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奋斗30年成为中国首富,却被对手3天搞破产,临死只说了3句话

 衆妙之門 2023-04-12 发布于陕西

1882年,为了抵制洋商控制生丝价格,胡雪岩利用自己的声望,号召华商大量囤入生丝,抬高价格。

当时没人能料到,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会因为这件事而落得家破人亡。

文章图片1

胡雪岩,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安徽省绩溪县湖里村人,幼年时家境贫困,以帮人放牛为生。

虽然出身寒微,但胡雪岩从小为人诚信。

有一次,他在放牛的路上捡到一个包袱,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子。

常人如果突然得到横财,肯定就私吞了。可胡雪岩没有这么做。

他把牛拴在路边吃草,将包袱藏起来,然后坐在路边等待失主。

这一等就是大半天,胡雪岩等得肚子饿到呱呱叫,但他没有走。

几个时辰后,银子的主人出现了。

胡雪岩问清情况,确认是失主,爽快的将包袱原封不动地奉上。

这位失主姓蒋,是杭州来的客商。

生意人向来重视诚信,蒋掌柜被胡雪岩拾金不昧的品质所感动。

于是便亲登门造访,说服胡母,把胡雪岩带到了杭州学做生意。

做学徒期间,胡雪岩很勤奋,什么都愿意学,什么活都愿意做。

老板交代的事,他用心去做。

老板没交代的,他看到了也会主动去做。

正所谓千军易得,人才难求。

如此优秀的潜力股,自然是老板们竞相拉拢的对象。

不久后,在蒋掌柜点头同意的情况下,胡雪岩去到了一家金华火腿商行做学徒。

后来,胡雪岩又两次跳槽,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

于掌柜没有后代,他见胡雪岩头脑活络,善于经营,值得信赖,便在临终前将胡雪岩收做儿子,并把钱庄托付给了胡雪岩。

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就是胡雪岩日后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文章图片2

当然,胡雪岩真正的发迹,是从他结识了“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开始的。

王有龄,字英九,号雪轩,福建侯官人。

关于胡雪岩是如何结识王有龄的,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胡雪岩在钱庄工作时,结识了无钱进京打点的候补官员王有龄。

胡雪岩暗中考察,认定此人前途不凡,便毅然挪用了钱庄的五百两白银,资助王有龄进京疏通关系。

因为此事,胡雪岩还被钱庄解聘。

另一说是胡雪岩当时已经是老板了,手里有些资本。

他认为资金就应该活用,于是便暗中寻找投资对象。

偶然的机会,胡雪岩得知身为官员,却因为账务处理不当,屡屡被上级指为无能,而时常去青楼饮酒消愁的王有龄。

胡雪岩觉得投资王有龄,大有前途,便每天都在青楼大摆宴席,设法巧遇。

时间久了,胡雪岩与王有龄渐渐熟识。胡借钱给王,两人就此成了好朋友。

不管是因何而结识的吧,总之就是胡雪岩搭上了王有龄这条线。

文章图片3

1851年,王有龄署理湖州府知府。

当时地方衙门征收的杂税,通常都存在钱庄,而胡雪岩恰恰是开钱庄的。

于是,胡雪岩便说服王有龄将湖州府的公库银,存到了自己的阜康钱庄。

靠着这笔钱,胡雪岩在外放高利贷,他的钱庄生意因此上了一个大台阶。

不过,胡雪岩并不满足只是放贷收利息。他要利用存进来的钱,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

随后不久,胡雪岩盯上了湖州的支柱产业——生丝生意。

他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然后就地收购蚕丝,运往杭州、上海等地脱手变现,再用赚来的利润,解交浙江省“藩库”,又从中大捞一笔。

胡雪岩背靠王有龄发了横财,这让时任浙江巡抚黄宗汉很不满。

见抚台大人眼红,胡雪岩立即与黄宗汉“结交”,并将黄宗汉拉为事业合伙人,一起开办药店。

由于有黄宗汉撑腰,胡雪岩的药店业务也迅速发展了起来。

由此也能看出,胡雪岩属于典型的官商。他是靠着官僚庇护和国家资本,进行自己的商业扩张。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由于太平军切断了漕运,清政府一时国库空虚。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朝廷采取发行宝钞的政策。

文章图片4

所谓宝钞,就是纸币。

在当时老百姓的眼里,只有金银才是硬通货,没人愿意使用缺乏准备金的纸币。

见宝钞得不到大众的认可,难以发行,而朝廷又下了死命令,黄宗汉只好找到胡雪岩,希望胡的阜康钱庄能购买宝钞,解燃眉之急。

作为靠着官府起家的代表,胡雪岩自然不会拒绝黄宗汉。

不过,胡雪岩毕竟有自己的产业,也需要保证自身利润。所以他在答应之余,向黄宗汉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是要求黄宗汉把浙江的军用物品和粮食采购,全部交给自己负责。

二是浙江省内的所有库粮和官府的度支,都要由自己的阜康钱庄负责操办。

这两个要求在当时来说是比较苛刻的,但为了完成朝廷任务,黄宗汉同意了胡雪岩的请求。

有了这些条件,胡雪岩统管了杭州、苏州等地的军事采办。不仅赢得了官府的信任,还利用官府的有利条件,把生意越做越大,利润也越来越丰厚。

胡雪岩发了大财,也没有忘了王有龄。

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大力协助下,累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最后做到了浙江巡抚。

就这样,胡雪岩在王有龄的照顾下,生意越做越大。

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帮助之下,官位越做越高。两个人都进入了各自事业的快速发展期。

然而,好景不长。

1861年十一月,太平军攻打杭州。

文章图片5

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食接济杭州清军。但被太平军击退。

同年底,杭州城破,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胡雪岩顿时失去官场上的靠山。

不过,胡雪岩很快又找到了新靠山,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1862年初,朝廷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督办浙江军务。

听说朝廷的任命后,胡雪岩第一时间前去拜见。

谁料左宗棠嫉恶如仇,之前道听途说了很多关于胡雪岩的负面消息,因而对其没有好感,拒绝接见。

吃了闭门羹,胡雪岩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打听到左宗棠的部队缺粮,就把当初没能送进杭州城的二十船粮食送给了左宗棠。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

左宗棠此时正缺粮,同时也一直盘算着如何脱离曾国藩的控制。

而摆脱曾国藩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后勤补给系统。

左见胡雪岩有本事,又有自知之明,知道国家利益在前,自己赚钱在后,只赚他该赚的钱。

于是,左宗棠便对胡另眼相看,放心把部队所需的粮草,都交给胡雪岩负责。

有了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岩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

胡雪岩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余,还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为左宗棠物色外籍军官。

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与法国人合作,训练出了一支装备洋枪洋炮,约千余人的“常捷军”。

1863年,左宗棠晋升闽浙总督。

随着左宗棠地位的不断上升,胡雪岩背靠这棵大树,其钱庄、商号遍布全国,还操纵了江浙商业,利润颇丰。

据说胡雪岩当时控制的资金高达二千万两,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文章图片6

1873年,左宗棠筹划收复新疆。

但朝廷没有钱,左宗棠要想收复新疆,必须要自筹一部分军费。

胡雪岩得知左宗棠的困难,在为西征军筹备粮草、军火的同时,还替左宗棠向外国银行进行贷款。

当时,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是很困难的事情。连恭亲王奕訢向洋人举债都被直接拒绝。

但胡雪岩却用他自己在生意场上的良好信誉,办成了这件事。

1873~1881年期间,胡雪岩以江苏、浙江、广东的海关收入作为担保,一共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

另外,胡雪岩还给西征将士送去“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免去了西征将士水土不服之虞。

对此,左宗棠曾盛赞胡雪岩,说西征的功劳,胡雪岩不输于他手下的任何大将。

1860~1870年代,左宗棠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无论左宗棠到哪里,胡雪岩都是他的后勤部长。

左宗棠当年在福州开办“福州船政局”,在兰州创建“兰州织呢总局”,背后都有胡雪岩的协助。

不过,这时的胡雪岩渐渐开始作死了。作为借款经手人,他竟然堂而皇之地收取了巨额佣金。

以1877年,胡雪岩第四次为西征军借款为例。

汇丰银行给胡雪岩报出的利息是年息一分,即10%。

左宗棠向朝廷申报时,加了两个点,变成12%。

其后,胡雪岩又以德商洋行“包认实银”为辞,将年息加到15%。

对此,胡雪岩的解释是借款以英镑计算,考虑到汇率有涨落,今后归还时可能增累,因此加息包给德商,以转嫁风险。

文章图片7

10%的利息,经胡雪岩之手,就变成了15%。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胡雪岩是在发国难财。

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当时就看不下去,认为胡雪岩吃相太难看。

只不过,左宗棠那时是国家柱石,为朝廷东征西讨,收复失地,无人可替代。

因此,大家对胡雪岩的所作所为,虽然心知肚明,却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把事情捅破。

1881年,清军收复伊犁,左宗棠上奏,保举胡雪岩为三品布政使,赏穿黄马褂,冠帽上可以用二品的红色顶带。并总办“四省公库”。

胡雪岩的红顶商人称号,由此而来。

此时的胡雪岩,集财富和荣誉于一身,达到了他自己人生的顶峰。

常言道,人在春风得意之时,难免就会得意忘形。

胡雪岩的事业如此成功,他在生活方面也就彻底放开了。

据史载,晚年的胡雪岩,妻妾成群,娶了十二房姨太太,号称“十二金钗”。

其在生活上也是穷奢极侈,起居出行,富丽堂皇,前呼后拥。

母亲过寿,胡雪岩准备了七天寿宴,大宴八方,杭州城内城外,轰动一时。

对于胡雪岩的铺张奢华,当时有人劝他低调做人。

因为新疆收复后,胡雪岩对清廷来说,就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虽然他有二品顶戴,可他并非科举出身,所谓三品布政使,不过是个荣誉称号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要是态度端正,伸手不打笑脸人,想必也不会有人会为难他。

然而,胡雪岩却有自己的逻辑:我有了场面,别人就会认同我的实力,才敢把钱放心存在我的钱庄。我有了钱,才能拿出去维持关系、收买人心、放贷、做生意,才能无往而不利。

应该说,胡雪岩的这套经商逻辑,在事业上升期,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可如果一旦出现裂痕,就是致命的危险。

文章图片8

胡雪岩故居

1870年代后期,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

李鸿章认为左宗棠能为朝廷立下这么多的功劳,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背后有胡雪岩的支持。

所以,李鸿章提出”倒左先倒胡”。

想要扳倒左宗棠,就先要打倒胡雪岩。

李鸿章打算下手了,而胡雪岩却并不知情。

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

当时,西方资本在江南开设机械缫丝厂。

众所周知,西方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就是从纺织业开始的。中国传统手工缫丝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面对工业化的对手时,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而无力竞争的结果,就是洋商垄断蚕丝出口市场,拼命压低生丝价格,抬高厂丝价格,从中攫取暴利。

目睹此景,胡雪岩便决定联合华商囤积居奇,收购市面上的生丝。让洋人没有原材料,从而打破洋商垄断丝茧贸易的现状。

这场中外大型商战爆发之初,胡雪岩与华商用高价,尽收国内新丝一万五千包,百万余斤,占据上风。

但就在洋商快支撑不住,即将妥协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

首先是欧洲、印度的生丝突告丰收,导致国际生丝市场价格大跌。

受此影响,伦敦期货市场的紧张顿时暂缓。国内生丝再想维持高价,已不可能。

消息传回中国,大家顿感不妙,军心开始动摇。

胡雪岩与洋人已经打了多年交道,却不知道当时的贸易已经不是国内贸易,中国市场已经和世界市场融为一体。出现如此重大决策失误,着实不应该。

紧接着,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驶抵上海吴淞口,扬言要进攻江南制造局,造成局势紧张。

老百姓纷纷携财而逃,市面骤变。导致大部分的商品销售量急剧下降。

外国银行和山西票号见势不妙,亦纷纷收回短期贷款,结果这又引发了金融危机。

时局如此,胡雪岩已无力回天。他高价囤积的生丝无法长期保存,也就砸手里了。

1883年7月,胡雪岩为收拢资金,不得不开始抛售生丝。

由此,生丝价格一路狂泻。胡雪岩因此损失千万两白银。

生丝对搏失利,很快影响到了胡雪岩的钱庄生意。

而在这时,李鸿章出手了。

文章图片9

早在1881年,李鸿章通过盛宣怀掌握的大清电报局,知晓了胡雪岩近年的投资动向。

在得知胡雪岩要高价囤积生丝时,他开始秘密布局,一边大肆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华商联盟出售;一面又联络各地商人和洋人买办,不买胡雪岩的生丝,导致胡的库存生丝日多,资金紧张。

只不过,当时左宗棠还是两江总督。不便于出手,所以李鸿章选择暂时观望。

1883年8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法战争一触即发爆发。

左宗棠为此忙前忙后,顾不上胡雪岩。

趁此机会,李鸿章与盛宣怀开始釜底抽薪,在胡雪岩为前线军队筹集军饷,资金链最为脆弱时,果断出手。

这年9月,上海道台邵友濂通知胡雪岩,说上海海关的协饷银要延缓二十天再交付。

邵友濂此举,到底是他自作主张,还是李鸿章和盛宣怀暗中安排,目前众说纷纭。

不过,汇丰银行接下来催促胡雪岩按期还款,可以肯定是盛宣怀在暗中操作。

由于事发突然,紧急之中,胡雪岩只好从自家的阜康钱庄调取80万两银子,先还上汇丰银行的借款。

当时的胡雪岩还没意识到自己上套了。他认为上海的饷银一定会到账,晚二十天没多大事。

可是,李鸿章和盛宣怀哪里会给他喘息之机?

几天后,盛宣怀趁胡雪岩去杭州时,组织人到上海的阜康钱庄提款挤兑。

这些提款的人,都是大户,少则提款数千,多则上万。

与此同时,盛宣怀还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挪用阜康钱庄存款。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阜康钱庄倒闭在即。

盛宣怀如此一喧嚷,中小储户纷纷登门提款。

结果,胡雪岩经营了30多年的阜康钱庄,仅仅三天时间就被挤垮了。

文章图片10

阜康钱庄倒闭前夕,胡雪岩星夜赶到上海,催促邵友濂赶紧下发协饷。

邵友濂故意躲着不出现,让胡雪岩找不到人。

胡雪岩见形势不妙,又急忙给左宗棠发电报,请左帮助救急。

但他拍出的电报,被盛宣怀暗中叫人将扣下,使左宗棠没能收到。

资金链断裂,同时又得不到左宗棠支持。胡氏商业帝国由此彻底瓦解。

胡雪岩破产后,因为他的钱庄有大量的朝廷公款。

于是,御史毕道远等人便上奏朝廷,请查胡雪岩资产,弥补国有资产损失。

这个时候,其实朝廷并没有把胡雪岩往死里打,只是让他偿还朝廷公款。

然而,纵使胡雪岩已经惨成这幅摸样,李鸿章也依旧不打算放过他。

1883年11月,李鸿章向慈禧太后禀明了胡雪岩当初向洋行借款之时所贪的巨额回扣。

慈禧闻言,勃然大怒,立即下发懿旨,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亲自负责查封胡雪岩的当铺、商号等产业。

胡雪岩被抄家后,家中的财产都被没收,包括一些房契、地契等,唯独胡庆余堂保留了下来。

胡庆余堂是胡雪岩花费了半生的精力建造起来的,有救死扶伤的价值。

胡雪岩不希望这座悬壶济世的医药堂毁于一旦,便主动找到刑部尚书文煜,将胡庆余堂送给了文煜。

而随着胡庆余堂转手,胡雪岩也变得一无所有,倾家荡产。

文章图片11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即在福州病逝。

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临终之前,胡雪岩给后人留下三句话:不得经商,不得从政,胡李之间不能通婚。

这是他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总结,教导后代不要重蹈覆辙。

其实,1883年的金融危机,并不止是胡雪岩一家破产。

当时的著名实业家徐润,还有李鸿章的幕僚郑观应,唐廷枢,也损失惨重。

由此可以看出,胡雪岩的倒台,说到底,还是他自己坑了自己。

李鸿章和盛宣怀最多是推波助澜,给胡雪岩的棺材板,钉上了几颗钉子而已。

胡雪岩这辈子,玩的是眼光,玩的是胆大,玩的是心惊肉跳。

但是最后一把,他是真的玩脱了。

正所谓场面扯大了,最后按下葫芦浮起瓢,只能是满盘皆输。

如果晚年的胡雪岩还保持早年那种谨慎而不自大,眼光独到而不一意孤行的作风。他不会倒台,也没人能玩死他。

所以,不能把胡雪岩的失势,全推给李鸿章和盛宣怀。

这样既不客观,也夸大了李、盛二人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