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殿堂 | 商代青铜器象尊上的河图洛书与阴阳八卦图

 aoshima 2023-04-13 发布于日本

那么,再往前追溯呢?藏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藏品、知识储备以及好奇心,留意探索。本文,介绍一件商代青铜器,上面有完整的河图洛书,以及阴阳八卦图。如果能确认这件器物到代,那就可以用物证追溯到了商代。

青铜器时代的历史跨度长达1500年以上,所以,青铜器的存世量是比较多的,但是带有河图洛书图形以及阴阳八卦图的极为少见,笔者孤陋寡闻,只见到此象尊上有。如果哪位藏家的青铜器上也有河图洛书图形以及阴阳八卦图的,希望能提供图片供大家学习探讨。

(商代青铜器象尊,高193mm×长245mm×宽115mm,重量4.02kg)

笔者再次重复申明观点:物证,最重要的是真伪。首先要确认物证是对的、是到代的,然后才有文化价值探讨的可能。本文将用较多的、清晰的图片尽可能客观地介绍这件象尊,请有实战经验以及有鉴赏能力的藏家留言,就其真伪以及是否到代各抒己见。

首先看一组2015年收藏时的原始照片:

下面一组照片是时隔6年后拍摄于2021年,可以看到铜锈多了许多,绿色铜锈是在若干年间自然生成的。如下图:

500倍微观下看到的青铜锈的二次成矿结晶,晶体发育状态自然

而造假的铜锈是模糊状的,看不到晶体自然发育状态,如下图:

下面对象尊纹饰的分析此象尊造型为典型的商代风格,敦厚圆润,富态祥和。两侧的主纹饰为商周的主流纹饰——雷云纹地上的兽面纹辅以夔龙纹。与常见的青铜器纹饰不同的是:

(1)象头有十字交叉的饰带,中心刻有一“安”字金文。

从安字的字形演变来看,此象尊上的安字还保留着浓厚的甲骨文风格,因此时间上锁定为商代是合理的。并且,在秦“书同文”之前,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所以,从此象尊上的“安”字近于哪个国家的书写习惯就可以推测出此象尊的出处。根据上图可以看得出此象尊的“安”字属于三晋的写法。所谓三晋乃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他们原本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六卿。而晋国的地理区域是殷商以来的中心区域,青铜器的重要产地。

“安”字的语义似乎一直没有变化,根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辞书之祖《尔雅》的解释:安,定也。所以,推测此象尊的安字恐怕是商代用于祭祀仪式向天帝祈求国祚安定之意的。与安阳这个地名无关,因为安阳这个地名据说战国以后才出现的。

(2)鼻梁正前方有近似葫芦形的轮廓,内有日字头的象形文字,与金文中的“易”字有些像,不敢确定。恭候有识之士赐教!如下图:

并且,本文青铜象尊额头纹饰的处理手法在商代羊头骨上也发现类似的处理手法,如下图:

上图的红圆框内有疑似刻度样式的纹饰,会不会是与河图洛书的数理有关?方形红框内是甲骨文的羊字,请参见下图。羊为远古重要的肉食来源,因此羊经常用于祭祀,早期的羊字与祥字是通假字,在祭祀时寓意吉祥。而象尊额头上的安字,语义一直没有变化,安好吉祥之意。关于古代文字方面,还是期待有识之士的高见。

上图椭圆红框内,有葫芦形纹饰,与本文象尊极为相似。如何理解疑似葫芦轮廓的图形,期待有识之士高见。

(3)背负着深腹圆盘状的“豆”,“豆”的底座一周刻有4条夔龙。豆的内侧底部为龙形太极图,圆周内侧壁为8组八卦的卦爻。豆壁的圆周外侧有4个甲骨文字,估计是族徽,间隔着4只商周青铜器常见的辅助纹饰凤鸟。这种背负豆的象尊造形罕见,笔者孤陋寡闻只见过这一件,如果哪位藏家也有希望能提供照片学习参考。

豆,盛行于春秋战国,商代是豆的初期阶段,所以商代豆的数量很少,造形也简单朴素并且单一,如下图:

商晚期,负豆神兽。

商中晚期白陶豆(高13口径22.5cm)

(4)两侧对向位置各有一个甲骨文的“商”字。

甲骨文的“商”字为象形字,上半部分是捆绑的柴草,下半部分是台子,燃烧柴草的祭祀台。因此,商字原本的语义是祭祀天帝,为了具有“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商人就把这个“商”字作为朝代名字来用了。因此,此象尊上的“商”字应当是祭祀之意。

从上图即可看出是地地道道的甲骨文,因为到了金文就在下面添加了口字。

(5)颈下悬挂有铃铛,是固定的,不能晃动,象征性的装饰而已。

(6)疑似族徽的文字,如下图:

(疑为甲骨文的舞字+下面的类似现在的皿字,估计是族徽。请有识之士赐教!

(7)阴阳太极图与八卦图,如下图:

(龙形太极图和八卦)

(8)象的臀部有两个圆形装饰纹饰,将铜锈清理后发现竟然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寻觅的传说中神秘的河图洛书!与流传于世的内容是一致的。

   

经过对照比较,发现其他可以佐证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特征的是:

(1)纹饰的錾刻工艺多处可见商代晚期到西周玉雕常用的一面坡刀法。

(2)多出可见铁质范铆,如下图:

(3)夏商到西周早期的臣字眼,如下图:

此象尊为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之物,上面的龙形太极图、八卦、河图洛书图形与现代所用的基本一致。这件商代青铜器证实了河图洛书以及龙形太极图和八卦早在商代就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了——实物是无言的历史记录,实物不言而雄辩。这件商代青铜器象尊将河图洛书的物证从900年前的宋代向前追溯到了商代晚期,大幅度地填补了宋代到商代晚期至少2200年的历史空白(西周距今3100年,宋代距今900年)!比西汉早期的太乙九宫占盘物证早了至少900年。

关于河图洛书的历史观,笔者比较赞成2020年3月29日龙山大先生的《考古揭秘:河图、洛书并非天书》一文中的观点,他认为“河图洛书”并不是出于黄河的天书,而是上古时期活动于黄河和洛水流域的有河氏与有洛氏方国的两部杰作。这两个部族术数文化很发达,重视占卜。据《竹书纪年》载,帝桀“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商代末年,有河氏西迁,在西周穆王时这个部族仍存在。

从考古上,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出土的许多龟甲中就有不同数量的石子以及刻画的符号。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墓地出土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器上,有用刺成55个小圆圈组成的三角形图案,都可能是原始的河图。1987年,凌家滩大汶口文化出土距今五千年的长方形玉版上刻有象征北辰、四维、八方、八节、八卦和天圆地方的图案,也与“洛贡龟书相符合。

从常识上讲,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一夜之间平地起高楼的,必定是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间,从萌芽、发育、成长,至到成熟,衰败……。河图洛书、阴阳八卦也一定如此。只不过,因为历史年代太久远的文化肯定缺少实物资料佐证,人们只能最大限度地逻辑推理,往往很难有说服力。因此,实物佐证就是最珍贵、最可靠的手段。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