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陶瓷馆北朝、隋代陶瓷

 与照耀同行 2023-04-12 发布于北京

南北朝似乎是中国历史中的冷门,北朝和北魏更是被忽视,以至于现在对公众的中国石窟和丝绸之路讲座,开头都得先讲一遍南北朝的历史。

其实,北朝在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也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融合、巩固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时期。

作为北朝主体的北魏也非常重要,差点就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王朝。
后面的隋唐都是在北魏的基础上,完成了统一和兴盛的历史使命。
北朝瓷器品种主要有青瓷、黑瓷、白瓷,其中青瓷所用胎釉原料与南方不同,因此不同于南方青瓷的青翠釉色,北方青瓷的玻璃质感更强。

北朝淮南窑青釉模印塑贴兽面纹四系罐。

罐撇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下接饼形实足。腹中间饰一条凸起的弦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
肩部对称置四个双股泥条作成的系,四系之间塑贴团花纹。其下饰凸起的弦纹。

腹上部塑贴团花、草叶、兽面等间隔排列的4种纹饰。

罐为灰白色胎,胎体厚重结实。

内外饰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垂流现象较严重,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有细小开片纹。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深入传播,得到了南北方皇权的认可和信奉,奠定了在中国宗教和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南北方瓷器也都赋予浓郁的佛教艺术气息。

北朝黄釉绿彩刻划忍冬莲瓣纹四系罐。

此件黄釉绿彩罐造型规整,胎质洁白,外壁施黄釉至腹部,下部露胎,从肩至腹中部黄釉地上均匀分布部8道绿彩。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下接饼形实足。

肩部对称置4个半圆形系,下刻忍冬纹,肩部刻数道弦纹,腹部刻覆莲瓣纹,体现出佛教文化气息。

南北朝中期到隋初,南北方都流行具有佛教意义的青釉莲花尊,以形体高大厚重和装饰华丽著称,是一种具有佛教意义的随葬用明器。
北朝青釉塑贴飞天团龙纹六系莲花尊。

尊通体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有开片。

器型撇口、长束颈、鼓腹,腹下收敛,束胫,高足中空外撇。肩、颈相接处置6个由双股泥条做成的竖系。

颈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塑贴的飞天、宝相花和团龙纹,纹饰之间以凸弦纹相隔。

肩、腹部以塑贴加雕刻技法装饰主题纹饰,有三层覆莲瓣、两层仰莲瓣、一层菩提树叶。

胫部雕刻两层覆莲瓣,莲瓣肥硕瓣尖亦翘起。

此莲花尊于1948年河北景县出土,当时共出土4件莲花尊,一件有盖的入藏国家博物馆,2013年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通过科学分析,这批北方青瓷的胎釉化学组成与南方青瓷不同,堪称北朝北方青瓷的代表。
此外,南北方还出土了8件南北朝时期莲花尊,国内外还另有4件传世品,共同反应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的历史。
北魏统一北方后,十六国时中断的河西走廊重新打通,丝绸之路重新打通。
于是,远方的人们带着物产和文化不断进入中原,中华文明在中西交流中焕发出更丰富的活力。

北朝黄釉模印胡人乐舞图双系扁瓶。

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

器呈杏核形,散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圈足。肩部两侧对称置叶形系,颈、肩相接处饰联珠纹。

瓶腹部前后两面均模印7人一组的胡人乐舞图。

中间一人在莲蓬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弹竖琴、一打拍,左二人一弹奏琵琶、一打拍。空中还有两人,左吹横笛,右打拍。

瓶上所绘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足登长靴,属于当时西域人形象。

此瓶反映了当时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堪称研究我国古代乐舞的珍贵实物资料。

胡人乐舞图瓶目前国内只出土两件,另一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六朝至唐代,中亚、西亚地区的金属器也大量传入中原。
北方瓷器受到了很大影响,根据外来金属器的造型和纹饰,生产出众多造型别致的器型。

北朝至隋青釉塑贴人物纹凤首龙柄壶

这件壶集当时的陶瓷先进工艺于一身,运用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首状,使壶的整体看上去似一只挺立的凤鸟。

壶柄塑成一直立龙形,龙口衔住壶的口沿,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作窥视探饮状。

壶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由联珠组成的6个圆形开光,开光内塑贴9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6朵宝相花。

口沿、颈、肩和胫部均装饰联珠、莲瓣、卷叶、垂叶纹等,各层纹饰之间均以暗划弦纹相隔。

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且玻璃质感较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特征。

壶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特点,又融入中国传统龙凤形象,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

过去认定此壶是唐代瓷器,近年根据研究和考古发现,认为时代应不早于北齐、不晚于唐初。

2013年这件壶列为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北朝风云之后,中国终于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369年的大分裂时代,建立起新的统一帝国。

中国陶瓷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隋朝于公元581年建国,618年结束,只存在了短短的37年,却是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王朝。

隋代陶瓷传世品很少,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同样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南北方都有烧造,基本上继承南北朝青瓷风格,也创造出一些新器型。
常见器型有盘口壶、鸡首壶、瓶、高足盘、带系罐、碗、尊、灯和烛台等日常生活用具。

隋代绿釉塑贴盘龙托莲花形带盖博山炉。

通体施低温铅绿釉,敞口、深弧腹、瘦底,下承以高柄,柄下接托盘。

炉附山形盖,盖面塑贴4层莲瓣纹,每个莲瓣均刻划卷云纹,呈现山峦叠嶂之势。

炉外壁刻莲瓣纹,高柄塑贴两条盘旋而上的盘龙,龙爪上托顶部托起炉身。
河南安阳相州窑是北方重要窑口之一,始烧于北朝,盛烧于隋代,以烧造青瓷为主,兼烧白瓷。
双系罐是隋、唐时期流行的罐式,北方窑场几乎都有烧造。

隋代相州窑淡青釉刻弦纹双系罐。

罐短颈、丰肩、橄榄形腹、饼形实足,肩部对称置双股泥条做成的竖系,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

瓷胎色灰白,胎质细腻坚致,内外施淡青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色略有差异,深者青绿,浅者淡青,釉面大都开有细碎纹片。

盘口四系瓶、双联瓶、高足盘是隋代陶瓷的代表器型,南、北瓷窑都曾烧造过, 已见使用支烧工艺。

隋代青釉高足盘。

高足盘内、外施青釉,外壁上半截施釉,下半截露胎。

撇口、浅腹、广底,下承以喇叭状圈足。内底刻划两周弦纹,残留5个支烧钉痕,具有隋代瓷器的典型风格。

隋代盘口瓶是由北朝盘口瓶演变而来,主要变化是颈变细长,腹略增大,略呈椭圆形,且有单体双体之分。

隋代青釉盘口瓶。

瓶盘口、短束颈、溜肩、橄榄形腹、圈足。
内外施青釉,外壁仅上半截施釉,釉层透明,垂流现象较严重,釉面开有细碎纹片。

从此瓶的造型、胎质和釉质看,都具有隋代青瓷的典型风格。

安徽淮南寿州窑在隋代也生产青瓷,但受当地胎土质量较差限制,所产青瓷较粗糙。
故宫收藏了一件寿州窑青瓷盘口瓶,体型较大且非常精致,是寿州窑的珍贵精品。

隋代寿州窑青釉刻划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近底处外撇,肩部置4个由双股泥条做成的竖系。

内外施青釉,外壁釉仅施到腹下部,釉面开细碎纹片。

通体以釉下划花、印花装饰,每层纹饰之间均以弦纹相隔,颈部、肩部均戳印圆圈纹。

肩部饰两层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饰3层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间为忍冬纹。

2023年是癸卯兔年,故宫陶瓷馆展出了一件隋代江西出产的兔形象青瓷。

隋代洪洲窑青釉刻划莲瓣纹兔钮权。

权呈钟形,中空,平底,底心开一圆孔,平顶,顶部置一兔形钮。
外壁施青釉,施釉不到底,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开细碎纹片。

顶部兔钮四周刻划莲瓣纹,外壁近顶处戳印6个团花,间隔处刻划竖条纹。腹部刻划莲瓣纹,莲瓣内戳印花叶纹。

隋代陶瓷的重要历史地位还在于白瓷,虽然北朝时就出现了白釉瓷,但真正成熟还要到隋代。

故宫陶瓷馆展出了三件隋代白瓷,都是完整器,难得珍贵。

隋代白瓷在继承了北朝白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器物造型更加规整,釉层更加均匀,釉面更加匀净,釉色更加洁白。

隋代白釉杯。

杯敞口、深弧腹、饼形实足、足墙外撇。胎质细白,内外均施白釉,足部露胎。
白釉泛青,釉层薄而均匀,釉面开有细碎片纹,釉下施有白色化妆土。
此杯为清宫旧藏,从足部带有土锈看应是出土品,可能出土自隋代墓葬。
隋代国祚短暂,遗存和考古发现有限,因此传世的隋代白釉杯稀少,完整器尤为难得。

隋代白釉杯。

杯敞口、深腹、饼形实足、足墙外撇,内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有开片纹。

此杯胎质白细,釉色莹润,堪称隋代白瓷中的精品。

隋代白瓷在北方进一步发展,邢窑、巩义窑等开始大量烧造,质量不断精益,为唐代南青北白格局奠定了基础。

隋代白釉鱼篓式罐。

罐造型似鱼篓,圆唇、短颈、溜肩、深腹、平底。
胎色洁白,内外施白釉,釉薄而匀,釉面布满细碎开片纹。外底无釉,有后刻"元和宝用丁亥年造"款。

此罐造型饱满,给人以端庄优雅之美感,堪称隋代白瓷的代表作。

鱼篓罐是隋代的特有器型,不禁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的彩铃时代,配着SUPER STAR的调唱吧。

不好意思啊,现在接不了你电话。

我没空理会你,我正在钓鱼哪。 

我钓了一整天,我光糖饼就吃了仨。

我没空理会你,我钓到了好回家。

二子他妈,二子他妈, 快拿大木盆来啊。

今天这拨都是咸带鱼啊!

纷乱的北朝为后世注入了勇武的血脉。
短暂的隋代给来者树立了繁盛的模样。
盛唐由此开始了。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