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落魄的音乐老师,治好了我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转身忘记之不执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最近,我重温了一遍《放牛班的春天》。
时隔两年,依旧很有触动。
它讲述了:
怀才不遇的音乐家马修被迫前往一所教育有困难学生的学校,并带领学生们组成合唱团,通过音乐改变他们的生活的故事。
马修原本只是想通过在学校任教来混口饭吃,不再奢望能在音乐上有所成就。
直到他看那些被贴上“问题学生”的孩子中有人很有音乐天赋,他决定再努力一次。
在和那些同学一次又一次接触中,马修发现孩子们只是没有得到妥善的对待,他们的本质并不坏。
尤其是音乐天才莫朗杰,他的嗓音是那样独特,在音乐方面是那样有天赋。
慢慢地,马修被孩子们的天真善良感动,他开始反对学校的暴力管教,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拾对音乐的梦想,决定用音乐治愈更多的人。
这部电影于2004年上映先后获得近20项奖项提名,在十几个国家上映,成为许多人心中非常经典的教育类的影片。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对教育的方式、超越自我设限、人性的美好几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对了,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了,问题孩子自然就少了。
今天我想深入探讨的,就是影片中展现出的不同的教养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与思考。


01

问题孩子背后,是大人的偏见

马修刚到学校,其他老师就提醒他要特别注意一个有着天使面孔的莫朗杰,因为莫朗杰的心如同魔鬼。
在同事的提示下,马修确实很快注意到莫朗杰的问题。
但他注意到的不是他有多糟糕,而是他有着一副如天籁般的好嗓音。
虽然莫朗杰一开始确实各种闯祸,跟马修对着干。
但马修不想错过这样一个天生的歌唱家,他视莫朗杰如珍宝。
为了让其他人看到莫朗杰的才华,马修一直鼓励莫朗杰担任合唱团主唱,而且还专门让他独唱一段。
一开始,莫朗杰总是想通过各种方式来激怒马修,所以并不愿意配合,甚至决定罢唱。
但是马修并没有批评指责他,而是尊重他的选择。
在演出时,莫朗杰终于按捺不住内心对音乐的喜欢,主动跟着大伙上台表演,而马修却没有任何责怪他,依旧为他保留了独唱部分。
马修的包容,彻底改变了莫朗杰的学生,他开始认真学习音乐,并在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
在马修到来之前,莫朗杰是个魔鬼少年,但是在马修的教育下,莫朗杰却成了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正常小孩。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因为大人的态度不同,孩子的表现竟然完全不同!
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想传达给大家的理念之一吧:好孩子和坏孩子之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人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02

魔鬼少年背后,是大人的乱作为

影片中和莫朗杰一样被称为魔鬼少年的,还有刚被教养所遣送回来的蒙丹。
由于比其他小孩显得稍微高大一点,加上精神医生诊断他有变态心理和暴力倾向、喜欢聚众闹事,所以他被送回学校后就被老师们“严加看管”。
平日里,只要蒙丹稍不听管教,校监们会马上对他进行关禁闭、体罚、殴打。
后来,校长放在办公室的20万法郎不见了,他们甚至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认定是蒙丹偷的,直接报警让警察把他带走。
更为荒谬的是,警察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直接把他带走,让他接受相应的惩罚。
被打、被冤枉,蒙丹的恶被彻底激发,重获自由之后,他跑回学校放了一把火,直接把学校给烧了。
看着蒙丹邪恶的面孔,那一刻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因为如果他不是承受了那么多的恶,他其实做不出放火烧学校的事情来。
他的恶,来源于大人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他们既没有教给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又简单粗暴地想通过各种处罚来让他害怕,不再做坏事。
可是,十几岁的小孩,本身就是处于叛逆期,那样缺乏人性的管教,又怎么可能把一个问题少年拉回正道呢?
同样都曾被定为魔鬼少年,莫朗杰和蒙丹最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这足以说明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当孩子感受到的是爱,那么他回馈给这个世界的就是爱;当孩子感受到的是恶意,那么他回馈给这个世界的就是恶意。


03

与人对立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对比莫朗杰和蒙丹的被对待方式,会发现前者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被对待,而后者则被是作为一个麻烦被对待。
莫朗杰一开始也是各种对马修使坏,给马修带来了不少麻烦。
但马修基本上没有因此对他有过多重的惩罚,即使是真的要处罚,也让孩子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所以莫朗杰在他那里是感受得到尊重和关心的。
相反,由于蒙丹被定义的问题太严重了,学校把他视为重点教育对象,每次惩罚都是按最严重的操作。
马修曾试图阻止学校对蒙丹关禁闭,但他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根本无法和校长对抗,只能眼睁睁看着蒙丹接受各种残酷的惩罚。
在蒙丹的成长经历里,他从未体验过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爱,即使他本性不坏,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中,他慢慢成为了大人眼中真正的魔鬼少年。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他们对学生严厉管教,肯定也是想让学生彻底改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们忽略了,如果教育方法是与人对立的,那只会起到反效果。
当他们对蒙丹体罚、关禁闭的时候,蒙丹感受到的是来自他人对他的厌恶,这与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是完全相反的,他又怎么可能会从善呢!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最后会变成什么颜色,取决于他经历过什么。
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爱,而不是改造。只有当被教育者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爱,他才会真正愿意去接受教育!

END



关注我

我是不执,从心理学角度,和你聊与爱有关的话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