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破家亡,他用书法宣泄情绪,竟意外突破“二王”,黄宾虹、齐白石极为推崇!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唐代诗人杜甫有两句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种悲凉在朝代交替时,常会出现,对于那些前朝的宗室皇族,体会尤为深刻。赵孟頫是一个例子,所以当他出仕元朝时,注定遭到后人指责。

与他不同,明末有一宗室成员,选择出家避世,以诗文书画宣泄情感,最终流芳百世,他就是八大山人朱耷。朱耷,本名朱统,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出家后释名传綮,明天启六年(1626年)生于江西南昌,他是朱元璋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正儿八经的皇族之后。

八大山人家境优渥,其叔、其父均是书画行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八大山人在很小时就表现出艺术天赋,八岁时能写诗、十一岁时就能画青绿山水,还能悬腕写米芾书法。他遍临董其昌、赵子昂、“宋四家”法帖,进而学习晋唐笔法。

八大山人没少临摹王羲之书法,但是当我们看到他的作品时,会发现与原作极不相似。当代书画家黄宾虹评价八大山人是“书法第一、绘画第二”,而他能在无意间突破“二王”,靠的就是融诸家之长。

邱振中指出:“欧体楷书可能是八大山人学习书法时入门的范本,而且临习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龙科宝和杨宾又分别指出:“八大山人其行草深得董华亭笔意”“八大山人虽云指不甚实,而中锋悬肘,有钟王之气”,将钟、王、欧、米、董化为一体,并在书写时宣泄情欲和植入画意,八大山人就是这样突破“二王”的。

兴福寺半截碑》是为唐代僧人大雅集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此碑是学王羲之行书的重要碑刻,八大山人也多次临摹。他的《临兴福寺半截碑》,与原碑迥然而异,不过邱振中认为,八大山人在处理笔画内部运动时,与王羲之最为接近。

此帖约创作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此时八大山人已经73岁、八大山人临摹此作全用中锋,不似原作中侧并用。《临兴福寺半截碑》笔画圆润自然,转折处尤为明显,提按顿挫较为和缓,更显稚拙灵气、简淡高古。

此帖结字圆浑、外拓内敛,常在字的右上方以圆转笔法营造开合之势,圆中有方、揖让错位,字字跌宕多姿。《临兴福寺半截碑》章法疏密得宜,空间布置空灵,极有趣味。

八大山人以“意临”的方式,将王羲之与个人风格融为一体,启发了民国不少书法家,黄宾虹、齐白石、弘一法师都受其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