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巧设分论点,妙手著华章

 一中大语文 2023-04-12 发布于福建

《巧设分论点,妙手著华章》导学案

课题

《巧设分论点,妙手著华章》

课时

二课时

课型

复习指导课

主备人

黄卫华

授课年级

高三

1、熟悉分解中心论点的方式与要求。

2、探讨分解中心论点的角度与方法。

3、赏析范文,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提升思维品质。

1.通过预习,能够很好地熟悉分论点设置的基本要求。

2.通过展示,能够较好地掌握分论点设置的角度和方法。

3.通过交流,能够较好地提升分论点设置的思维品质。

重点:探讨分解中心论点的角度与方法。

难点:提升分解中心论点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学法指导

和谐课堂“导学研展评”五环节、“1+3”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问题(任务)、学习活动

评价

知识链接

一、中心论点、分论点的定义及作用

    中心论点一般是表述清晰、明确、完整,语气肯定的判断句(或祈使句)。一个中心论点,为证明其正确,通常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个方面,是点;两个方面,是线;只有三个方面,才是面。从数学意义上说,才具有“三角形的稳定性”,具有普遍意义。一篇800余字的作文,主体部分若有三个分论点,文章会更饱满、充分。分论点设置有固式,亦有变式,不必拘泥。

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整体与局部、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分论点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来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确立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而分论点则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精心、合理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是议论文取胜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清晰地体现出议论的结构层次,使人一目了然;更能展示出写作者缜密的思维,使分析说理透彻全面。 

二、分论点设置的方式和要求

   一般说来,分论点的设置可采取四种方式:1)把分论点作为总起句放在段首;2)把分论点作为总领句独立成段;3)把分论点作为总结句独立成段;4)把分论点作为小标题独立成行

    同时,设置分论点要注意以下三点:1分而有度,分得开分论点的数量以三个为宜;2)分而有理,扣得住。分论点的设置要科学,概念之间不能有包含或交叉关系;3)分而有美,排得顺文章的结构如同人的骨架,对文章的内容起支撑作用,其本身应具有审美作用,因此分论点的字数应大致相同,文章结构匀称,以显示出匀称美。

三、分论点设置的角度与方法

1、并列式横向分解

1)追问类属法——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

追问类属法,就是判断由主题转化而来的中心论点的内涵或外延,对中心论点进行价值性判断,揭示这个中心命题的基本属性,类似于下定义。这种方法一般适用名词性的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表述最好警句化,富含哲理。

1:主宽容”。   

2:中心论点:学会低头。

分论点1: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分论点1:学会低头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品格。

分论点2:宽容是一种高远的境界

分论点2:学会低头是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

分论点3:宽容是一种化敌为友的智慧。

分论点3:学会低头更是人类的一种智慧(递进)

3:中心论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力量。

分论点1:弘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的“两弹一星精神。

分论点2:弘扬公而忘私、守望相助的“抗震救灾”精神。

分论点3: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饶的“红船”精神。

4:中心论点:凝聚风雨同舟的中国力量,彰显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

分论点1:关键时刻显担当。

分论点2:危急时分见英雄。

分论点3:风雨面前一起扛!

5:中心论点: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

分论点1:传承诗意,彰显中国淡雅情怀。

分论点2:传承爱国,彰显中国骁勇精神。

分论点3:传承协作,彰显中国携手共赢的理念。

6:纪念日。中心论点:纪峥嵘历史,念初心岁月。

分论点1:它是岁月的注脚,是成长的路标。

分论点2:它是历史的敲钟人,钟声长鸣于时代之下。

分论点3:它是初心的承载者,传承使命于世代之间。

7:中心论点:抗美援朝,我们的集体记忆

分论点1:艰苦奋斗,永不言弃。这是抗美援朝在集体记忆中最深的刻痕。

分论点2:团结一心,家国一体。这是抗美援朝在集体记忆中最闪耀的亮点。

分论点3:铭记历史,开拓未来。这是抗美援朝在集体记忆中最长远的意义。

8:中心论点:战“疫”,我们的集体记忆

分论点1:那场战疫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不畏艰险的集体记忆。

分论点2:那场战疫如一簇烈火,燃烧了众志成城的集体记忆。

分论点3:那场战疫如一颗红星,闪烁着平凡可贵的集体记忆。

9:中心论点:奋斗,我们的集体记忆

分论点1: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奋斗是灯,照亮前方的黑暗。

分论点2: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奋斗是快刀,披荆斩棘,一路高歌。

分论点3: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奋斗是浆,助力新时代的我们走向更美的远方。

10:中心论点:这才是中国年轻人的样子

分论点1:以为人类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为榜样才是年轻人最好的样子。

分论点2:以敢于担当、艰苦奋斗为品质准则才是年轻人最好的样子。

分论点3: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为目标才是年轻人最好的样子。

2)追问对象法——从“关涉谁”的角度展开

追问对象法,就是先将由主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转化成一种行为、思想或品质,再看这种行为、思想或品质可涉及到的人、事、物,然后把相关的人或事作为主语补出来或具体列举出来,即成为分论点。

1:珍惜拥有。中心论点:学会珍惜拥有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分论点1:珍惜拥有的亲情。

分论点2:珍惜拥有的友情。

分论点3:珍惜拥有的爱情。

2:脸。中心论点:三国戏是一部脸戏。

分论点1: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奸绝”曹操的“脸”戏。

分论点2:三国戏是一部关于“智绝”孔明的“脸”戏。

分论点3: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忠绝”关羽的“脸”戏。

3:华夏之美,我们的集体记忆。

4:唐诗宋词,我们的集体记忆

分论点1:华夏之美,美在文化。

分论点1:唐诗之兴,构筑我们的集体记忆。

分论点2:华夏之美,美在人情。

分论点2:宋词之韵,雕琢我们的集体记忆。

分论点3:华夏之美,美在担当。         

3)追问原因法——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

追问原因,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1:论证“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说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呢?

分论点1:青年时代是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时代

分论点2:青年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时代

分论点3:青年时代是乘风破浪,建功立业的时代。

2:论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1: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2: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3:人们评判事物的标准有所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3:论证“高考,助教育远航——我看高考”,为什么说,高考能助教育远航?

分论点1:因为高考,我们懂得拼搏。

分论点2:因为高考,社会弥漫公平的浩然正气。

分论点3:因为高考,国家教育有了新气象。

4)追问路径法——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

    追问路径法,就是把中心论点当作一个问题或一种任务,然后追问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法,“怎么办”的角度,以中心论点作为结果,提炼满足这一结果的“条件”“措施”“途径”来设立分论点。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措施”“途径”等。

1:谈意气。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勇敢不惧、自信乐观。

分论点1: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     

分论点2: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牺牲挫折。   

分论点3: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坎坷。

2:学会欣赏别人。中心论点:学会欣赏别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分论点1: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要有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

分论点2: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求全责备。

分论点3: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中心论点:亿万人民所展现出的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激荡人心、振奋人心,给人以无穷的奋进力量。

分论点1: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植根于精神的沃土。

分论点2: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沉淀于艰辛的付出。

分论点3: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升华于忘我的奉献。

4:做时代青年,助伟大复兴。中心论点:在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处,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刻,青年都要如陈龙一般做时代的“弄潮儿”,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品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国精神在神州大地上掷地有声。(结尾)

分论点1:做时代青年,应树立追随时代的精神,做时代的“弄潮儿”。

分论点2:做时代青年,应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做时代的“扎根人”。

分论点3:做时代青年,应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做时代的“老黄牛”。

5:三美能致远,理想方可期。中心论点:理想的实现需要修身以德,正思以学,明志以义。

分论点1:以德修身,乃人立业之本。

分论点2:以学正思,厚积方能薄发。

分论点3:以义明志,求真务实追高远。

6:少年感。中心论点:永葆少年感,生活永向前。

分论点1:保持少年感,就要多一点乐观从容、阳光自信。

分论点2:保持少年感,就要多一点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热情。

分论点3:保持少年感,就要心有定力、坚持不懈。

7红船印初心。中心论点:大潮行舟,红船无惧。

分论点1:大潮行舟,奋斗扬帆,不惧困难,乘风破浪。

分论点2:大潮行舟,奉献掌舵,不惧险阻,扬帆远航。

分论点3:大潮行舟,初心为浆,不惧挑战,行稳致远。

5)追问结果法——从“会怎样”的角度展开

追问结果法,就是把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确定为一个带有行动性命题,去推想这一行为会导致一个怎样的结果,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或影响。、    例1:放飞心灵。                               

分论点1:放飞心灵,可以重燃希望。

分论点2:放飞心灵,可以成就大业。  

分论点3:放飞心灵,可以潇洒人生。

    2:行事以仁,譬如北辰

    分论点1:行事以仁,才能在尘世中如一朵粉白的莲,出淤泥而不染。

    分论点2:行事以仁,才能在凛冬中如一枝傲世的梅,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论点3行事以仁,才能在青山中如一颗苍劲的竹,任尔东西南北风。

2、层进式纵向分解

    层进思维是认识事物或事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一种思维方法。一般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

1:“严于解剖自己”这个中心论点就可以分解为: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分论点1: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分论点2: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
   分论点3: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

2: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个中心论点,就可以分解成:

分论点1: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

分论点2: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

分论点3: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3:少年感。中心论点:愿千帆过尽,归来仍少年

分论点1:少年感,不仅是外表上的年轻活力,更是心灵上的纯真与精神的丰盈。(是什么)

分论点2:少年感是知而无畏,敢于挑战,勇于尝试。(是什么)

分论点3:少年感是对世界永远充满探索的欲望和热情。(是什么)

4:红船印初心。中心论点:红船印初心,奋斗固伟业。

分论点1:初心不改,奋斗不停,“红船精神”彰显革命风采。(怎么办,会怎样)

分论点2:初心不改,奋斗不停,“红船精神”引领中国富强。(怎么办,会怎样)

分论点3:初心不改,奋斗不停,“红船精神”描绘未来发展蓝图。(怎么办,会怎样)

5:纪念日。中心论点:珍惜纪念,迎光前行。

分论点1: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站起来)

分论点2:七十余载独立自主,七十余载奋斗富强。(富起来)

分论点3:四十多年开拓创新,九万里风鹏正举。(强起来)

3、对照式双向分解: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

比较分析法。这是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常用的比较简易的一种方法。

1:“常立志与立常志”,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提倡树立远大志向,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论述时,可以把“常立志”和“立常志”这两种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不同的结果,通过比较阐明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才能有所建树。

2:再如要证明“实践出真知”

分论点1: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正面)

分论点2不参与实践,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就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反面)

3:时代新人。中心论点:五四精神弦歌不断,时代新人薪火绵延。

分论点1:“时代新人”,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响亮名称,一副多么令人向往的群体画像。

分论点2:“时代新人”不是新在外表和年龄,而是新在思想和能力。

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地分析

1:如要论证“成才的关键不在于逆境”,便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

分论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分论点2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

2:再如要论证“知耻应后勇”,便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

分论点1:知耻而后勇,化耻辱为上进的动力,终有成功的一天。

分论点2:知耻而后不勇,必定自甘堕落,遗恨千古。

3:又如:要论证“我们需要既露锋又藏锋”,便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论点1:藏锋与露锋要看对象。

分论点2藏锋与露锋要看时机。

分论点3藏锋与露锋要看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

(二)学

1、课前赏析。欣赏下面文段,思考范文中分论点是从什么角度和使用什么方法设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礼物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试以“快与慢”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1:   快与慢   徐智佳

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对他的中国朋友说:“中国人真勤快。”问其原因,外国人解释道:“路边的许多店都立着一块写着'早点’的牌子!”初听这个笑话着实会让人捧腹大笑,但笑过了,似乎还可以从其中感悟到一些其他内容——“中国速度”。中国发展之快令全世界惊叹,许多国人,都在“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的召唤声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驶入了“快车道”。在“快”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慢”似乎就要遭人诟病了。其实任何人与事物的良性发展,是快而知慢,快中有慢的,这样才能奏出最和谐的乐章。(中心论点,肯定快的意义,同时提出慢也是必要的这个观点,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慢,是对美好人生的一种享受(分论点1)饭吃快餐,出行开车,再远点就高铁、飞机,快点做,快点出成绩……这些都成了我们的生活常态。但如果一味求快,那么人就会被异化为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感受不到入口的食物的美味,感觉不到夜色的温柔、爱的美好。所以我们不如偶尔慢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重拾自己的爱好,去陪伴重要的人,去看看那些平时没时间看的风景。偶尔慢下来,这是你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开始,是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是在忙碌的世界中为自己开辟一片“世外桃源”,在这个且静且柔的世界里,放松自己疲惫的身体和心灵,储备好快速行进的路途中所需的爱、惬意与幸福。(就慢对于生活的意义,作者的论述具体深入,且语言表达生动,有感染力)

慢,是对工作认真耐心的态度。(分论点2)一个“慢”字,像是在你耳边敲响的警钟,告诫你不要急躁,慢慢来,把事情做好,做精。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深谙慢的道理,严格遵循晚上五点必须下班的工作制度,从不加班加点,赶时赶工。正是这种“慢”让一件件残破不堪的文物再次拥有生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微书的传承人王芝文,花七年时间将35万字的《三国志》写在瓷器上,那郑重落下的一笔一画,在仿佛凝滞的时光里成就了一件传世佳作。慢的精髓就是不急不躁,遵循客观规律,耐得住寂寞,不畏惧尝试。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快,这样才能让快扎根于坚实的土壤。(就慢对于工作的意义,论述深刻,典型事例的分析很精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在“快”似乎已经成为了主旋律的今天,为什么有些人仍然愿意泡上一壶茶,坐在院子里,静静欣赏天边云卷云舒?为什么会有人静坐书房,或扎根大漠,付出无数个漫长的日夜?不论在哪个时代,“慢”都不该是一个贬义词,或是过时的东西,它是一种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放松、享受、精益求精。(用两个问句,呼应了前面两个分论点)

时代的脚步当然不会停止,但我们可以适当地慢下来,去体会慢下来的生活,去领悟“慢”中蕴含的真谛。

 范文2快慢结合,彰显智慧

时间“快”,不容缓;但是“慢”,不容忽。常言道“兵贵神速”,谈交战用兵的快:红军正是因为赶在了敌人援军之前到达了泸定桥,才能夺下泸定桥;谚语说“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彰显慢的真谛。

俗话说的好'慢工出细活’世间的许多东西是不能快的,一件艺术品的产生,一位艺术大师的造就,尤其是文化产品,需要时间的积淀,文化品格的培养,甚至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发扬光大。“快”与“慢”好似一对冤家,各据半壁江山,互不相让。而对我们而言,快慢各有长短,把快与慢结合在一起,对我们更有意义。(引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

快是一种象征。(分论点1)它代表着时代的步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在快节奏的今天,这是我们必须的行走方式。我们追求快,追求速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对此时而无奈,却也享受其乐。看信息时代的进步,如雷贯耳的“动车、高铁”……看高潮迭起的奥运会赛场,菲尔普斯、孙杨……一次次用速度征服对手,征服观众,书写历史。快,是一种进步,一种能力,一门艺术。我们紧跟其后,一步步感受快的气息与魅力。我们需要快,我们必须快。

而慢是一份豁达。(分论点2)不再去回首因慢而挨打的中国近代史,无需去担心“快”将人间的温情冷却。走过千山玩水,慢早已沉淀一份淡然,成就一份豁达。细嚼慢咽,精雕细琢,用慢创造的往往是永恒的精品,仅要文火足矣。司马迁著《史记》耗时十三载,名垂青史;李时珍一本《本草纲目》用二十年的光阴,成一代名医;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梦过十年……精品,是这样炼出来的。慢中的豁达与智慧,早已渗透在点滴之中。慢,慢慢的享受,慢慢的酝酿,收获一份从容的生命姿态。

殊不知,快与慢的完美融合则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艺术(分论点3)在享受快与慢的同时,更应该找到它们的交集。捧起一本好书,是一目十行还是咬文嚼字?快读一气呵成,掌握文本主旨,领悟精髓;慢读品字赏词,感受字里行间的细腻。显然,二者皆不可少,各有其妙。这便是联合的智慧。
    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都是快慢并行的。而控制节奏,驾驭快慢则是一门高超的学问,一种智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或是慢节拍,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要知道,快慢相宜才是真正的境界

我们的生活需要快与慢的结合,人生亦然。把握快与慢的平衡,你便是真正的赢家。

 范文3:快与慢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兵家言:“兵贵神速”;快与慢,孰是孰非,应作辩证的考量。慢有慢的长处,慢工出细活,慢工出巧匠,讲究的是精致;只有慢,才能生产出经得起检验的高品质产品。快有快的优点,快刀斩乱麻,快马加鞭,追求的是效率;只有快,才能节约时间,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果。但是,快与慢,又各有其短。老牛拉破车,龟步迟迟,这样的“慢”实在有悖“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的准则;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这样的“快”却也遗患无穷。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全在于客观与主观的具体需要。(中心论点)

当快则快,快是为了效益的提高(分论点1)只有反映敏捷、决策果断、处事迅速,才能抢占先机,获得成功女神的青睐。大到国家建设,只有快,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加速发展。如改革开放初期广为人知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只短短几年间,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就摇身一变而成为引领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的经济特区;小至一场战斗,只有抢占先机,才能克敌制胜。如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日驰200里,让对方失去先机,而使我方得以金蝉脱壳,突出重围,走向胜利。快则胜,慢则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取得更好的效益,我们应该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追求速度的提升。

当慢则慢,慢是为了质量的保证。(分论点2)·德雷克斯说:“缓慢就是稳妥。”培根说:“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理智地“比慢”,是为了万无一失、马到成功;盲目地求快,则易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很多时候,强调急事慢行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反复调查、深入论证的科学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久前,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故,就是个别领导急功近利,贪图进度之快而疏忽了科学论证和安全隐患而酿成的。若非为赶工程、超进度,或许施工方会有较多时间去考虑质量问题和安全监管,而非近乎麻木地放纵事故隐患的存在;如果能让施工节拍慢一些,抽出必要的时间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防范教育,掌握一些应急措施,是完全有可能将事故损害降至最低的。由此可见,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盲目攀比,一窝蜂地大赶快上,必将犯下严重错误,甚至出现重大人命事故。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快与慢,各有其优劣。辩证地看待快与慢,正确地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灵活地调控快与慢的节奏,关乎成败,关乎大局,是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范文4时代发展真迅速 快慢并行我做主

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的“快”,似乎有的瞬间只有高速镜头才能捕捉得到。不管是“高速列车,通讯工具,吃饭”等都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起来,可在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总喜欢讲究一个“慢”字,如“慢火”炖煮,细嚼慢咽等,有时候连走路都要“慢慢来”。听起来,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快”更符合时代主题,但“慢”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快”意人生,我们不妨“慢慢”来!(中心论点)

快一点,有时我们能事半功倍。(分论点1)在还不算太发达的九零年代,出行只能坐慢速绿皮车,甚至有些地方不通车,常常需要在旅途中浪费很多时间,让我们身心俱疲。而现在飞机,高铁,快速路,地铁,上天入地,为我们的出行带来很多方便,就算今天的5G网络来说,为我们的日常办公提供了许多便利,为我们的科技发展,国防强大也贡献了巨大力量。所以,有时候“快一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快一点,也让我们为生命续航。(分论点2)就拿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河南暴雨洪灾”来说,能快一点,就是再挽救一个生命。此前,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造成了不可挽救的灾难,许多人葬身于洪水中。当时郑州地铁五号线车厢进水,车厢里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命悬一线。当洪水快要没过他们的脖颈时,很多人已经开始交待后事。这时伴随玻璃被打碎的声音,消防队赶到了,人们终于幸免多难。这时的“快”变得弥足珍贵。疫情防控同样如此。假如没有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后果将不堪设想,无法控制。因此,危难关头我们必须要快一点。

但我们没必要一直“快”,有时慢下来,也是一种享受(过渡句,辩证分析)

慢慢来,感受生命的真谛。(分论点3)我国的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成功是许多非遗传承人“慢下来”的结果。浙江苏州一名非遗传承人余文绣曾说:“苏绣最忌快,因为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不仅刺绣如此,我们平时的“茶文化”“章丘铁锅”等也要慢慢来。就像陶瓷一样,需要进窑烧制的时间一天都不能少,少一天都影响成品的精致度。所以,生活有时要“慢慢来”。

李子柒,一位来自四川的90后女孩,在网络上用朴素典雅的东方生活元素展示诗意的中国田园生活,全球爆火。烹茶煮酒、养蚕缫丝、酿黄豆酱油、做竹子家具、搞活字印刷……在快节奏、浮躁的现代生活中,这成了一片难得的精神净土。她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慢生活令人向往,很多外国网友因此了解并爱上了中国。

“快一点”“慢慢来”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该快的时间快起来,该慢点时候也要慢下来,“快慢结合”才能真正体悟出生活的真谛。所以,我们不妨——“快”意人生,慢慢来!

范文5:当“快”则“快”,该“慢”则“慢”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快餐、快递、快车已然成为时尚,只要稍稍放慢脚步,就跟不上时代滚滚而去的车轮。“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渐渐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

此时,人们不禁疑问:快与慢到底孰优孰劣?

二战时,德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胜利,主要在于他们强调了一个快字。德国通过快速反应装甲部队在短短几十天内,攻占了大部分的欧洲国家。而面对德国的闪电战术,英法等国似乎毫无察觉,过慢的反应让他们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快,总是能造就成功。(分论点1)不拖泥带水,快刀斩乱麻,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许多。曹操夜袭乌巢,一夜急狠换得官渡之胜;面对非典,面对新冠肺炎,果断的命令、快速的隔离、速度的支援、紧急的治疗才挽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快,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竞争与速度感,让我们马不停蹄,抓住一个又一个机会。

那么,快就优于慢吗?

“宁停一分,不争一秒”这句交通警示语发出了的声音!

李时珍十一年著成《本草纲目》,司马光十九年完成《资治通鉴》,曹雪芹十载著就《红楼梦》。他们经历悠悠岁月,倾注毕生心血,终成传世著作。相比之下,当代许多作家,一味求快,连续不断地出版作品,往往忽略了内涵和深度,成为昙花一现。

慢是一种智慧,一种豁达,一种享受。(分论点2)在阿尔卑斯山口,树立着这样一块路牌:慢慢走,欣赏啊!有时,慢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看到更多美好,体验更多经历,细细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其实,快与慢并不是对立的,快慢共存,往往能擦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巴黎塞纳河的两岸,就是快与慢的完美结合。右岸繁华喧闹,蓬勃奢侈,生活快速地进行;左岸悠然宁静,沧桑朴素,一切舒缓而有条不紊。其是,右岸是生活的缩影,左岸是艺术的代言。生活也应是如此,该快则快,该慢则慢,重要的是找到快慢的平衡点,就能在快与慢之间游刃有余。

生活,应是快与慢的交响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快马扬鞭何需急,慢步赏花自在行。快与慢,决定人生的态度和高度,而人生只有快与慢的适度结合才能欣赏到海岸线上的那抹霁雨初晴。

          快和慢的优秀作文片段

1.骏马飞驰流星迅疾,那是快的力与美;老茶甘美陈酿飘香,那是慢的甜与醇。“飞湍瀑流争喧豗”固然雄奇壮观, “泉眼无声惜细流”亦有柔美静谧。快与慢,各有其美。

2.火山瞬间喷发,源于积聚百年的能量;铁树一朝开放,源于吸取千年的营养。快与慢,彼此交融。

3.快有快的追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曾引领深圳蛇口闯出了开放发展的新路。“拼命黄郎”黄大年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座右铭,留学回国后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地带领团队填补“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无数事实表明,行动是最美丽的风景,珍惜时间马上办、提高效率抓紧干,方能干出事业、干出境界。

4.慢有慢的考虑。十年磨一剑与一年磨十剑,品质自然有差别。所谓工匠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慢工出细活”。应县木塔,这栋纯木建筑先后建了139年,每一个部件都精心打造。近千年过去,依然巍然挺立,这就是祖辈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5.慢,造就了多少隐士诗人: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种看似散慢的悠闲心态,现代人岂能感受得到?

6.苏洵二十七岁始闭户读书,四十岁参加科举考试,历时十几载;王羲之七岁学书,至五十岁宴饮兰亭,一挥而成绝世《兰亭序》,历经四十几年;杜甫七岁学诗,一生历经磨难,仍苦吟不辍,身后直至明代方成就“诗圣”之名,历时八百年。这些大家的经历不禁使人想到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7.快时代的人,不知不觉遗失了慢的诗意和耐性。食物是无需品味的快餐,文化是无需思考的拷贝,问候是群发的短信,科技的发展缩小了空间,拉长了时间,却消散了生命的诗意,让现代人迷失了自我。

8.自古带兵打仗,讲的是“兵贵神速”,可是司马懿却慢慢腾腾地拖啊拖,哪怕是诸葛亮送去妇人的衣服,司马懿也只是微笑着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休息了多少时间。诸葛亮求快胜,司马懿却偏偏慢慢来,最后的结局谁都知道:诸葛亮累死了,司马家的后代得了天下。

9.一本《本草纲目》二十年,一部《资治通鉴》十九年,一本《红楼梦》十年,慢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精品,才是后人的一种享受。当然后人享受时也要慢慢来,如果一天就将《红楼梦》读完,那也就没有乐趣了。《本草纲目》能够滋润中华民族上千年,而《红楼梦》养活了成千红学家,这都是得益于慢。

10.让我们回头看看那些肯慢下来的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吧。林语堂先生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慢下脚步,亲近自然,诗意就栖居在大地上。

11 我并不是说反对世界的快节奏化,毕竟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只是,我们在这个表面追求速度,实质追求效率的世界里,行动可以被带动,但心不能!

12. 慢节奏的生活,更使我们能剔除浮躁求得真意;慢节奏的生活,更使人体悟世间温情传承星火;慢节奏的生活,与灵魂同行,叹世间悠悠,吾自徐行。 请停一停,给心灵一个小憩的时间;请停一停,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空间;请停一停,给灵魂一个思索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当我们打点好心情,确定前进的坐标之后,我们才能快步前行,所向披靡!   

2、请以“快与慢”为主题,拟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拟写前思考:与“快”与“慢”有关的熟语或名言或素材;确定谁是论述重点,需不需要辩证分析。

   “快”有关的熟语或名言或素材:

   “慢”有关的熟语或名言或素材:

1)并列式横向分解

中心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2)层进式纵向分解

中心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3)对照式双向分解

中心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三)研

研讨,可先对学研讨,后群学研讨。小组长要组织好小组讨论发言。讨论过程中认真听并进行相关记录。教师在此环节中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情况,为“展”、“评”环节做好准备。

(四)展

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成果,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小组讨论后,进入展示环节,或口头表达,或投影展示。展示要求:1、展示者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语速适当,表达通畅;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思考、记录,准备质疑、点评、补充。

(五)评

包括生评和师评。评是精讲,是点睛,是结论。

附:课外赏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蒋勋《品味四讲》: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绝对不会随便添加上去。因为这个亭子表示,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应该停一停,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

②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③在上下班路上学习、在吃饭时间看视频、出门旅游要不停“打卡”……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指用户可使用软件加快视频播放速度)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78.9%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任务。

①你的表哥在一线城市工作,工作繁忙,压力较大。请你给他写封信,劝他平衡工作与生活,享受到生活的美学。

②你所在的学校打算进行一次线上辩论会,你认为“倍速生活”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请确定立场,写一篇辩论词。

③你是一名记者,请给某省级报纸旅游专栏就“人们出门旅游疯狂打卡,却不慢慢欣赏风景”的现象写一篇评论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务虚共平衡一色,诗意与圆满齐飞

(化用《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给表哥的一封信

亲爱的表哥:

你好! 

很久没有见面了,甚是想念!还记得幼时在乡间,岑寂月圆之夜,你教我徐徐吟唱:“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诗意氤氲中,眼见扑腾飞起的萤火虫,你完成了对我美学的启蒙。在炎炎夏日,你教我念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漫漫暑气中,目睹田田荷叶,灿灿荷花,你让我参悟,生活处处有诗意。(把优美的古诗句嵌入与“表哥”诗意生活的回忆里,亲切而扣题)

而今,你在一线城市工作。我听舅妈说你工作繁忙,加上成家有了小孩之后,你肩上的负担更重了,你的压力也愈大了。听说城市里有些年轻人过着“倍速生活”,几乎每天都把事情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你应该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吧!(材料揉进文章,以“你”呼之,满是同情之趣,尽显书信真挚)

表哥,我写这封信给你,是希望你能够平衡生活和工作,不要忘了夏日的绿叶红花,也不要忘了秋夜的点点流萤。(用诗意的语言,点明主题、呼应开头,点出中心论点)

表哥,多一点务虚,才有诗意氤氲。(分论点一,扣标题“务虚”“诗意”)

王开岭在《再见萤火虫》中言道:“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人的生活有种务虚之美。”古人虽也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慨,然也不乏务虚的范例。(阐释句,引用名言,过渡自然)王徽之雪夜乘小船去拜访戴安道,到了门口忽然返航。乘兴而来,乘兴而归,不亦乐乎。王羲之等兰亭集会,群贤毕至,赏茂林修竹之景,著锦绣灿烂之文,信可乐也。张岱独往湖心亭赏冰天雪地之景,得一知己,会心而笑,亦是乐事。(事例句,三个事例排比,巧用《兰亭集序》内容,素材丰,诗意浓)古人的这些雅事皆不掺杂功利成分在内,因而纯粹得动人心魄,令我心驰神往。(分析句,道理论证,水到渠成)表哥,你繁忙的生活也需要诗意点缀。(总结句,紧扣分论点“诗意”)

表哥,多一点平衡,才有圆满人生。(分论点二,扣标题“平衡”“圆满”)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蒋勋在《品味四讲》中如是说。凡事过犹不及,只有把握好一个度,才能圆满。(阐释句,引用名言,过渡自然)你压力山大,房贷加上孩子的抚养费用,确实是一大笔开支。可是,人才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啊!只有你自己每天过得开心而充实,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更好地陪伴家人。(分析句,时刻紧扣材料,并在朴素行文中体现“互动”意识、写作目的)古人云:“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表哥,你需要,停下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一个平衡。(总结句,引用论证,紧扣标题和分论点“平衡”)

人生当然逃不开眼前的苟且,但是在弥漫的苟且中,也有诗意的璩隙,(化用名言,扣“慢”主题)毕竟如莱昂纳德·科恩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只要你平衡好工作与生活,不在“倍速生活”的高速运转中,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你一定能于忙碌中觅得诗意与远方。(引用名言,再度强调驱动任务之“平衡”,回扣本段开头句)

还在上网课的我忙碌而充实,我也会静下心来阅读名家的著作,为自己构建一个精神家园。因为我没忘那夏日的绿叶红花与秋夜的点点流萤。表哥,就写这么多了,我待会还要写网课作业。(“绿叶红花”“点点流萤”,在标题,在开篇,在字里行间,更在结尾此处。“上网课的我”自述现状,“表哥”更感“我”之拳拳心、深深意)    

表弟:

李华2020年6月15日

“倍速生活”不可取,何妨吟啸且徐行

(当日学过的《定风波》,引之化之,恰到好处)

——“'倍速生活’弊大于利”

尊敬的对方辩友:

你们好!

何为“倍速生活”?现代社会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交通通讯都日趋便捷。人们因为都市的快节奏状态而被迫开启倍速模式:刷剧1.5倍速甚至2倍速,剧情刷完了,演艺人员的匠心却消解了;听大咖解读名著的人越来愈多,静下心来“把卷沉吟过二更,依然有味是青灯”似成奢谈。为了达到目的而加速行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就成了必然的结局。(再提“倍速生活”之定义,扣材料,为下文张本)

所以我方坚定认为:“倍速生活”弊大于利。(明确提出我方观点,不蔓不枝,直截了当)

对方辩友,我方相信:“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美就不见了。(分论点1,点题,陈危害)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先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活美学。他说:“所有的生活美学都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死亡。”有人说,我每天工作那么忙,只够挣扎在生存线上,哪有资格来谈生活美学。生存与生活,一字之差,却存于一心。你慢下来,就是生活,而快起来就只是生存了。工作日忙碌时固然要为生活而奋斗,但忙完工作,在双休日你要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来享受生活美学。不倍速,则美彰显于一衣一食,一住一行中。(“蒋勋”现身,再扣材料,“有人说”,反驳之)

对方辩友,我方坚信:“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情就消泯了。(分论点2,点题,陈危害)

孔夫子“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谆谆教诲萦绕耳畔,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款款吟歌悦人耳目。很难想象,开启“倍速生活”模式的一家人的生活会是怎样令人瞠目。丈夫加班很晚才回家,甚至有时不回家。妻子则忙着工作上杂七杂八的事,孩子写着没有歇止的作业,成长于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幸福吗?而丰子恺在陪伴子女吃西瓜时,一边吃西瓜,一边发出有韵律的声音,而那充满音乐韵律的声音引得五岁的的儿子瞻瞻诗兴大发。在丰子恺心里,“儿童”占有与神明、星辰和艺术同等的地位。他愿意接近、理解儿童,所以他能够常常以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孩子们心灵相通。不倍速,则家中温情浮漾。(孔子说、木心说,主题显在引用处;你如彼,他如此,立意明于对比间)

对方辩友,我方深信:“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本末就倒置了。(分论点3,点题,陈危害)

哲人康德“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或工具”的论断振聋发聩。反观当下,有多少人,随众而行,却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却困在了文山会海中,劳形于文牍,违己于利欲。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别人的观点,而错失了自己直面经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欢愉。就如詹青云所说:“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取经的路”。沦为工具是可悲的,而一个将众人推入“倍速生活”的社会也是可叹的。不倍速,则生活之树森茂喜人,生活之泉活水自来。(“反观当下”述现状,引用论证见主题)

“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则美杳无踪影,情荡然无存,本末定然倒置。(分论点们再来“谢幕”,总结全文,主题自扬) 最后,再次重申我方观点:“倍速生活”弊大于利。

我方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访风景于崇阿,何妨静观慢赏

(《滕王阁序》和《定风波》无缝衔接,扣题有文采)

朱光潜的《谈美》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论断:“慢慢走,欣赏啊!”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的标语牌上也赫然刻着这句话。访风景于崇阿,需要静观慢赏。而反观当下,国人外出旅游的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出门旅游疯狂打卡,却没有慢慢欣赏风景的闲情逸致。这不由得引人深思。(引名言,述材料,明主题,点任务,一段四用,尽显才华)

旅游疯狂打卡,尽显倍速浮躁。(分论点1,既为“评论”,当探“本质”,明“危害”)

林达曾言:“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峰,它也许只露出一角。”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国人旅游疯狂打卡的表象,而更要看到其背后犹如冰山之重的思想本质,那便是快节奏生活和民众浮躁心态对当代社会的毒害之重。生活上的快节奏势必也会同化旅游上的快节奏。如同有人倍速看电视剧一样,两倍速或快进看完剧情,有了与人交流的谈资或核验了自己对剧情走向的判断,目的就达到了,而导演、演员的匠心却无慧眼识出。旅游时,重在旅游过,而没有在徜徉山水中尽享“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没有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顿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这样的“到此一游”非常普遍。此外,国人的浮躁心理也难辞其咎,就如同有人调侃的“健身五分钟,拍照一小时”一样,人们旅游时,为了营造人社而在朋友圈拍照打卡,为了拍出一张精美的照片而煞费苦心,于是沿途中的美丽景致反而从人眼中消失了。(看电影为谈资,去旅游为打卡,疲累之余,美已不在,故“到此一游”不可取)

访风景于崇阿,何妨静观慢赏。(分论点2,既为“评论”,当析“错误”,提“正确”)

蒋勋在《品味四讲》中说,宋代绘画里的亭子表示: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应该停一停,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如果在旅游时,没有停下来的悠闲,旅游便变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折磨。本想找个地方于假期中放松身心,结果却在赶网红景点和朋友圈晒照中消磨了对旅游的期许。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山水田园对失意文人的抚慰。今有李子柒于中华美食中,展现山水田园对芸芸众生的诱惑。在此,我劝告各位游客,慢慢走,欣赏啊!

假期就是用来放松的,请不要急着打卡发朋友圈,请用身体去感知大自然的律动,与日月星辰对话,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跟每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明了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材料说,名人做,如此行之方得益,故要“静观慢赏”)

王羲之于《兰亭集序》中感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访风景于崇阿,静观慢赏,耳得之声,目遇之色,皆为视听之娱,不亦乐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论语》,那些年学过的名篇,助力结篇,怎一个“赞”字了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