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后教师教育:一是坚信老师愿意学习,二是看到任务繁杂很辛苦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3-04-13 发布于四川
前不久从褚清源老师的朋友圈看《中国教师报》创刊20周年,我受《中国教师报》恩惠甚多。写下这样一点文字,以作回忆和感恩。

      《中国教师报》创刊20年了,我是得到《中国教师报》20年关心关怀的读者和作者,这里要表示感恩和感谢。
      第一次和《中国教师报》接触是2003年。当时在深圳召开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成立大会,编辑马朝宏老师找到我,问我做教育教育工作的体会和意见。我主要说了两点:“一是坚信一线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是愿意学习的;二是要看到现在的老师很辛苦,任务很重,会表现出对耗时低效的教师教育的排斥。”这是自己的名字和意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教师报》。后来也想参会人员很多,大咖很多,为什么会刊用我一个名不见经传者的观点?我想是这两个观点本身的教师立场:一是只有坚信一线教师愿意学习,教育教育工作者才有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如果看到一线教师在学习中缺乏热情,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以至于使愿意学习的老师不想学习?二是在看到一线教师愿意学习的信念里,同时又要看到一线教师事物繁杂、分身乏术,这就要求提供给他们教师教育一定要有质量、有水平。这让自己感受到了《中国教师报》“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的本心。
      2006年,我在《人民教育》首发了关于观课议课的文章。《中国教师报》敏锐地意识到了观课议课对于教师教研生活的意义,约我写了《“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在2007年3月21日刊发。深入实践现场,马朝宏老师2007年5月冒着酷暑到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育才小学对观课议课的实践、老师们的参与和感受进行了观察和访问,完成了《“桥梁专家”陈大伟》(可链接阅读)的长篇报道,在马老师身上,我见识了《中国教师报》记者和编辑的务实与求真精神。
       我的第一篇课堂教学案例《发现美 感受美 表达美——〈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可链接阅读)是在《中国教师报》刊发的。围绕这次教学,有多位老师参与讨论,《中国教师报》又刊发了讨论文章《教给点石成金的方法》《入情入理 贵在生成》《该赏桂林之“山水”》,以及我的回应文章《教学生生存 教学生生活——我上《桂林山水》的思考》,这让我体会了《中国教师报》关注课堂,关注教师互动交流的特质。
      还受邀为《中国教师报》写了一些东西。2007到2008年间,“陈大伟专栏”二十则有观课议课的早期研究历程,有我在贵阳凤岗的支教生活,有西部农村教师的生活现状和梦想。2021年,高影老师约写了关于家庭教育的四篇(教师不能“育家长”做教师,确立相信家长的信念教师怎样应对家校冲突例谈家校沟通的“有效”策略链接阅读,其中《教师不能“育家长”》被多种自媒体转发,并引发讨论。刘亚文约我和王晓琳老师做了《穿越电影的教育书写链接阅读访谈。褚清源老师邀请我写的为学“生”而教链接阅读,是我经常推荐给同学和老师的一篇文章,它和2007年8月4日在《中国教育报》发的《学校的产品是课程》被自己认定为最有价值的两篇文章。
       今年春节,褚清源老师就观课议课的历程、现状和发展拟好访谈提纲对我访谈(以《观课议课:向理想的教学王国漫游链接阅读为题刊于2023年2月15日),就访谈动机,褚主任说希望引起大学的教授们走向实践,为一线教学服务,为一线教师服务的关注。期待褚主任带来更多的这样的专访。
       感谢《中国教师报》!感谢各位记者和编辑朋友们!期待《中国教师报》越办越好,老师们能在《中国教师报》的引领和帮助下,不断成长和进取,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教师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