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详情

 三指晨光 2023-04-13 发布于四川

石膏,味辛性寒,在《伤寒论》中用石膏共有7方,《金匮要略》中用石膏共有13方,除重复方外共计18方,其功效大略为:取其辛以散邪,寒以清热。

干姜,味辛性热,在《伤寒论》中用干姜共有24方,《金匮要略》中用干姜共有32方,除重复方外共计36方,其功能温中化饮,散寒止泻,为温中之专药,回阳之要药。

石膏干姜,一寒一热,一胃一脾,看似很难搭配在同一首方剂。但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见到石膏干姜相互配伍,用以治疗复杂疑难病证,其中石膏配伍干姜经方共有5首,分别是麻黄升麻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续命汤、风引汤

一、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此方集温、清、补、散于一体,共奏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中一张特殊处方,其用药达14味之多,相较其他经方而言,剂量偏小,偏于滋阴,一反仲景其它方剂药味偏少、剂量偏大、药性偏阳的常态。分析麻黄升麻汤证,有如下几个特点:

1.麻黄升麻汤病机:肺气郁闭,化热伤阴动血+脾寒不升,阴阳均有亏损。

2.麻黄升麻汤至少包含了9首经方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姜枣)、越婢汤(去姜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理中汤(去人参)、黄芩汤(去大枣)、白虎汤(去粳米)、当归四逆汤(去细辛通草大枣)。

3.麻黄升麻汤方解:方中麻黄疏畅肺气膹郁,升麻清解内陷之热毒,黄芩清肺热,此三药是为本方之眼目,清里透外,清而不闭,透而不脱,清肺宣肺,从而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气机升降出入无碍。因为阴阳均有亏损,故以桂枝茯苓白术甘草养阳,以天冬玉竹知母当归、芍药养阴。寒热错杂,以干姜温太阴寒,以石膏清阳明热,恢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

4.与《伤寒论》中其它寒热错杂方比较:

麻黄升麻汤病机为肺热、脾寒,上郁下虚,病证特点为咽痛咳吐、下利、四逆;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病机为胃热、脾寒,寒热格拒,病证特点为食入即吐、下利;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胆热、脾寒,病证特点为口渴、胁痛、便溏;

乌梅丸病机为膈间有热、胃肠有寒,病证特点为得食而烦、下利、肢厥;

黄连汤病机为上焦热、中焦寒,病证特点为呕吐腹痛

半夏泻心汤病机为脾胃寒热夹杂,病证特点为上吐、中满、下利。

二、小青龙加石膏汤:出自《金匮要略》

小青龙加石膏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组成:石膏细辛干姜、桂心各二两,芍药、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麻黄四两,五味子一升。具有解表化饮,清热除烦的功效,临床常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内热痰喘之证。

民国时期的中医泰斗张锡纯,以擅用石膏闻名,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平均小青龙汤之药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若因其脉虚用人参于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石膏两许以辅之,始能受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石膏至两半或至二两,方能有效。”由上可见,张锡纯小青龙汤大概有四种情况:①症不热,脉不热或有热,加石膏五六钱。②症热,脉热或不热,加石膏一两左右。③病情需要加人参,脉虚无热,加石膏一两左右。④兼有烦躁,或表里壮热,加一两半至二两。在②、④二种情况,因为脉症有热,加石膏属辨证用药。而①、③二种情况,脉症不热,加石膏为平衡药性,因担心干姜细辛麻黄桂枝半夏等药过于辛燥。“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因此可以认为,②、④两种情况占十之八九。

三、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本条记述过于简单,应与上下条文联系起来综合理解为妥。咳嗽是内有水饮,脉浮是外有风寒。水饮久居于内,风寒新袭于外,外邪引动内饮,因而病发咳喘。

厚朴麻黄汤可以看作是由小青龙汤桂枝白芍,加石膏杏仁厚朴、小麦而成。去桂、芍之偏于走表,加善治喘满的杏、朴而偏于走里,用小麦滋养脾胃,培土以生金。相较于小青龙汤证,此时的病变趋势,是表证渐轻,里证渐重。

张仲景治疗痰饮喘咳病中,有三味药需要关注,即干姜细辛五味子。这在多个方剂或其加减方中均可见到,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石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等,在射干麻黄汤真武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等加减法中,也可见到干姜细辛五味子的影子。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中所云:“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经方名家毛德西先生认为,临床应用厚朴麻黄汤时,有几个辨证特点:一是咳喘不能平卧;二是痰多黏稠;三是两肺有干湿罗音;四是脉浮而苔滑。结合当代医家所用该方经验,厚朴麻黄汤应用指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咳、喘、痰、浮。这里的 “浮”包括脉浮无根与颜面虚浮。

四、续命汤:出自《金匮要略》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古今录验》续命汤为《金匮要略》的附方,北宋林亿在校验《金匮要略》时将《古今录验》续命汤附入。其组成为: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煎服法:“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中风痱,又称风痱,临床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四肢伸展不能控制,身体拘急不能转侧,肢体刺激也感觉不到疼痛,甚至口不能言语。风痱病机是正气不足,营卫不和,风邪侵袭,气血运转阻滞,筋脉肌肉失养所致,治疗用续命汤。

余国俊教授在《名师垂教》中援引其老师、四川名医江尔逊先生经验,认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干姜石膏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此治痱之本也。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可理喻。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因风痱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即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五、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附方

《金匮要略》:“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痰疯,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风引汤有清热熄风,镇惊安神的功效。主治癫痫、风瘫。症见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等症。风引汤所治瘫痫,为风所动,故起名风引汤。这种风动不一定是肝风,也可能是里热壅盛,热极生风,从而引起热痫。从方中所用药来看,大都清泄邪火,攻下里实,如石膏寒水石滑石大黄之类。紫石英赤石脂龙骨牡蛎,镇静潜阳,以除惊痫。桂枝干姜甘草,温经通阳,以制大队寒凉之药,免伤胃阳。风引汤平肝潜阳有余,滋阴润燥不足,临证时可适当佐以鳖甲、龟版、白薇之属,水盛方能涵木,体阴才能用阳。喻嘉言称“侯氏黑散专主补虚以熄其风,此方兼主清热火湿以除其风也。”这是两张方剂治疗风邪的不同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