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酒研究系列六:流通渠道的困局

 三元核心策略 2023-04-13 发布于四川

回顾白酒行业发展历史,在产能不足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随着白酒产量逐渐过剩,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渐渐的,酒香最怕巷子深,盘中盘、后备箱工程……各种营销模式层出不穷。对政商人群的盲目追逐在限制三公消费禁令出台后戛然而止,所幸白酒行业实现行业层面“盘中盘”,大盘(政商群体)消费行为带动小盘(C端消费者)消费升级。白酒行业进入品牌与渠道并重的时代。

此阶段,头部企业开始梳理产品条线,大量缩减产品品类,聚焦嫡系大单品,使品牌形象更加聚焦。

白酒行业生态中,代理商、经销商、终端渠道是生态中的一环,酒企的改变必然对销售渠道产生影响。

大单品战略带动产品力提升,产品力越来越强的名酒企业还需要经销商吗这个问题在贵州茅台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以茅台的知名度,做直销就可以了,未来还需要经销商吗?

销售渠道如何赚钱?酒企的变革会影响渠道的盈利能力吗?酒企真的可以向渠道随意压货吗?本文着重分析这些问题。

华致酒行是少数上市的酒类流通企业之一,主要以加盟形式实现酒类连锁,品牌主打“真”和“快”两大价值。至于是否真能“保真”,我们在《华致酒行:高速扩张中的“保真隐忧”》一文中已有阐述,加盟商可自主进货和弱政策约束两点将“保真”建立在道德层面上,很难让人对此有信心。

但通过华致酒行,我们可以了解酒类流通渠道的经营之道。

头部酒企的经营中,高端、次高端白酒是最主要的营收利润贡献者,高端酒毛利率通常90%以上,次高端通常也在80%以上。低端白酒通常走量,量大价廉,对营收利润贡献较小。

流通酒企则有所不同。华致酒行招股说明书中列明了2017年时五粮液系列的营收及毛利率,数据如下:

可以看出,流通商的营业收入中高端酒依然占比极高,但从毛利润的角度看,中低端创造的毛利则接近高端,同时中低端酒销售毛利率通常更高。当年普五销售毛利率极低,或与当年五粮液仍未完全复苏有关。

我们又查阅了其他年份不同品牌和系列销售毛利率情况:

在白酒行业整体低迷的2015-2016年,飞天茅台销售毛利率极低,茅台系列酒甚至亏本出售,伴随着行业复苏,飞天终端价上涨,销售毛利率逐渐修复。年份酒销售毛利率一直不高,而两种非标茅台:贵州茅台酒(金)和53度1680ml茅台酒则毛利率较高。

五粮液方面,普五毛利率一直不高,仅在10%上下,而其他非标酒和系列酒则销售毛利率极高。五粮液华致会员酒应是针对华致酒行做的渠道定制酒,销售毛利率均在50%以上。

从整体毛利率看,茅台系列、五粮液系列销售毛利率显著低于湘窖、珍酒和荷花几个品牌。

可见,对渠道而言,越是标准化的大单品,价格越是透明,利润空间越小(茅台除外);越是非标准化的产品,价格越混乱,利润空间越大。

从销售难度看,标准化的大单品销售难度相对较低,非标产品销售难度相对较高,这与销售难度与销售费用成正比的商业常识一致。

这就形成了酒企与渠道的两大差异。

差异一:

酒企:高端好卖又赚钱,低端不好卖也不赚钱;

渠道:高端好卖不赚钱,低端赚钱不好卖。

差异二:

酒企:品牌塑造须聚焦嫡系产品,减少非标产品;

渠道:嫡系产品价格透明不赚钱,非标产品更赚钱。

华致酒行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大幅下滑,自述原因如下: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名酒销售占比同比提高;精品酒促销力度加大,导致精品酒毛利率同比下降,部分名酒毛利率有所下降。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略作翻译:名酒卖得多了,名酒毛利率没那么高,有的名酒毛利率还下滑了(批发或零售价格下跌);以前赚钱的精品酒(如荷花)不好卖,所以打折促销。毛利率高的酒降价,毛利率低的酒占比提升,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

从这两个差异出发,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一、酒企离不开经销商。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具备强品牌力的酒企是否可以不再依赖经销商呢?

白酒是一种2C的商品,通常来说2C商品需要广泛的人群覆盖。覆盖广泛人群的方式有两种:自建销售渠道(包含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借助别人的销售渠道(包含线上线下)。

1、自建销售渠道:

自建销售渠道投入较大,且收效缓慢。自建全国经销网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旦销量不佳,沉没成本巨大;线上渠道看似覆盖范围广泛,却有如下缺陷:

(1)推广费用、流量费用巨大。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很多以线上销售为主的品牌如珀莱雅、完美日记等均面临流量费用越来越高的问题。

(2)网络并不能实现群体全覆盖。信息传播、改变习惯等均是交易成本。

(3)用户缺乏对产品的直接感知。线下渠道对产品的陈列、展示、介绍能够带给客户更为直观的产品认知。

自建渠道需要以强大的产品力为支撑,品牌必须自带流量。白酒行业中,贵州茅台直销比例近年来提升明显,与飞天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强心智认知有关。其余酒企直销业务均进展缓慢。

2、借助别人的销售渠道:

通常有代理和经销两种模式。

对酒企而言,代理模式最为简单,只负责生产,没有销售的烦恼。此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酒企缺乏对代理商的掌控力,产品品类多,难以形成聚焦的品牌形象。浓香型白酒曾经大量发展OEM贴牌、渠道定制等方式消化低端产能,其本质就是代理模式,泸州老窖曾经有8500多个产品条码,五粮液产品系列也极为混乱,时至今日虽花大力气收缩产品条线,市面上流通的五粮系列仍多如牛毛。

经销商模式中,酒企负责品牌形象、广告宣传和产品生产,经销商负责销售网络搭建、营销推广、物流服务等工作。此模式下,酒企将品牌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品牌降低销售难度,以此吸引经销商,因此对经销商有一定管控力,且更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通常产品力越强的酒企对经销商控制力越强,能赚钱的好生意经销商会抢着做,产品力偏弱的酒企则更依赖经销商。

那么产品力最强的贵州茅台能不能抛开经销商单干呢?

我的认知是不会。首先茅台需要通过经销商网络实现区域全覆盖,其次茅台的系列酒产品力远不如飞天,这部分产能消化需要经销渠道的配合。茅台集团招商时通常以飞天茅台配额为吸引,引导经销商销售产品力不足的系列酒产品。

酒企和经销商之间是合作互补的关系,酒企需要经销商协助销售,经销商需要能赚钱的好产品。正常情况下,酒企不会轻易动经销商的奶酪。

茅台2022年大概率削减了3000余吨批发代理渠道飞天供应链,很多人认为是动了经销商的配额,但我们认为概率偏低,即使品牌力强如茅台,也不能激进对待经销商,叠加批发代理渠道销售单价降低的数据,茅台更可能动了商超电商渠道的配额。

二、渠道困局:

对经销商而言,高端产能更像“面子”,是撬动终端、撬动团购、撬动消费者的敲门砖,价格透明,赚头不大;低端产能更像“里子”,经销商得通过低端产能赚钱。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少喝酒喝好酒成为人们的消费选择。头部酒企看起来业绩成长喜人,从销售量角度看却是下滑增长乏力。下图为2016-2021年部分酒企销售量数据:(单位:吨)

大部分酒企销量巅峰在2017-2018年,其后销量数据均逐渐下滑,大部分头部酒企的繁荣是靠提价支撑起来的。

这与人们少喝酒喝好酒的趋势相符,减少的销售量多为低端产能。

少喝酒喝好酒的趋势对酒企是有利的,对渠道却是不利的,因为好酒价格透明,渠道利润并不高,渠道利润丰厚的低端产品却销售困难。

酒企为维护高端品牌形象,往往通过提高出厂价释放涨价预期,控货保价也是酒企常用的伎俩。

如果终端零售价能够上涨,酒企的调价对经销商影响也不大。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出厂价涨了,终端零售价起不来,出厂价与终端零售价之间的价差缩窄甚至倒挂压缩的是渠道的利润。就如五粮液和1573,出厂价均对标飞天茅台,终端零售价却往往1000出头,有时甚至跌破1000,渠道从这样的产品上如何赚钱?

高端不赚钱,低端不好卖,酒企繁荣发展,渠道却有苦难言。在低端销量下滑的情况下,有的酒企还对低端产品频频提价,让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下表为泸州老窖总体销量与低档酒毛利率数据:

销量逐年下滑,毛利率却逐年提升,终于在2021年发生反噬,销量断崖式下跌。

赚钱效应弱,经销商队伍就会变得不稳定,不稳定的经销商队伍又会对酒企产生不利影响。

酒企对高端系列控价的诉求与经销商的现实利益形成了冲突,压榨经销商的模式难以长期持续,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利益将是渠道变革的重要考量。

相比而言,贵州茅台的经销商队伍最为稳定。茅台终端价与出厂价之间的巨大价差给了经销商巨大的利润空间,系列酒虽不如茅台好卖,在酱酒热的大背景下也不难消化。经销商队伍的稳定是茅台相较其他酒企的巨大优势。

三、品牌聚焦与渠道盈利的矛盾:

渠道盈利还有一个来源是非标产品,如渠道定制酒。相较价格透明的名酒企业嫡系产品,非标产品本质上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差价。

据传五粮液大商交流会上提到经销商利润微薄,高端酒整体动销偏弱,五粮液今年主要策略是扶大省,扶大商,以定制酒的形式补贴经销商利润。

定制酒可以为渠道创造利润,对酒企的品牌形象却不见得是好事。

首先,酒企花大力气进行产品条线收缩,聚焦大单品,突显更加鲜明的品牌形象,定制酒可能将还不够聚焦的品牌形象稀释。

其次,赚信息不对称的差价对消费者也是一种伤害。消费者需要好产品,而不是靠高销售费用支撑的噱头产品。

对中低端产品而言,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做出高性价比的好产品,以量取胜才是王道。

通过对销售渠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贵州茅台的巨大优势:强产品力支撑直销业务发展,赚钱效应使经销商队伍相较其他酒企更为稳定。但客观分析,强如茅台也离不开经销商,我们需要重视经销商队伍。一味重视自身利益,忽略经销商诉求的酒企难以获得长期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