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发愤忘食”“夜以继日”“坐以待旦”“夙夜匪懈”,他们勤的,努力的到底是什么?为何说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读原著 2023-04-13 发布于四川
   这个世界上两类人居多,一类是梦想回归到太古时期,或是直接进入到共产社会,什么都不做,却什么都不缺,用王阳明先生的话讲就是“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还有一类人,也知道识时务,知道与时俱变,但没有一本于道,失却了修身为本,致良知主宰不息的头脑,完全沦为功利的奴隶,王阳明先生对此也有描述:“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必行之,即是伯(即“霸”)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即“霸术”)。”
     后者显然是当今更多人的现状。很多人很努力,很勤奋,天天高喊“奋斗”,“加油干”,“越努力越幸运”等口号,或是用一些成功学,心灵鸡汤来给自己打鸡血,使心使力而活,活得很辛苦,除了偶尔收获一点看得见的小功小利,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一生都无法创造出什么大的生命价值来,反而更多的还沦落到了“以身发财”的麻木不仁之境,或是干脆就习惯了用命换钱。  
《诗·大雅·烝民》中说:“夙夜匪解。”《诗·小雅·小宛》中讲:“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论语·述而篇》里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夫子说:“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这里面的所有的勤其实都不是勤在外面,不是勤在知识见闻,不是勤在热爱劳动,而是勤在修身养性,诚意致知,立德成德上,《西铭》中就讲:“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王阳明先生对此更是直言道——
 “'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
    又道——
  “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叫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