途中受损,可见王先生对此作的钟爱。画上三株苍劲古松,山间云雾缭绕,还有一座古老宏伟建筑及一条幽静崎岖山路,处处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给人以宁静、深远之感。王先生画上题曰:“松山晨曦。癸未冬。王伯敏于湖上。”钤印四枚,白文“王伯敏”,朱文“半唐斋”、“武林”、“不似之似是之”。由此足见老人创作此图时的用心和对我的厚爱。

2008年11月是王先生喜度84岁寿诞。我特撰寿联:“半唐斋翁多福多寿,南山松柏愈老愈坚”寄去,并随信附上我对宋人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手卷的赏析,且冒昧写道:“您老素有ˋ学者妙造ˊ之美誉。晚辈我愿珍藏您的一件唐人诗意山水手卷,不知您老意欲如何?”其实,王先生已年逾八旬,按理不应该再请他动笔,可我一直希望能拥有他的一件山水长卷,想到老人喜度寿诞,说不定一高兴就满足我的要求呢。没过多久,我果然美梦成真:王先生所绘唐人刘禹锡诗意手卷(上图为此作局部)寄至。我立即捧读。此图右侧绘突兀大山,渺小渔舟,布景丰富而层次井然,左侧绘大片水面,倏然明朗辽阔。整幅画作,给人以咫尺千里之感。画上题:“唐刘禹锡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即写之。戊子秋月,王伯敏,八十又五。”

不久,一直耕耘不辍的王先生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三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得知消息后,我立即写信祝贺,王先生旋即复信说:“这届得奖的共有十人,我是其中之一,我被邀到了北京凑了个热闹。给老年人颁奖,无非是促使我继续努力,学到老。这次获奖的,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已经100岁了;山水画家白雪山石也获奖了,他比我大,已经93岁了。”字里行间,满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奋勇之志。

王先生一直是这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至远,但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正如其在《自述》中所说:“我是美术史研究者,书画是我的读书余事。花甲后我的专业重点才逐渐转移到书画。于是'便废画三千,’在我的书斋中随之增多。我曾有诗道:'麝墨浓如漆,狼毫力如针’,'一钱老松墨,写出万山情’。写的究竟如何?自说自话不行,当有作品来回答”。

王伯敏先生,半唐斋里一学人,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