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景岳对胃气学说的发挥与运用

 369蓝田书院 2023-04-12 发布于广东

明代医家张景岳是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用药喜用温补,不只重肾,更是尤其重视脾胃,他用“司道”类比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后天为之用,而形色动定,一无胃气之不可”。

胃气学说是阴阳学说、中土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集成思想,其中受中土五行学说的影响尤。中土五行学说起源于春秋时期,《管子·四时》载:“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中土五行学说被引入中医学中与五脏相配运用则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载:“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中土五行学说的发展运用,构架了中医学的脾胃学说,后世张仲景、李东垣等名医大家不断完善发展,深化了脾胃在脏腑中的重要作用,逮至明朝,张景岳继承发挥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先贤经典关于脾胃的论述,并在《景岳全书》一书中集成总结认为土居于五行之中央,与四时皆通应,四时皆有土气。在自然界中土生万物,万物无土不可;在人体中胃气即是土气,脏腑经脉无胃气不可。故《景岳全书》云:“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万物无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旺于四季”。

张景岳在中医辨证中极其强调判断胃气充盈衰败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为此他提出“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的诊断原则,以及五脏“胃败”的临床表现与论治原则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脏“胃败”的临床表现



张景岳关于五脏“胃败”的描述,归纳了脾胃受损、损及他脏的临床表现,为临床中医诊断提供了证候学参考,同时从病理层面论述了胃气于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是其胃气学说的集中体现。

肺五行属金,为脾胃之子,胃气衰败则肺气不足,肺气不足则宣降失司,张景岳提出:“气短气夺而声哑喘急者,此肺之胃败”;心五行属火,为脾胃之母,胃气衰败,则子盗母气致使母子皆虚,心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张景岳提出:“神魂失守,昏昧日甚,而畏寒异常者,此心之胃败”;肝胆五行属木,喜条达,主谋略决断,在体合筋,其经环绕阴器,其性体阴用阳,又赖胃散精于肝,胃气不足的肝阴无源,肝阳偏亢,甚则动风,故张景岳提出:“躁扰烦剧,囊缩痉强,而恐惧无已者,此肝胆之胃败”;脾与胃互为表里,为胃运化水谷,胃气衰败则受纳失司,运化无力,故张景岳提出:“胀满不能运,饮食不能入,肉脱痰壅而服药不应者,此脾之胃败”;肾为水脏,在体合骨,为胃之关,胃气衰败,则土不治水,后天无力濡养先天,故张景岳提出:“关门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热蒸不能退,骨痛之极不能解者,此肾之胃败”。

此外,依据中土五行之中“土生万物”的观点,张景岳认为胃气于人体中无所不至,胃气的充盈衰败在脏腑、声色、脉候、性情中皆有体现。



胃气荣衰与五色、脉象、性情的关系




张景岳认为在诊断中,无论患者青、红、黑、白,均应兼有“苍黄明润”,如此则为胃气未衰。若“色赤如赭,或如血;色青如蓝,或如草滋;色白如盐,或如枯骨;色黄如枳实,或如黄土;色黑如炱,或如地苍,而加之沉晦,是皆五色之胃败”。张景岳引《黄帝内经》论述有胃气的脉象当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并提出无论脉象如何都应兼见缓滑,如此为“有胃气。如果脉应指太过而无和气或脉弱太过而无神气,都是脉中胃败的表现。张景岳还简单论述了胃气与性情形态的关系,他认为土性敦厚、土色苍固,因此性情轻薄的人和形态夭嫩的人都是胃气少的表现。

图片


胃气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




张景岳基于五脏“胃败”的表现与机理,细化了五脏之邪通及脾胃时的治疗方法。张景岳认为胃气与五脏互相影响,五脏受邪,都可以通及胃气。为此,他细化了不同胃气受五脏之邪影响的不同情况下的治疗方法,提出:“肝邪之犯脾者,肝脾皆实,单平肝气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也;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可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脾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