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全书摘录【贰】

 草灰CHLH 2023-04-13 发布于四川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一书由香港心一堂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朱怀元先生(汪永泉大弟子),书中资料由朱春煊先生(朱怀元之子)提供。本书通过理论结合到实践,较为详实的呈现了杨式汪脉由杨健候、杨少候、杨澄甫到汪永泉、朱怀元的技艺传承,为后学打开太极拳功(内功,养生,技击)奥妙的地图,指明了汪脉内功修炼的途径,是学习杨式汪脉传承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文章图片1

本书封面

四、练习太极拳须知

太极拳乃是祖国文化宝库中关于养生术内功太极功的一种。太极功包括坐功、行功,太极拳就是行功,即便在运动中培养内功。太极拳开式就是静中求动,因为这一动产生了种种变化,从而动中求静。有动就必须有静,有静就必须有动,此即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相济,谓之太极”的原理。否则“久动阳尽必伤,久静阴虚必馁”。

因此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明确太极“一动阴阳生”,掌握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意理。要知道过实必浊,过虚必馁,不可单独去追求一种动或静、虚或实。故而杨镜湖(杨健侯)老前辈说过:“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练拳人想要达到化境,必须以轻灵为本。

欲学习太极拳,首先要端正态度,明确目的,才有裨益,不然就会走入歧途,不仅无益,反而在练习过程中被功夫驱使,体内气脉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损伤健康,从而导致慢性病。因此,切宜慎重。

文章图片2

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否则容易畏难中辍,练到中途丧失信心,或一时觉得无所收获而停止锻炼,或见到其它适合自己的功法而见异思迁。

另外要注意,千万不要把拳谱中适合自己的片段或词句挑出来,单独下苦功夫去练。这样做很容易出差错,轻则把太极拳练得复杂化,重则由于日积月累反而练出病来,很难医治,着实为害非浅。

以下歌诀是对初学者的基本要求,初学者必须将它贯穿到拳架的练习中去。

【练拳歌诀】

欲学基本太极拳,身形直立顶头悬。

全身肌肉要放松,一定气要沉丹田。

神宜内敛莫外散,才能得到意气圆。

练到任何姿势时,呼吸始终要自然。

以意导气来运行,意到之处气亦通。

若能全身无滞处,才是真正太极功。

必须时刻去钻研,动静随机紧相连。

必须每日无间断,自然祛病又延年。

【汪永泉老师授太极拳要领】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

内外三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外三合。

四 忌:用力蓄气、挺胸提腰、耸肩缩颈、动作停滞。

八 要:沉肩坠肘、惯顶吊裆、叩齿舔腭、含胸松腰、纯任自然、内外相合、阴阳相济、动中求静。

文章图片3

五、理论和功夫的关系

练习拳架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这很难。不作全面理解,并经长时间锻炼,研究是不可能能达到这种意境的。

因此,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练的是什么样的功夫。目前最常见的一些太极拳谱所讲的,大部分是汇集或转录前辈的理论,而讲自己如何将前辈的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的体会则很少。

太极拳有养生和技击之分,在研究实践中,应当根据老前辈规定的原则,将养生和技击分阶段来练习,先养生后技击。这是练拳的正确方向,把握住它才不至于把拳谱中的词句,不分程度不分时机地胡乱用到拳架的练习中去。

有的人虽然练拳数年之久,还不知自己练的是养生还是技击拳架。有人用养生的拳架和身形手势,去作技击之用,把拳架练成奇形怪状。

文章图片4

有人片面追求松、软、慢、匀,而在身形手势上不甚要求规矩,把养生拳架练成萎靡不振,产生了停滞,而这种停滞积存体内,不仅功夫练不出来,反而损伤身体,实在应当谨慎。

其次,要知道理论是练习拳架的方向。只懂理论不结合到拳架中去下功夫是空谈;只管下功夫练拳不懂理论就会迷失方向。所以练拳必须将正确的理论结合到拳架的练习中去,天长日久,本身的神、意、气就会逐渐增长充实,自然精神饱满,体质健壮,内气充足,运用自如,这就是功夫。从而使身体得到好处。

所以理论和功夫缺一不可,同时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当功夫增长超过理论时,找到练功方向;当理论研究超过功夫时,自觉身形手势不合要求,就应纠正自己,刻苦追求,提高功夫;即使自觉功夫已达到理论要求,还需进一步深入提高时,仍需要理论指导。

理论与功夫,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练拳一定要将之相互配合,相互运用才能练出有理论有功夫的太极拳。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