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坑外资60年:强势的国际巨头,为啥被印度熬成药渣?

 独角戏jlahw6jw 2023-04-12 发布于江西

“Are you OK?”

2015年,小米集团CEO雷军在印度发布会上贡献了这个鬼畜梗。

彼时的他,对于打入印度市场信心满满。

相较于雷军,苹果公司的掌舵人更青睐于中国市场,在2016年之后,当时彻底地退出了印度市场,再也没去过一次。

2022年5月,小米集团的印度工厂在遭受了攻击、示威之后,又遭遇了印度政府的当头喝棒——接连两次被罚超过五十亿元人民币。

截至2022年底,已经有两千多家外资企业逃离印度,头也不回。

如今再去回首雷军的那句are you OK?更像是他对所有在印度的外资企业发出的问候:你们还好吗?

那么,曾经充满希望的印度,怎么就成为了外资企业的坟场呢?

文章图片2

(小米与雷军)

文章图片3

受挫的手机厂商

2023年3月初,富士康CEO刘扬伟迎难而上,和印度总理莫迪亲切握手,宣布出资十亿美金,兴修配件厂。

上至美国苹果公司的手机零部件,下至普通电动车的小模块,富士康都一股脑地转向了印度,显得信心满满。

然而和笑容满面的刘扬伟不同的是,网友们清一色地流露出明显的不信任:

“印度是有名的外企坟场,富士康竟然还敢跳进去?”

甚至有些网友担心富士康是不是要跑路,所以才这么“头铁”,敢直接一个猛子扎进印度市场的浑水里。

文章图片4

其实,这些担心倒是大可不必。富士康把手伸到印度市场,说到底那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生意人都是为了一个“利”字嘛。

赚钱嘛,不寒碜。

但是,就像许多网友所不解的点一样,天下之大,富士康怎么就想不开,偏偏要去那有着“外企坟场”之称的印度呢?

毕竟,印度“外企坟场”的名号可不是白白叫出来的,而是人家印度人一点点打出来的。

对待外企,印度人是典型的“养肥了再杀”。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我国的手机厂商,它们都曾想在印度占据一亩三分地,却无一不是折戟沉沙。

为啥?就是因为印度人真的靠不住——一是商家没诚信,二是法律没效力,谁去谁倒霉。

在一几年的时候,我国的自主手机品牌——华为、小米等厂商苦心经营,勉强拿下了印度市场前十的宝座。

文章图片5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中印边境局势的恶化,再加上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印度政府直接封禁了我国的APP,还重拳出击。

短短一年间,印度政府就翻脸不认人,OPPO损失了37亿元人民币,小米被追缴了5.6亿元人民币的税款……

在2022年前后的时间,印度再度没收小米的经营利润,其他的手机厂商也被查封。

我国的手机巨头们也算是彻底认清了印度的丑恶嘴脸。

时任荣耀集团的CEO赵明就气得自己牙痒痒,毫不犹豫地说道:

“团队撤出印度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

截至2023年年初,几乎所有的国产手机厂商都毫不吝惜地撤出了印度市场,而印度本土的手机厂商则是一拥而上。

文章图片6

(小米在印度受挫)

当时,不少网友就说得明明白白:印度赚钱印度花,别想把钱带回家。

自从第一家外企进入印度的六十年来,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把钱“活着”带出印度。

文章图片7

英国达沃丰的长跑官司

和印度相关的最著名的案例,当属与英国沃达丰的司法长跑。

2007年,李嘉诚陷入多家财团的围剿之中,他在印度的电讯业务也被英国沃达丰集团瞄上了,想要徐徐收购。

但是想要收购一家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超级公司,税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为了合理避税,李嘉诚和沃达丰接连谈判,最终决定在“避税天堂”——开曼群岛进行交易。

这样一来,数十亿美元的税收就不用缴了。

文章图片8

(沃达丰和印度开展4G合作)

其实这也是跨国公司常有的套路,为了避税,便在海外领地注册公司——挣钱嘛,不寒碜。

但是这样一来,整个交易就变成了李嘉诚和英国沃达丰双方进行的了,开在印度本土的电讯公司反倒是成了“外人”。

原本属于李嘉诚的电讯公司转眼之间就要到了沃达丰的麾下,结果印度政府毫不知情——这不就像是两个国家在第三国领土上打仗,却连个招呼都不跟人家第三个国家打嘛!

印度人彻底怒了:一不打招呼,二不缴纳应缴的税金,在开曼群岛明目张胆地搞起了避税,这不就是欠管教吗?

一怒之下,印度政府向英国达沃丰开出了天价罚单:整整26亿美元的补税单。

风水轮流转,这次轮到英国达沃丰不干了——是你印度没有完善相关的法律细则,怎么最后却怪到我头上来了?

文章图片9

(巨人沃达丰在印度马失前蹄)

这哪是什么补税?明显就是智商税!

抓住了印度法律并不健全这一漏洞之后,英国达沃丰撩起袖子,直接把印度政府告上了法庭。

整个审议过程一波三折,甚至一度打到了印度高院。

印度高院是什么地方?一般在那里工作的人都是有着留学经历、家世显赫的婆罗门刹帝利,对于西方的先进思想持有较为开明的态度。

也就是俗话说的喝过“洋墨水”,对于全球市场的规范多少有些涉猎,既然印度政府法律不健全,那就怪不到英国达沃丰敢明目张胆的这么干。

因此第一回合结束之后,印度政府败诉。

占据“地利”,却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印度政府岂会善罢甘休?

因此,印度人直接甩出了杀手锏——召开议会,重修税法,要求印度高院允许印度当局对1962年之后的偷税漏税行径加以追溯。

文章图片10

这是个什么概念?印度政府直接开创了全球税法更定之先河。

一般而言,法律都是不断完善、不断修订的过程,前人所栽的跟头都是后人的血泪教训,所有吃的亏也就那么咽下了,毕竟之前法律并不完善。

结果印度呢?直接修改了法律的溯源时间,说改就改,哪还有什么诚信可言呢?

夸张点说,如果印度愿意,当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都少不了要受一番拷打。

接到法院传票的达沃丰直接傻了眼,原本应该延后实行的法律竟然还倒退了几十年,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强盗行径吗?

有法可依,印度高院也救不了达沃丰,只能宣布印度政府胜诉。

更夸张的是,印度政府不仅仅要求达沃丰缴纳26亿美金的补税,还要求对方把打官司这些年的利息也一块交上,满打满算有差不多五十亿美元之巨。

文章图片11

勃然大怒的达沃丰岂会吃下这个哑巴亏,直接把印度政府告到了海牙国际法庭。

在海牙法庭上,整个审议、宣判的流程显得格外轻松,因为印度“没有法律依据”,它不败诉谁败诉呢?

印度政府又岂会真的接受海牙法庭的审判结果?

一来二去,达沃丰直接退出了印度市场,坚决不再碰。

文章图片12

税收恐怖主义:外企坟场,名副其实

印度政府不管你是英国的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抑或是美国的企业,都是“众生平等”,雁过拔毛。

欧洲市场甚至专门创造了一个词,叫做Tex terrorism,中文名叫做“税收恐怖主义”,管你背后的靠山是谁,只要到了我印度的领土,那都得把钱留下。

2022年,国际巨头亚马逊再一次在印度市场上跌了跟头。

文章图片13

(亚马逊在印度)

在印度的一次突击的税务审查中,亚马逊集团被认为在投资一家零售集团的交易中“有所隐瞒”,被处以二十亿卢比的罚金。

隐瞒什么呢?印度不说,让你去猜。

这简直和当年的“莫须有”有的一拼。

同样的套路,印度还在不少日韩企业上用过,如今变得人人自危。

2021年的时候,富士康还遭到了税务部门的突袭,“隐瞒收入”、“避税”、“做假账”三顶大帽紧紧的被扣在了头上。

除去这些国际知名的企业,更多的中小企业是申冤无门,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今,印度的重要产业链,80%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

文章图片14

为什么倒闭呢?当然要归功于印度政府来回的审查和一次又一次的巨额罚金。

但是不少大企业在印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太多,想说“拜拜”实在太难,不少中国企业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境地。

相较之下,可口可乐、谷歌等美国企业都撤得干净利落,对印度市场毫不留恋。

其实当美国国务院在2021年将印度称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经商之地”时,任何还敢留在印度的外资企业都是条汉子。

尽管印度政府不遗余力的保护本土品牌,但是本土品牌还是烂泥扶不上墙,不光干不过那些被印度政府打压的外资企业,就连自己也是心态失衡。

“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印度本土企业。

文章图片15

(印度本土企业创业艰难)

其实深度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印度市场没什么油水可捞。

单拎出我国的小米集团为例,赚的最多的那一年,公布的账面利润是3.5亿元人民币,结果一次罚款,就倒赔了48亿元人民币——图啥呢?

相较之下,果断放弃印度市场的美国苹果和中国高铁,则是在全球市场上一飞冲天。

文章图片16

放弃印度,早登极乐

正所谓,放弃印度,早登极乐。

2014年,时任印度总理莫迪提出了野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想要修建连通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

孟买俗称“印度上海”,艾哈迈达巴德这又是什么鬼地方?

哦,原来是莫迪的老家,那也就完全说得通了。

文章图片17

(印度高铁)

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和细致的准备工作,中国高铁一度从西班牙、日本和法国的围剿中脱颖而出,无限接近拿下印度的高铁项目。

结果已故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斜刺里杀出,承诺给印度提供五万亿日元的超低息贷款,偿还时间长达五十年之久。

当时,安倍晋三还喜滋滋地认为,能从中国的口中抢到印度高铁这块“肥肉”,是相当的幸运。

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来看,全长508公里的高铁总共要花五年的时间。

文章图片18

(印度高铁)

等到了2023年春天,这条高铁也仅仅推进了十公里。如期竣工已经是不可能的幻想,按照当前的进度,想要完工怎么也得等到250多年之后了。

这么说来,可不是得好好的感谢印度政府的不杀之恩和日本政府的果断?不然的话,被坑害的一定是我们。

其实这一事件折射出印度的一大命门——那就是迷之自信。

如今,印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初入21世纪的我国颇为相似,当时的“中国制造”借助各种机遇得以名扬全球。

这让印度冥冥之中也有一种错觉:中国可以,我也可以。

大概是印度市场的发展潜力太具有活力,以至于安倍晋三都忘记了自己同胞在这片土地上都洒下的泪水。

文章图片19

(日本印度开展高铁项目的合作)

2012年,全球汽车行业的巨头铃木集团想要收购印度古吉拉特邦七百英亩的土地,建设当时印度第二大的外企工厂。

一切本是颇为顺利,但在次年的独立日当天,手举横幅的五千多名印度农民高喊“滚吧铃木”!

他们认为铃木汽车侵占了个人的私有利益。

其实这还不是个案,在更早的2005年,韩国钢铁巨头浦项制铁同样是铩羽而归,亏得连本国的工厂都干不下去了。

相较之下,到美国特斯拉将工厂选定在我国的上海之后,从该厂奠基到第一批产品交付,仅仅耗时537天。

这就是差距吧。

当印度网友向马斯克发问,特斯拉何时会进入印度时,马斯克信誓旦旦的说着“下次,下次一定”,然后逃之夭夭。

文章图片20

(马斯克)

谁沾上印度市场这趟浑水,等待着他的,恐怕就是洗不清的泥泞。

文章图片21

结语

从2014年到2021年间,总计有2783家跨国企业逃离印度。每年的外资企业注册数量连年下降。

像是我国各大手机厂商的退出、阿里巴巴的撤出、长城汽车的悬崖勒马……都是和印度市场说拜拜。

美国苹果公司在浅浅的尝试了一下之后,就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印度。

就连如日中天的特斯拉,就算宁愿付出100%的关税,也不肯在印度投资建厂。

工业界是如此,那银行界呢?

著名的头部公司花旗银行也早就开溜了。

印度如此恶劣的营商环境,早就在全球范围内传开了——名声都臭了,谁还敢去呢?

文章图片22

参考资料:

巨人沃达丰,失足印度

一季度亏损500亿?沃达丰在印度何去何从?

环球网.抢走中国订单后,日本陷入“印度高铁困局”

印度“围剿”中国手机,但“胜利”不会属于印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